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手记:与中科院的“第一次亲密接触”

30.10.2014  12:52
记者手记:与中科院的“第一次亲密接触” - 贵阳新闻网
来源: gb.cri.cn

国际台记者在中科院空间科学与应用研究中心采访(左一为弗拉基米尔·乌鲁索夫)

原标题:记者手记:与中科院的“第一次亲密接触

国际在线消息(记者 弗拉基米尔·乌鲁索夫、李晶晶译)中国科学院——一个神秘的地方,一个每次去中关村都能看到却只能“默默仰望”的地方。29日,中科院为中外记者敞开大门,我们终于有机会前去“一探究竟”了。

我们的第一站是空间科学与应用研究中心。一进大门,“东方红一号”专题展便映入眼帘。在这里,我第一次看到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东方红一号”的模型。继而联想到当今中国航空取得的一项又一项成就,感慨万千。一代又一代中国科学家在其中付出了极大的心血与努力。确实,正如邓小平所说, “如果六十年代以来中国没有原子弹、氢弹,没有发射卫星,中国就不能叫有重要影响的大国,就没有现在这样的国际地位,这些东西反映一个民族的能力,也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标志”。 “

子午工程”,我同样第一次听说。据介绍,这项工程全称为“东半球空间环境地基综合监测子午链”,是一个地基空间环境监测网络。沿东经120度,利用北起漠河、经北京、武汉,南至海南并延伸到南极中山站,以及东起上海、经武汉、成都、西至拉萨的沿北纬30°纬度线附近的15个监测台站完成监测任务。这个项目的现实意义不言而喻,通过对大气层、电离层和磁层等的连续监测,从而对卫星失效、通信中断等混乱状况进行有效预测。

中科院计算技术研究所的各位“大拿”们同样令人耳目一新,他们的“爱心小屋”、“人脸识别”、“手语识别”、“残疾人信息化设备”等一系列“接地气”的研究项目,让我感受到了中国科学界对普通人的关爱。印象最为深刻的是,在关于“爱心小屋”的一则报道中,当留守在农村的女儿在视频中看到外出打工的妈妈时,坚强的孩子再也忍不住,哭了起来,他们的情绪一下子就感染到了很多人,也让开发这个项目的研究人员深感,自己的付出都是值得的。不过,可惜的是,他们目前的一些项目还未能得到广泛推广。真心希望,借助于我们接下来的报道,越来越多的人了解这些项目并加以大规模应用,普通人从而得到更多福祉。

最后一站,我们来到了专门从事研究、开发和生产制造高性能计算机的中科曙光。我以前从未想到的是,高性能计算机可以应用到桥墩水流环境模拟、北京奥运会开幕式画卷渲染等活动中来。事实上,我一直以为,这些科学研究距离我们很远,然而,采访过后才发现,他们却是每时每刻都在不同程度地影响着我们每个人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