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手记:别了,拉萨

29.10.2014  01:21
  记者手记:别了,拉萨

文/国际在线记者 付承堃

有朋友问,好几天不见你写东西,是不是高原反应挂掉了?

想来停笔多日,实在说不过去,也该做个了结了。

飞机从拉萨晚点起飞,一头栽进北京的雾霾里,只好硬着头皮降落。氧气足了,呼吸却更加困难,嗓子眼儿卡了毛,痒痒的。

西藏的感觉还在,爬楼梯时不敢走得太快,出门也担心被晒坏。习惯了空气的稀薄,反而要花时间来适应标准的大气压,疲倦、乏力、恶心接踵而至,是比高反更难受的体验。

从西宁到拉萨,2000公里,半月行程,这一路有收获,也有遗憾。

汽车行驶在几千米高的天路之上,我辨不清方向,只知道那是前方。蓝天、白云、黑牦牛,不厌烦地出现在眼前,我竟也不知疲倦。看,这是中国的66号公路,极致的美景伴着稀疏的空气,不觉间,心已窒息。

每过一座山,我总会问司机海拔多少,不到4000就觉得无趣,人就是这么贱,明知爬高了会挨摔。记得临行前青海的一位领导对我们说,站在5000米的高度时,跟两三千米的感觉是完全不同的,这趟下来,会对你的将来产生很大的影响。

我知道,人生不会就此转折,但我经历过5237米的高度,与天下第一道班的工人进行过攀谈,这让我相信,凡是有生命的地方,就能生存,就能劳作。如此,便不虚此行。

十多天里,我们每人都收到6条哈达,有人打趣说,再来一条就能召唤神龙了。我把哈达认真叠好,带了回来,每一片都像蓝天里的云。

热情,来得就像沙漠。

同行的队伍里,有个在拉萨工作两年的河南小伙,网名“天唱”,瘦瘦的,头发经常不很齐整。尽管赴藏多年,这个中原人也没完全融入当地的生活。他不喜欢酥油茶,不吃糌粑,一把面条,打上个鸡蛋,是他打发肚皮的惯用招式。

即便如此,河南人也不曾亏待我们。川菜、藏餐、湘菜,4天三顿饭,让我受惊。在大昭寺,我随口说,给手串开光才好。河南人第二天给朋友打了电话,一位藏族大哥,一位山东兄弟,开车接我去了色拉寺,还给掏了门票钱。事成后,我留了两人电话,说后会有期。

河南人就要回中原了,我不清楚他为何而来,但有自己的打算总是好的,他说想开个斯诺克台球厅。

去过了圣城,也到了真正的拉萨——大昭寺,却还是意犹未尽。没见雅鲁藏布江,没到珠峰大本营,顿觉失落,唯有定下目标,来日方长。

青藏之旅已成回忆,谨立此文以纪之。(2014.10.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