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观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工会在行动

22.02.2017  20:37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工会在行动 文/ 通讯员 李丰 梁宁 本报记者 金艾

   编者按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作为经济新常态下贯穿经济工作的主线,既事关整个经济发展战略和发展全局,又关乎群众利益和民生福祉。

  工会在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践中积极发挥作用,充分展示作为。

  围绕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激励职工创新:全省各级工会充分发挥“大学校”作用,主动适应培养知识型、技术型、创新型劳动者大军的要求,组织实施职工素质提升工程。

  与此同时,各级工会在广大职工中大力弘扬“坚韧不拔、一丝不苟、精益求精、追求卓越”的工匠精神,助推贵州制造走向精品制造、品牌制造。

  各级工会还积极主动协助党委政府和有关部门完善落实就业援助措施和就业创业促进机制,以企业转岗职工、下岗失业人员为重点,通过鼓励企业吸纳、公益性岗位安置、职工自主择业、再就业培训等渠道,帮助就业困难人员实现就业再就业。

  围绕化解产能过剩维护好职工合法权益:在化解产能过剩过程中,各级工会着力加强源头参与、民主协商和矛盾调处,积极反映职工诉求,维护职工合法权益,及时化解矛盾纠纷,保持职工队伍稳定。

  围绕精准扶贫帮困让职工共享改革发展成果:整合工会各种渠道的帮扶资金,结合“四季送”工作,重点对去产能过程中新增困难职工实施精准帮扶。

   贵州建工

  改革兼顾职工利益

  贵州建工集团,贵州唯一一家国有独资大型建筑施工特级企业。2015年与上海绿地控股集团顺利实施了战略重组。藉此,贵州建工成了贵州省试水混合所有制改革的首家省属核心国资企业。

  本次改革中,贵州建工集团并未有一名职工因为混改而产生下岗、待岗,工会在本轮混改中充分兼顾了企业和职工的利益。

  贵州建工混改伊始,省国资委以评估后的贵州建工股权权益价值5.183亿元的企业净资产,作为本次增资扩股的对价资产,而上海绿地控股集团以现金方式对贵州建工增资12.094亿元,取得70%的股权成为控股股东,省国资委则持有30%的股权。

  在扩股工商变更登记完成后一年内,绿地集团将向贵州建工管理层及职工转让部分股权,从而使股权结构变更为:绿地集团持股51%,贵州省国资委持股30%,管理层及职工持股19%。

  目前,建工集团总部400余名职工中共有375名职工实现了持股,各二级子公司已初步完成了1800余名职工股权分配工作。

  混改中允许职工持股,是几方多次协商的结果。省国资委认为,只有将职工与企业利益绑定,以股连心,才能增强企业凝聚力,使职工从“企业要我干”转变为“我为企业干”,构成多元持股的混合所有“金三角”体制。

  绿地集团的进入,带来哪些变化?

  “今后的贵州建工,高管和职工的任职资格、配置机制、职业成长等机制完全遵循市场化规则。”贵州建工集团人力资源部经理郑丽娟表示,“现在的建工干部,干不好就要被降级,甚至被解聘。

  下一步,贵州建工集团将全力推行职工晋级制,会出现同岗不同薪现象。

  混改后的贵州建工,职工工资较之前平均上涨约20%,但伴随高薪酬而来的是高压力。

  “想拿高工资,就要凭业绩说话。月季考核完不成,我本人和整个部门的同事都要被扣工资。”贵州建工集团党群部职工严毓告诉记者,“月季考核”是绿地集团进入贵州建工后推行的全新考核机制。

  在这套机制里,月度计划考评注重结果导向,直接将考评结果与薪酬挂钩,未完成月度计划指标按比例扣减当月薪酬。 

  月季考核制度从2016年8月份正式开始执行,第一次有8个单位没有达标,其中一个单位全体职工被扣除20%基薪,9月份有3个单位被扣10%基薪,而到了10月份就没有出现一个单位职工被扣钱。

  而总部机关能否“瘦身健体”、轻装上阵,是改革试点顺利推进的关键之一。

  在本次混改中,贵州建工集团将本部机关的16个部室精简为8个,将近一半管理岗位干部职工充实到一线子公司和项目上。

  采访中,贵州建工多名职工表示,精简机关打破了职工心中国企工作“铁饭碗”的印象,倒逼自己进行学习提升。

  一名从机关被调整到总承包公司管理岗干部告诉记者,现在自己坐办公室听汇报次数明显减少,参加分析行业风险、策划会的次数则越来越多。

  本次改革中,贵州建工集团并未有一名职工因为混改而产生下岗、待岗,工会在本轮混改中充分兼顾了企业和职工的利益。

  从2014年起,贵州建工集团工会配合公司党政开展了大量工作,充分调动职工积极性参与改革。

  在职代会上,凡是职工反对的方案公司一律不推行,有异议的方案公司党政会充分与职工代表进行沟通,直至方案圆满解决。

  据介绍,目前贵州建工尚有6000余名退休职工、1000余名困难职工。

  对待这部分群体,贵州建工制订了离退休职工管理办法,确保离退休职工群体待遇10年内不减,困难职工群体最低收入有保障,服务机构体系不变。

  同时,工会设立1000万元扶贫济困资金,积极帮扶困难职工再就业和自主创业,目前已有100余名困难职工实现再就业。

    图说 技能大赛进行时

  贵州电力系统职工职业技能大赛

  凤冈供电局技能竞赛现场

  首钢水钢炼铁厂职工在工作

  适应培养知识型、技术型、创新型劳动者大军的要求,贵州各级工会组织实施职工素质提升工程。

  他们通过整合工会资源、联手政府有关部门、其他群团组织和社会组织,打造一批职工技能培训基地,组织开展劳动技能竞赛、技能提升培训、技术交流协作,推动形成竞赛、培训、交流、提升等有机结合的链条式职工技能提升机制,建设高素质职工队伍,为提高贵州企业及其产品的核心竞争力提供技术和人才保障。

  焦伟伟 陈岑 黄国辉 杨兆芬 摄 (贵景网发)

   贵州铝厂

    鼓励职工“转型升级

  2014年,贵州铝厂开始实施改革,提出了“三退三进”(退城进园、退低进高、退二进三)的转型升级战略。

  在此过程中,贵州铝厂积极推进发展以现代工业性新兴服务业和现代城市服务业为主的第三产业,实现职工由第二产业向第三产业转移发展,让企业与职工一起“转型升级”。

  “我也没想到,自己有一天会离开车间,来干养老护工。”2016年12月14日,贵铝现代城市服务公司养老服务中心副经理陈艳告诉记者。陈艳是2014年9月从贵州铝厂热电厂转岗后调整过来的。对于自己的转岗,她用“破釜沉舟”4个字来形容。 

  在转型升级中,贵州铝厂积极推进发展以现代工业性新兴服务业和现代城市服务业为主的第三产业,实现职工由第二产业向第三产业转移发展。 

  陈艳是贵州铝厂延伸产业被转岗的数千名职工之一。领导给了她闲置的几栋楼房和几位职工,房子可重新装修,职工则需“充电”。

  于是,陈艳便带着职工去秦皇岛、杭州等地的大型养老公司“取经”,到贵阳市周边的度假山庄“调研”。

  民政局、妇联、老龄委……她一家家去跑,询问相关政策,争取财政补贴。

  “感觉自己越来越像职业经理人了,现在去谈判别人蒙不了我。”陈艳自信地说。 

  穿过陈旧的厂房,一个不大的独立房间里,悬挂着创新工作室的简介、团队成员介绍、创新思路、计划研发项目等大图板。

  这就是贵铝装备工程公司华光特种车辆创新工作室。在这个以生产铝锭等制品闻名的企业内,存在一个特种车辆制造厂,能实现对外盈利1000万元。而奥秘就在华光特种车辆创新工作室。 

  在贵铝工服装备工程生产研发部副经理、高级工程师李建章的带领下,贵铝特种车辆制造厂硬是从一个小型车辆维修厂,成长为国内研发制造单双桥阳极运输车的领跑者。 

  2014年,李建章通过市场调查发现,当时国内还没有一家生产双桥阳极运输车的厂家,一些企业还依赖于进口。

  如今,李建章带领他的团队,不仅攻克了技术难题,他们这种车辆还销售到国内几十家企业,并出口伊朗、印度、哈萨克斯坦等国,取得了16项国家专利。

  这一切都是被市场“”出来的。“我们现在想做国内铝产业特种车辆的第一,形成产品体系满足不同客户需求,创造贵铝自己的品牌。”李建章告诉记者,华光特种车辆创新工作室,已经申报获取了贵州省高新区技术企业资质。

  走进贵州铝厂电解铝厂新铸造事业部,记者了解到,新铸造事业部成立一年多,年均实现增利2000余万元。

  目前,它已是中铝集团在贵州企业中现金流最强的部门。 

  以前的贵州铝厂,终端产品相对单一,附加值较低。“光卖铝锭不行,那些高附加值产品,比如高档铝合金手机壳能不能做?我们要围绕产品附加值提升进行体制创新。”贵州铝厂党委书记陈刚提出改革思路。

  在这样背景下,电解铝厂成为中铝贵州企业第一家改革试点单位,将281名职工的旧铸造车间缩减至146人,绩效、用人等机制推倒重来,完全创新。

  加入新铸造事业部的贵铝职工,每个人都要缴纳风险抵押承包金,完成年度任务可以领取年终分红,完不成任务要扣除奖金;车间职工执行工资计件制,不搞大锅饭,职工最高工资每月可以拿到近7000元。

  在灵活的机制支撑下,贵铝迅速激发职工活力,上线大量高附加值铝产品。“我们现在紧盯着市场,国内缺什么我们就做什么。经常接到盈利几百万元的项目,这在以前想都不敢想。”新铸造事业部生产副主任王臻说。

  在贵州铝厂最困难的时候,王臻曾拿过每月不到2000元的工资,而现在,他的收入已经翻了几番。

   首钢水钢集团

    帮助职工“转型创业

  2014年8月,水钢迫于钢铁产能过剩、市场竞争惨烈的艰难困境,果断采取了减产减亏措施,按照350万吨钢产能规模组织生产。

  据不完全统计,2014年起,水钢从高峰期的1.2万余名职工缩减至目前的7000余名职工。

  水钢工会积极帮助职工再就业、创业,实现人生“转型”。

  2015年3月,首钢总公司明确水钢去产能提效工作目标——在2014年末在岗人员的基础上压缩20%以上,职能管理人员控制在10%左右。

  “水钢去产能提效工作得以全面扎实稳步推进,取决于我们‘依法治企、统筹规划、分步实施、整体推进’的思路。”首钢水钢集团公司党委书记卢正春说。

  水钢进行了组织机构撤并整合,打破干部“铁饭碗”观念,进一步减少管理层级。

  原则上撤并定员人数小于50人的车间(站、段)机构;原聘任的处级干部实行重新竞聘;对公司两级机关职能科室严格实行“一室一长”制,二级单位车间(作业区、站段)科级干部职数设置原则上不超过3人。

  同时,通过退休、内退、解除劳动合同等渠道妥善分流安置富余人员,2015年水钢共减少处级干部29人;科级机构减少74个,减少科级干部176人;新编制定员12897人,同比压缩4192人,压缩比例24.53%。

  对于任何一个涉及职工利益的方案,公司都要提交职代会进行审议,经参会职工代表充分讨论后投票表决。

  “依法维护企业和职工的合法权益,有效避免了纠纷和矛盾。”采访中,首钢水钢集团公司人力资源部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

  为了确保提效工作顺利有效推进和职工队伍稳定,公司人力资源部与工会做了大量艰苦细致的工作。

  对于任何一个涉及职工利益的方案,公司都要提交职代会进行审议,经参会职工代表充分讨论后投票表决。

  为确保去产能提效工作得以顺利实施,水钢召集机关部室及各二级单位党、政、工“一把手”和政工部门负责人,召开宣贯会,对干部职工关心的热点问题进行解释、说明和疏导。从2014年度开始,公司就收集大量的企业改革改制的相关资料在企业内部报纸、电视、网站上介绍,对涉及职工利益问题进行公开解答,引导职工树立忧患意识、大局意识。

  企业还制定了职工思想动态日汇报制度,坚持每日报告、每周通报职工思想动态,针对干部职工在提效工作中提出的难点和热点问题,及时予以解决,将矛盾化解在萌芽状态。

  对有创业意愿的职工,提供创业培训,有针对性地对这些职工提供创业指导、项目咨询和跟踪服务。

  在六盘水市区水西南路上,一家新开业的汽车快速保养中心门庭若市,5名身着红色工装的工作人员正在为一辆小轿车进行深度保养。在这5名工作人员中就有3人是水钢申请协商解除劳动合同的职工,其中包括中心老板——朱宇。

  朱宇原是水钢自动化公司对外经营室的业务员,2014年5月份,在得知水钢出台富余职工分流安置工作方案后,他第一时间递交申请,选择了自己创业。

  对有创业意愿的职工,提供创业培训,水钢积极联系地方人社、工会及相关部门,有针对性地对这些职工提供创业指导、项目咨询和跟踪服务。对从事个体经营或注册企业的,还可通过相关部门的帮扶获得税费减免、创业担保贷款、场地安排等政策扶持。

  对于职工再就业,水钢与地方人社部门、工会组织多次举行再就业专场招聘会,先后提供2万余个就业岗位,涉及财务、电工、钳工、焊工、保安等专业。

  水钢工会也鼓励职工利用业余时间进行网上学习,加强学习型、知识型、创新型职工队伍建设,提升职工文化素质和职业技能。

  如今,在水钢职工家庭,利用闲暇时间进行网上自学的氛围蔚然成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