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峰论坛专家论道:凝聚各方智慧 共谋羊业发展

18.09.2014  14:40

  本报记者 李勋

   核心提示

  在交流中探讨合作,在交流中共同提升。9月15日,来自全国26个省区市的领导、专家、学者、企业家共聚第十一届(2014)中国羊业发展大会高峰论坛,就我国羊业生产、经营、管理等话题各抒己见,碰撞出了思想的火花。特刊发部分专家观点,以飨读者。

  李秉龙(中国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国家现代肉羊产业技术体系专家):

   肉羊生产要避免陷入“规模不经济”误区

  衡量肉羊经营规模大小有很多指标,比如,肉羊存栏量、出栏量、拥有的羊舍面积、草地或耕地面积、投入的资本、使用的劳动力和机械等。这些指标都是有偏差的估计,其实衡量经营规模大小最佳的可比指标是所获利润的多少。

  但在当前的农业经济管理和农业政策执行中,很多人会仅以“出栏量超过一定的规模”来判断某一养殖场是否是规模经营,并且他们认为,养殖场的出栏量越多,其规模就越大。这完全是一种认识上的误区。

  在实际调研中我们发现,很多大型羊场要么大量羊舍空置,要么实际数量达不到报告的数量,要么资金短缺无法扩大生产,要么亏损卖羊。可见,出栏量与利润率并不成正比。部分大型羊场的亏损就是“规模不经济”的表现。

  我认为,肉羊规模经营应该是在既有的约束条件下,适度扩大肉羊生产经营单位的肉羊饲养规模,使土地、资本、劳动力、饲草料等生产要素配置趋向合理,以达到最佳经营效益。

  田可川(国家绒毛用羊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新疆畜牧科学院研究员、中国畜牧业协会羊业分会会长):

   绒毛用羊产业前景广阔仍需努力

  羊绒作为一种珍贵的纺织原料,由于产量有限、价格昂贵,在国际市场上也被称为“软黄金”。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对羊绒这样的高档产品的需求越来越大,每年全世界毛绒贸易量总产值高达800亿美元。

  我国是全球最大的羊毛加工国和羊毛消费国,年加工羊毛净毛50万吨左右。目前,全球约70%的羊绒产自中国。随着2009年国家绒毛用羊产业技术体系建设正式启动,我国绒毛用羊产业得到全面、系统的技术支撑。如今,我国羊绒的产品质量已达世界一流水平。

  但在羊绒制品方面,我们还有所欠缺,目前国内大部分羊绒生产企业只从事半成品的粗加工或给国外品牌代工,处于产业链的低端,因此在国际羊绒市场获取的利润非常有限。

  仅卖原毛还不够,若能形成优良细毛羊养殖、优质毛纺乃至高档毛类服装加工的全产业链,其经济社会效益将会显著放大。

  陈超(贵州大学动物科学学院副教授):

   贵州饲草资源潜力大待开发

  贵州的牧场不仅物种资源丰富,而且草地面积巨大。但因为畜牧业分布与草地分布不一致,有些地方有草无畜或少畜,有的地方草地却超载。贵州饲草资源只利用了60%左右,饲草资源仍待开发。

  随着传统放牧向舍式、半舍式的养殖模式转变,我们更多开始栽种季节性的饲草,但在冬春季,牲畜的饲草问题还是比较严峻。特别是现在贵州的老百姓包括企业家,没意识到种草的重要性,未当成一个产业来做,至今仍未形成真正的饲草基地和饲草市场,在畜牧生产体系中缺少这一重要环节,畜牧产业发展形势比较严峻。

  建议一是依靠政府和企业,筛选出适宜在某区域栽培的牧草品种;二是依托于企业建立牧草繁育基地,探索多种草地建设的模式,加大饲草饲料基地建设;三是加强关键技术研究,加大饲草饲料的加工转化率;四是加强科技培训和服务,完善草地承包责任制,加强配套基础设施建设。

  刘慧(上海集盛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副总经理):

   数据共享 市场匹配 发展智慧羊业

  2013年开始,大家经常听到“智慧”两个字,很多地方的政府都在做“智慧城市”。智慧是什么?智慧就是大数据的流动。

  在PC时代,互联网只是被简单地当作是营销的工具,但在如今的移动互联网和“大数据”时代,我们的决策、生产、加工、经营方方面面都与它密不可分。

  数据无时无刻不在产生,只要我们拿出手机,点击屏幕,搜索网页,就会创造一个数据。很显然,创造数据的人当中,肯定有养羊的也有吃羊的,如果我们通过数据共享和市场匹配,将两者联系在一起,是不是经营会变得更简单?

  通过对数据的分析,还能让我们更好地预测行业发展的趋势。在“大数据”时代,智慧羊业值得我们去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