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侗歌代代相传

12.09.2015  01:03

侗族音乐剧《嘎老》剧照

大家请安静,听我唱支歌。先唱’四也’上天寻歌难,再唱’萨玛’祖母的传说……”我国首部侗族音乐剧《嘎老》开场,歌师悠悠的“叙事歌”,将观众带回到久远的侗寨,了解到侗歌的代代相传……

8月29日至31日,由国家首届艺术基金资助、贵州文化演艺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出品,贵州文化演艺集团、榕江县人民政府联合制作的我国首部侗族音乐剧《嘎老》,在北京路国际会议中心连演3场,观众们跟着剧中人,踏上了探索“嘎老”秘境的寻歌之旅,走上了一条洗涤心灵尘土的净化之路。

一次有益的尝试

嘎老”为侗语,意为“侗族大歌”,在2014年多彩贵州国际原生态文化大汇“爽爽的贵阳·原生态音乐之夏”的舞台上,侗族原生态音诗《嘎老》作为开场节目亮相,深受广大观众喜爱,并活跃于2014年贵阳的各类高端展示平台,受到国内外观众的高度评价,进一步提升了侗族大歌的影响力。

取得了诸多艺术领域的创新和突破的原生态音诗《嘎老》,在大家高度认同其艺术价值和人文价值的同时,如何使之“留下来、传下去”更成为各界关注的焦点。

侗族大歌有‘天籁之音’的美誉,享誉全球多年。但是语言文化的壁垒和‘音域窄、咏叹多、模仿性强’等特点,决定了这一艺术形式不可‘译制’,喜爱侗族大歌的人只能止于‘远观’。而音乐剧是20世纪新兴的一门综合舞台艺术,集歌、舞、剧一体,易与其他艺术形式找到结合点,易突破年龄、阶层、族群等客观局限。从两者自身的特征和规律来说,侗族大歌遇上音乐剧是偶然中的必然,两者互为载体是最佳选择。”贵州文化演艺集团副总经理万光伟告诉记者,制作音乐剧《嘎老》是一次将原生态文化与演艺市场融合的有益尝试,希望此举让侗族大歌传得更远。

2014年底,音乐剧《嘎老》成功列为国家重点舞台艺术创作资助项目,贵州文化演艺集团开始了该剧的筹备创作工作。

经过主创团队的多次研讨、反复论证,确定了音乐剧《嘎老》基本创作方向为现实题材的轻喜剧。今年6月30日,《嘎老》在贵州榕江县开排,仅用了60天时间,8月29日,《嘎老》开始了第一场演出。

展示侗家人的情怀

这里的歌传文化,这里的歌讲历史,这里的歌教做人,这里的人最爱歌………音乐剧《嘎老》讲述了音乐学院的学生苏云为了给毕业音乐创作寻找素材,与侗族同学杨春晓一起回到侗寨,邂逅了各种各样的侗族歌曲,为歌倾倒,立志学歌,最后通过“侗家择婿”的考验,与美丽的侗族姑娘成就了一段美好姻缘。该剧以侗族大歌与西洋音乐剧相结合的全新艺术形式,加上舞蹈、舞美灯光、服饰造型等元素,用音乐和故事一起,诠释出侗家人“没有什么比唱歌更重要”的精神追求,还原侗家人与世无争、和谐家园的文化空间和风俗人情。

该剧有65名演员,其中63名来自侗寨的田间地头,他们中年龄最大的70多岁,最小的仅6岁。从侗寨走出去的演员杨春念扮演女主角,海归歌手王艺扮演男主角。国家级传承人胡官美一家三代共10人在剧中担任了重要角色。

在剧中,演员们几乎说的都是侗语,偶尔有普通话,在舞台的两旁配了汉语译文字幕。“我们从一开始就设想在剧中尽量保留原生态的部分,所以就让所有的演员用侗语作为主要语言演出。因为侗语就是他们的生活,说普通话反而会增加他们表演的负担。”该剧导演张海冰说。

“之前的侗族原声态音诗《嘎老》更多是音乐的展示,现在的音乐剧《嘎老》将音乐与戏剧结合,更加侧重于展示侗家人的情怀,而将侗族音乐与现代艺术形式结合无疑是这部音乐剧最大的难点。”张海冰告诉记者,祖辈相传的侗歌让每个普通的侗家人都成了天生的音乐家,但要他们在专业的舞台上唱歌、表演,却不容易。除了男女主角,其他的演员在舞台上载歌载舞的演出是第一次,他们最初甚至于不知道什么是音乐剧。为让演员们克服表演的困难,在排练时就一遍遍地磨,一次次地调整,反复告诉他们做到表演自然,生活中什么样,舞台上就什么样。

在该剧中扮演男主角的王艺,曾在2004年贵州省街舞大赛中获POPPIN组亚军,在2008年江苏电视台的“名师高徒·绝对唱响”中获季军并签约“华谊兄弟音乐公司”,后来被该公司选送到美国洛杉矶音乐学院学习。在2014年,他参与了原生态音诗《嘎老》的创作工作,而此次的音乐剧《嘎老》,让他从幕后走到了台前。

此次出演男主角,对我而言最大的挑战是表演,虽然过去我经常在舞台上演唱,但演唱和表演有很大不同。”王艺告诉记者,刚开始排练时,入戏很难,似乎手脚都不会动了,只能通过慢慢地磨,不断地练习来学会表演。“好在男主角的经历跟我很相似,我是从美国洛杉矶音乐学院进修后回到贵州,像剧中人一样进入侗寨后尝试着了解侗族的文化,学习侗语、侗歌,渐渐地接受、喜欢、融入,这样的经历也让我慢慢进入了角色。

扮演女主角“春晓”的杨春念,毕业于四川师范大学现代音乐学院,是省歌舞剧院独唱演员,她和姐妹们组成的“蝉之歌”组合曾荣获央视第十二届青年歌手电视大奖赛原生态唱法银奖。

从小在侗寨长大的杨春念,3岁就跟着妈妈、寨里的歌师学唱侗歌,从田间地头走上舞台,她将侗歌唱到了很多地方。而此次参演音乐剧,对她而言又是一次新的挑战。

音乐剧对演员的综合素质要求很高,这次的排练很艰辛。刚开始表演时特别紧张,通过不断地学习,用了两个月时间才开始习惯这个舞台。侗歌是我们的骄傲,希望这部剧能让侗歌走得更远。

据该剧制作人王德文介绍,《嘎老》堪称侗族音乐的全面展示——有老年的、儿童的、女生的、男生的、男女生混合的大歌,同时小歌有琵琶歌、牛腿琴歌、河边歌及木叶歌。

我们采用了‘剧’的方式,意在将侗族音乐文化更加系统、完整地展示出来,希望吸引更多的人来关注、欣赏侗歌。”该剧艺术总监、省音协副主席杨小幸说,在音乐剧《嘎老》中还有意加入流行音乐与侗歌相互碰撞,更突出侗族音乐。

提升完善 打造精品

“《嘎老》让我们再次被侗族大歌这一民间艺术感动。”“希望《嘎老》继续打磨,使之成为我省舞台艺术精品。”……9月1日,音乐剧《嘎老》的首演刚结束,贵州文化演艺集团就在筑举行了专家座谈会,来自省内外的专家学者在对《嘎老》给予赞誉的同时,围绕该剧的表现形式、艺术水准、舞台细节等展开研讨,就如何提升完善该剧纷纷建言。

来黔验收该剧的国家艺术基金专项审查组专家在座谈会上纷纷表达了自己的感受和建议:“《嘎老》歌曲动听、表演感人,让我又一次被侗族大歌感动。”中国人民解放军武警总部创作室主任谢克说,音乐剧《嘎老》的主题是通过新一代人的视角来继承、发扬、宣传传统文化,但是如何用原生态音乐讲好一个精彩故事,还可以再进一步探讨、研究。谢克认为,该剧在歌曲编排和演唱上准备充分,但作为音乐剧,其故事性还可继续深挖、突出。

“侗族大歌是在浮躁的时代中能让人心灵平静的音乐,音乐剧《嘎老》就是一场以侗族大歌为主的、侗族音乐的集中展示,让人们感受到了侗族音乐文化的魅力。”贵州省文联原党组书记、副主席何光渝说,如何让原生态音乐与现代流行音乐、侗族传统理念和现代生活理念、乡土生活与当代城市之间的衔接更加自然,张力更加突出,需要更多的思考和打磨。同时他希望该剧在舞美、服装等方面再下功夫,让细节更精致,以保证在对侗族大歌尊重和传承的前提下,使该剧的观赏性、舞台感更加丰富。

目前,音乐剧《嘎老》剧组正积极吸收、整理各方意见,制定剧目提升方案,并计划于本月中旬集中修改、打磨,于国庆期间正式启动巡演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