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西部“姊妹桥”:连通四海不忘沟通阡陌

04.02.2016  13:59

正值春运,不久前贯通的世界第二高桥清水河大桥上车流繁忙。从桥上向峡谷底部眺望,一座即将合龙的小桥很不起眼,可弱小的身段却承载了两岸村民百年的梦想。

2015年底,全长2171.4米、主跨1130米的清水河大桥建成通车。它是亚洲第一山区钢桁梁悬索桥,也是已建成的世界第二高桥,桥面到清水河谷底最深处406米。

不过,对于大桥脚下的贵阳市开阳县毛云乡毛云村棉花渡组村民来说,再多的标签也不能改变她“高高在上”的地位——要上桥必须绕到十几公里外的毛云乡匝道口,而且村民日常用的三轮车、摩托车还不能上高速公路。

好在家门口的这座桥马上要通车,以后赶集再也不用走几公里山路再摆渡过河了。”棉花渡组村民邓尊华说的这座桥,就是正在建设的棉花渡大桥。

棉花渡,顾名思义是一个渡口。85岁的摆渡老人曾启祥回忆说,从他爷爷那一辈人开始,就在清水河棉花渡口摆渡,也是从他懂事起,就听老人们说想要修一座桥。

但在绝壁一样的河谷间架桥,对一般老百姓来说简直是天方夜谭,因此百年来这就是个梦。

自2013年开始,中国把西部集中连片特困地区作为交通运输发展主战场,当年就开工建设6500公里左右高速公路、2.1万公里国省干线公路、230公里口岸公路以及超过8万公里的农村公路,直接惠及1.2万个贫困村。

毛云村正是近三年来西部交通建设飞跃中受益的万千村寨之一。

曾启祥的孙子曾明近说,就在几年前,家门口的路还只能过人过马。为了到河对岸的乡镇赶集,天没亮就要出门,用马驮着烤烟、橘子到河边,渡了河再找马或背着货去市集上。

承建清水河大桥的中交二公局二公司项目经理王凤存说,因为目睹了当地村民的生活状况,所以当开阳县政府找上门希望重启搁置了十多年的棉花渡大桥修建计划时,他义不容辞答应了。

由于清水河峡谷两岸岩溶发育复杂,道路通行条件差,原来的桥梁预算做到了2600万元都没人愿意来修。王凤存和他的团队经过研究,采用了农村公路上从未用过的全钢连续梁结构,把工程造价压缩到1200万元,管理费和工人工资都从清水河大桥项目里列支。

于是,才有了今天我们看到的清水河上的“姊妹桥”。

棉花渡大桥开工前,两岸的山路跟一千多年前诗人陶渊明笔下的“阡陌交通”没有多大分别。因为桥,农村公路改造随之启动,拓宽到5米。

邓尊华说,现在村子里的人主要靠种橘子和打渔谋生,等大桥小桥都通了,往来的人一定更多,村民们合计着办农家乐吸引游客,打上来的鱼也能就地卖个好价钱。

王凤存说,以桥带路是西部山区的客观条件决定的,因为桥的投资太高。可1000万元的农村公路桥梁,跟十几亿元的高速公路桥梁比起来,又算不上什么。“只要桥能帮群众发展生产改善生活,工友们就算没白忙活。

今年5月,棉花渡大桥将建成通车,建设者们也将转战贵州铜仁至湖南怀化高速公路上的另一座大桥。在西部广袤的土地上,还有很多清水河、棉花渡这样的“姊妹桥”,它们或相互偎依,或携手相牵,连通四海时不忘沟通阡陌。(齐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