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洪工程见成效 贵阳经受住“历史极值”考验

21.07.2014  12:29

经受住“极值考验”的背后

 ——贵阳积极应对“7·16”暴雨汛情系列报道之一

    7月19日中午,阴雨多日的贵阳撒下阳光,这让关注汛情的市气象台副台长黄世芹露出了久违的笑容。“面对7月16日的特大暴雨,贵阳经受住了‘历史极值’的考验!”黄世芹说。

    “大家也许没有忘记,1996年7月2日,贵阳曾遭遇一场严重洪水,但当时单日降雨量也仅有197.3毫米。”黄世芹说,从7月15日20时到16日20时,贵阳遭遇城区有完整气象记录以来最大的降雨量——201.7毫米,这就是本次特大暴雨带来的极值考验。

    “面对这场考验,贵阳打了硬仗,更打了胜仗。”市民政局副局长张洪说,虽然“7·16”特大暴雨给贵阳带来4.95亿元的直接经济损失,但1996年发生的洪水,仅在主城区就造成8亿元损失。

    面对更为严重的汛情,贵阳为何能够从容应对,把群众的损失降至最低?本报记者展开系列调查,与读者一起探访“极值考验”背后的故事。

     记忆 大水曾淹没甲秀楼

    “18年前,暴雨侵袭贵阳,短短几个小时,大水就漫上南明河两岸,甚至一度淹没甲秀楼。”谈起1996年发生的洪水,省水利厅研究员杨全明记忆犹新。“当时,为提高南明河的泄洪能力,甲秀楼浮玉桥上的石栏杆都被紧急拆除。

    其时,传来险情的不仅是南明河。喷水池、大十字、市西路同样成为城市内涝的重灾区。

    “1996年,我还在贵阳市百货大楼工作。7月2日,一夜大雨过后,商店负一楼被全部淹没。”今年58岁的何旭军说,那天凌晨5点多,他接到单位领导通知,要求赶紧去单位抢救商品。“商场的商品全被淹了,冰箱、洗衣机等家电漂得到处都是。

    那几年,一到夏天,何旭军就害怕下雨。据他回忆,1991年到1999年期间,去单位抢救商品的紧急情况至少发生了10次,而每次出现洪水,水位都会淹过他的膝盖。“后来,凡遇大雨,领导都会安排我们轮流值班。而因商店被淹,单位每年都会遭受不少损失。

    与何旭军一样,在市西商业街做生意的杨生开至今仍清晰地记得1996年7月的那场特大暴雨。当天,市西河河水涌出河堤,仅仅几个小时就把市西路商业街的大部分商铺淹没。“那一次,门面里的新鞋子、新衣服都成了‘水货’,大家叫苦连连。

    受大雨影响的不仅是南明河沿岸和地势低洼地区。在采访中,不少市民都反映,由于暴雨成灾,当年贵阳主城区多数街道、小区都出现断水断电,而且持续时间超过一天以上,大家只能点蜡烛、挑水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