贵州 “3个15万元”政策微型企业做大“蛋糕”

21.07.2016  20:12

贵州省大方县高店乡大山村农民王亚军2013年以前常年在广东等沿海城市打工。2015年他得知贵州省出台了扶持微型企业发展的“3个15万元”政策,凭借着在外打工的资金和经验,几番斟酌,王亚军回家创业了。

在家乡当地工商部门的帮助和指导下,王亚军的“大方县军鑫饰品加工厂”两年前开工了。如今,该厂员工已从创业之初的4人发展到目前就业人员上百人,工人月收入最高能拿到3000多元年均收入25000元左右。目前,该厂已成为拥有专业设计团队、生产队伍,拥有六条流水线设备,40余台超静音可调试气泵,专业从事饰品点钻生产、销售为一体的微型企业。

据统计,2012年至2015年,贵州省像王亚军这样受益于“3个15万元”政策的微型企业累计共有8.2万户,带动就业45.17万人。在财政补助资金总量不变前提下,超额扶持微型企业2321户、超额带动5.17万人就业。

整合政策资源打造创业高地

2012年初,贵州从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大局出发,出台实施“3个15万元”政策,按照贵州省委、省政府的决策部署下,由贵州省工商局牵头负责,贵州已探索走出在全国有一定影响、富有贵州特色的扶持微型企业发展之路。

经过4年多的努力,贵州省创新整合各级各部门政策资源,形成以“3个15万元”政策为基本,各类叠加支持措施为支撑的“3+N”政策体系,尤其是创新推出“以奖代补”贷款风险补偿机制和“黔微贷”贷款产品,有效缓解贷款难、贷款贵的问题,初步实现对微型企业融资需求的全覆盖支持。

“3”是指“3个15万元”扶持政策。工商部门每年牵头扶持发展2万户微型企业,对创业者创办货币出资达到10万元、带动就业5人以上的微型企业,无偿给予5万元的财政补助、15万元的省以下税收奖励、15万元的银行贷款支持。“N”即为“3个15万元”基础上的各类政策的叠加使用。

全省每年提取1亿元省级财政补助资金作为风险补偿资金,通过“以奖代补”方式对承贷银行贷款风险损失给予补偿,奖励额度与每年新增贷款数额相挂钩。同时,设立风险管控线,明确承贷机构微型企业贷款不良率超过6%时可停止发放贷款,有效破解银行“不愿放贷”问题。

黔微贷”商业贷款新机制即通过县级微企办分期将微型企业打捆推荐给承贷银行,承贷银行统一审查、集中放贷破解“贷款难”。

据统计,全省共计兑现6.8万户微型企业财政补助资金38.49亿元,兑现补助企业数占扶持总数的82.65%,微型企业户均获补助5.66万元,共有3.06万户微型企业申请贷款,其中2.57万户微型企业共获得贷款44.74亿元,贷款满足率83.99%。

在扶持微型企业发展工作中,贵州省扶持微型企业发展工作领导小组充分发挥综合协调职能,强化“上下联动”和“左右联动”,落实各级政府扶持微型企业发展的主体责任,省、市、县三级逐级签订责任书,确保扶持微型企业发展的责任落在实处。

目前,全省已将相关部门在用地保障、产业支撑、资金支持、市场拓展、“”规费、信用激励等方面的政策资源纳入政策体系,集中定向投放给微型企业。全省各地各部门在安排涉企项目和专项资金时,对微型企业适度放宽条件,原则上将资金总额的10%以上投向微型企业,并逐年递增。省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基金每年为微型企业单列项目50个、资金1500万元,星火计划、科技成果重点推广计划每年为微型企业单列项目50个、资金1000万元。

扶持效应逐步显现

在“3个15万元”政策带动下,贵州省市场主体如“雨后春笋”般发展起来,促进了贵州省民营经济倍增计划(2011-2013年)中“民营企业超过15万户”指标提前10个月完成。全面建设小康达标县“万人拥有企业数”实现程度100%的县有72个,年均新增25个达标县。企业和个体工商户总量由政策实施前的90.12万户发展到190.78万户,其中私营企业由9.46万户猛增到33.76万户,增量是存量的2.57倍。

在增速方面,企业和个体工商户、私营企业在政策实施后4年(2012-2015年)的年均增速为20.62%、37.44%,与政策实施前4年(2008-2011年)相比,年均增速分别提高10个百分点和23个百分点。微型企业向社会提供的就业岗位,超出私营企业从业人员增量的三分之一,吸纳以农村劳动力、失业人员、生态扶贫移民、特殊群体等44.04万人就业,尤其是带动20.5万外出务工农民返乡创业就业,促进了贵州省农村劳动力资源回流。加工制造、科技创新、创意设计、软件开发、民族手工艺品加工和特色食品生产等重点行业微型企业4.53万户,占总数的54.95%;建成各类形式的微型企业集聚板块(孵化园、创业园、园中园)214个,入驻园区微型企业3855户;涌现出一批以特色食品生产、民族服饰加工、中药材炮制为代表的特色产业板块,微型企业实现行业多元化、产业特色化。

多数微型企业已由初创期步入稳定发展期,总体发展态势较好,部分企业已转型升级。微型企业2014年度年报率为95.37%,高于全省企业平均年报率为14.48个百分点,仅有4664户被列入经营异常名录。在国家大幅度降低小微企业税负的背景下,扣除零申报和政策性免税后,依然有三成以上的微型企业有纳税贡献。2013年、2014年微型企业有纳申报税率分别为46.42%、33.23%。据不完全统计,有552户微型企业转型升级为中小企业甚至大型企业,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61户,实现年总产值5.49亿元;限额以上商业企业44户,实现销售总额8.94亿元。

聚焦后续帮扶助力成长壮大

4年多来,在贵州省委、省政府的重视关心下,在各地各部门的大力支持配合下,全省围绕扶持微企低成本经营、低风险发展、低障碍做大的目标,聚焦“汇聚政策、集聚要素、做大增量、优化存量”,着力优化微企后续成长环境。

在抓制度设计完善政策配套上,贵州省出台配套文件40余份,全省各地也在简政放权、要素支撑、措施保障等方面制度出台系列配套措施和操作细则。对“”争取支持措施,每年提请省政府印发政策文件,着力提升政策优惠度和扶持精准度;对“”整合政策资源,25家领导小组成员单位,已有22家单位在资金保障、信贷支持、税收奖励、创业培训等方面出具政策措施;对“”推动政策落地,推动各地制定了一批较具操作性、实用性的落实措施。贵阳市、贵安新区将省“3个15万元”政策提升为“3个20万元”政策;毕节市每年安排1000万元专项资金,通过“以奖代补”方式发展微型企业产业园区和孵化园;对“”凝聚帮扶合力,省工商局出台了25条扶持服务措施,从人性化执法、商标品牌培育、简化设立登记手续等方面,引导支持微型企业规范经营、守信发展、走品牌之路。211户微型企业被评为市级“守合同、重信用”企业,1185户微型企业获得注册商标,其中46个商标被评选为“贵州省著名商标”。

在抓质量效益提升扶持效应上,创业程序抓“”,取消创业申请需经乡镇审查推荐环节和取得创业培训合格证的前置要求,推行创业申请、创业评审和行政审批在3个工作日内限时办结制度。推动各部门联合办公,定期集中办理注册登记、政策兑现、贷款申请等事项。协调相关部门创新前置许可审批程序,探索推行加工制造、种养殖等行业前置许可报备制度,积极破解微型企业准入难题;扶持质量抓“”。严选扶持对象,依托业务集成系统,建立书式审查与实质审查相结合的审查核准制,重点审查申请对象有无在办企业,支持真正想创业、能创业的申请人。优化产业质量,坚持保障重点行业、倾斜新兴产业、突出特色产业、兼顾一般行业,坚决把限制类和禁止类行业微型企业“拒之门外”,确保6大重点扶持行业占总数的30%以上。培育具有本地特色和比较优势的县级重点扶持产业集群,共扶持县级重点行业微型企业1.27万户,兴仁薏仁米加工、三都马尾绣、施秉太子参等县级重点扶持产业集群已现雏形;在指标分配抓“”,建立扶持资源向“三特”(特定人群、特定地域和特定行业)定向投放管理措施,确保每年支持服务业、示范小城镇、县域重点行业的发展指标分别达到8000户、2000户和5000户以上;每年将50%以上扶持指标的投放至特殊人群,扶持返乡农民、失业人员、大中专毕业生和复退军人等重点群体5.24万人创业;在平台构建上抓“”,紧扣大学生这一重点群体的创业创新需求,探索推进集前期培育、项目孵化、后续帮扶为一体的众创空间建设,完成贵州商学院“黔青梦工场”等3个具有较强专业化服务能力的大学生微型企业创业培育孵化基地建设。针对初创期科技型微型企业的创新需求,联合省科技厅以贵州科技资源服务网为平台,为微型企业申请科技型企业认定提供注册专项入口和备案专项服务,对经备案认定的微型企业纳入省科技种子企业遴选认定范围并给予重点倾斜。

在抓后续帮扶助力企业成长上,整合资金支持、规费减免、用地保障、市场拓展等政策资源,集中定向投放给微型企业,提升企业要素获取力和后续成长性。

“定向+定额”资金支持。提请省政府出台了资金定向投放政策,明确各地各部门安排涉企项目和专项资金时,要对微型企业适度放宽条件,并将资金总额的10%以上投向给微型企业,其中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基金和科技成果重点推广计划,每年定额为微型企业单列项目100个、资金2500万元。

“互联网+服务”帮助拓展市场。省微企办运用互联网思维推动微型企业拓展市场,邀请专业公司举办微型企业专场电商业务培训会,引导微型企业“触电上网”,运用电子商务及微信、微博等新媒体创新营销模式拓宽市场销路。组织、支持微型企业参加中小企业博览会等展览展销会和招商推介活动。实施商标战略,将微型企业纳入“一县多牌、一镇多品”工程和创建驰(著)名商标品牌梯队,微型企业获准注册商标887件。

“入园+抱团”推动集聚集群。省微企办结合全省重点实施的“5个100”工程和扶贫生态移民工程,协调各级政府制定优惠措施,支持微型企业入园区,进标准厂房,向示范小城镇、城市综合体和旅游景点集聚。推进“大手拉小手”活动,引导微型企业主动融入产业链配套体系,建立稳定的产、供、销和技术开发协作关系,形成龙头骨干企业引领、微型企业配套的产业链条。鼓励各地结合区域功能定位和资源禀赋特点,以差异化、特色化、错位式为方向,打造出六盘水钟山区德坞皮鞋一条街、毕节市小微企业创业园为代表的微型企业特色产业板块。六盘水钟山区德坞皮鞋一条街集聚微型企业100多户,年创产值上亿元,户均产值达100多万元。

“需求+特色”构建众创空间。省微企办探索构建集前期培育、项目孵化、后续帮扶为一体,覆盖微型企业孵化、发展、壮大全过程的扶持体系,推进众创空间建设。紧扣大学生创业创新需求,培育2个大学生微型企业创业孵化基地,为创客团队提供免收场地租金、免费WIFI和公益创业100万资金的支持。目前,孵化基地入驻创意设计、电子商务、移动互联网开发等微型企业11家。

“零规费+减负”降低发展成本。实施“零规费”政策,全部免受涉及微型企业创办的管理类、证照类、登记类行政事业性收费。协调有关部门降低微型企业的产品委托检验检测费、环境影响咨询费市场服务性收费标准,分别实行减半或8折收费。税务部门分类适用查账征收和核定征收方式,对不具备查账征收条件的微型企业,比照个体工商户实施核定征收,有效降低微型企业税负。部分县区个私协会还通过统一招标购买服务的方式,将微型企业代理记账成本由每月1000元降低到每月400元。

构建微企成长政策体系

扶持微企是省政府十件民生时事之一,扶持微企政策的核心是通过创业带动就业。”贵州省工商局副局长丁琨介绍,在“3+N”政策的带动下,全省投资创业激情高涨,市场主体活力迸发。

下一步,贵州省将改革指标分配模式,打破2万户限制,根据上报扶持目标,由省微企办会同省财政厅,按“因素法”安排扶持指标,将资金补助对象由创业者扩大到创业服务者,补助方式由直接支持扩大到间接奖励补贴,并在租金补贴、代理记账、贷款贴息等方面探索建立“跟进扶持”、“打包扶持”等事中、事后扶持方式。

与此同时,将“3个15万元”政策与万户小老板工程、中小企业资金支持等政策措施整合起来,构建涵盖微型企业孵化、创立、成长的政策体系,真正实现“扶上马”后再“送一程”。推动审批流程再造,全面推广资格申请和政策兑现互联网申报办法,实现资格审批、场地勘验、资金使用等各审批环节的全程电子化监控。(蒲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