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心识真贫 用情真扶贫 用力扶真贫

21.12.2015  15:12

核心提示

  下定愚公移山志,吹响决战冲锋号。沿河土家族自治县用心用情用力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等中央领导同志重要讲话精神,全力推动中央和省委、省政府脱贫攻坚决策部署落地生根、开花结果,切实把脱贫攻坚作为头等大事和第一民生工程,坚决打赢打好这场输不起的攻坚战。全县上下齐心协力,加快推进大扶贫战略行动,紧紧围绕改善贫困地区群众生产生活条件,以增加群众收入和减少贫困人口为主要目标,以“四个切实”“六个精准”和“五个一批”为扶贫开发工作的切入点和落脚点,突出在“三个精准”上下功夫,与时俱进实施精准扶贫基本方略。目前,全县已完成15个乡镇“减贫摘帽”工作,累计减少农村贫困人口12.08万人,贫困乡镇发生率从86.36%下降到18.18%,贫困发生率从2011年的37.59%下降到2014年的26%,农民人均纯收入从2010年的2300元增加到2014年的5960元,增长了2.6倍。

  冬日,从沿河县城东岸驱车顺乌江而下,10多分钟后,便来到了黔渝交界处的水陆码头黑獭乡。正逢赶集的场上楼房林立,一派繁华,鸣着喇叭的客货车辆川流不息,大小船只相继靠泊扩建后的乌江码头。后山,一条公路盘桓直上,通向海拔1000多米的红花盖山顶,路边种植的冬季特色作物绵延至天边。曾几何时,这个与县城近在咫尺的地方是当年铜仁地区唯一不通公路的贫困乡镇,如今的巨变让人恍如隔世。

  目光转向县城上游,一条横空出世的巨龙跨越江面,那是已经贯通的沿德高速公路乌江大桥,正在最后完善路面设施,12月28日通车后,这个曾经偏远的贫困县与贵阳等地的时空距离大大缩短。与此同时,沿河至重庆酉阳高速公路、326国道改扩建工程也在加紧建设。县外交通畅达,城乡出行便捷,富民产业兴起,贫困面貌改观……沿河土家族自治县精准脱贫、同步小康的显著进展令人赞叹,令人振奋。

  用心识真贫,在精准识别上下功夫解决“扶持谁”的问题

  沿河是国家新阶段扶贫开发重点县,又是国家集中连片地区扶贫开发14个主战场之一的武陵山片区扶贫开发重点县,今年要实现整县“减贫摘帽”,2020年要实现同步小康,期间每年要减少2万多贫困人口,脱贫攻坚任务艰巨。

  县委书记任廷浬,县委副书记、县长何支刚说,近年来,该县牢固树立科学治贫、精准扶贫、有效脱贫理念,解决好“扶持谁”的问题,确保把真正的贫困人口弄清楚,把贫困人口、贫困程度、致贫原因等搞清楚,因户施策、因人施策。做到对象识别精准、措施到户精准、项目安排精准、资金管理精准、退出机制精准、干部选派精准、考核评价精准、督促检查精准,真正扶到点子上、扶到关键处。

  县里实行领导干部联系乡镇(街道)、股级干部或一般干部包村、“第一书记”驻村、村干部包组“四级”联动机制,组织党员干部和村(居)干部积极进村开展入户访谈、调查问卷,全面摸清搞准扶贫对象基本情况,最后细化完善贫困村贫困户‘建档立卡’资料并实施精准具体帮扶。 

  认真做好“干群连心·同步小康”驻村工作。组织驻村干部和乡村干部,采取“以支定收”等手段,对贫困对象进行精准识别并建立健全档案,确保了贫困人口识别的全覆盖。目前,全县22个乡镇(街道)中,15个实现了“减贫摘帽”,但按扶贫新标准计算和2015年精准识别统计,还有250个贫困村4.4万户14.17万贫困人口,贫困发生率为22.9%。今年上半年,全县启动了由109个县直部门和82个知名企业对109个行政村结对帮扶,“干群连心·同步小康”工作覆盖了全县250个贫困村。

  今年,该县以2014年统计的贫困人口为依据,为“六个到村到户”、基础设施“六项行动”服务。针对精准扶贫贫困户,基本建立了一乡一档、一村一策、一户一本台账、一个脱贫计划、一套精准扶贫措施。对扶贫对象一律实行精细化管理,对扶贫资源进行精细化配置,对贫困农户实施精细化扶持,制定出了一系列贫困村、贫困户帮扶计划,使增收项目对贫困户实现全覆盖。

  在“遍访”工作中,全县“建档立卡”4.5万份,发放相关资料20万余份;全县57043户贫困户、110708人纳入农村低保,党员干部共协调帮扶项目104个,涉及扶持资金6000余万元;成功调处矛盾纠纷120起,调处成功率100%。驻村干部还对辖区内留守儿童、辍学儿童进行全面排查,摸清留守儿童底数,全面建立留守儿童档案,实行“一对一”包保责任制,加大关爱农村留守家庭工作力度;将留守老人、残疾人、精神病人、刑释解教人员等特殊群体作为重点救助对象,落实最低生活保障、临时救助、慈善关爱、儿童福利等救助措施,及时解决其实际困难。目前,全县共有留守老人、儿童28271名,已落实“4321”结对帮扶资金数十万元。

  摸底数清实情、靠政策精准帮、广宣传释疑惑、用真情解纠纷、结对子办实事,扶贫工作“五个精准”促进了“遍访”服务群众零距离。今年以来,该县从结对帮扶、精准扶贫和推进产业化扶贫上着力,全面加强扶贫解困工作,减少贫困人口3.72万人,贫困发生率下降16.1个百分点,4个贫困乡镇“减贫摘帽”和15个乡镇巩固提高的整县“减贫摘帽”的目标即将迎接考核。

  用情真扶贫,在精准扶持上下功夫解决“谁来扶”的问题

  县委、县政府领导同志说,脱贫攻坚一直是我们的首要任务,我们始终坚持把扶贫开发作为第一民生工程,作为各级党政主要领导的第一职责,作为党员干部一项重大政治任务、重大发展任务、重大民生任务和重大行动部署切实抓紧抓实抓好,要求肩负使命,敢于担当,把精准扶贫政策领会好,把精准扶贫思路和举措谋划好,把精准扶贫目标任务完成好。全县上下突出“五个责任”,即党委主体责任、政府主抓责任、干部主帮责任、基层主推责任、社会主扶责任,凝聚形成了全社会决战脱贫攻坚的强大合力。

  建立抓落实的扶贫开发工作机制,做到分工明确、责任清晰、任务到人、考核到位。把扶贫开发暨“减贫摘帽”工作纳入全县各部门和乡镇全年工作绩效目标考核,强化跟踪督查、随机抽查、定点检查,对乡镇扶贫开发工作推进实行“一月一督查、一月一通报、一季度一汇总”。脱贫政策措施做到项目化、货币化、时间化、进度化、任务化,着力推进任务细化分解、主抓责任落实、目标任务到人,确保脱贫攻坚取得更大实效。

  建立县级领导联乡、部门和企业帮村、干部驻村包户工作机制,全面实施“结对子”工程,广泛开展了“4321”结对帮扶(县级干部帮扶4户,帮扶资金800元,科级干部帮扶3户,帮扶资金600元,股级干部帮扶2户,帮扶资金400元,一般干部帮扶1户,帮扶资金200元)和“万人帮万户”“百企帮百村”等扶贫帮困活动。包括该县党政主要领导在内的36名县级以上领导干部各选择一个贫困村,建立了精准扶贫示范点,要求每个示范点都必须制定一项规划、发展一项以上产业、覆盖全部贫困户。县委书记、县长等党政主要领导多次深入所联系的示范点,帮助理清发展思路,制定帮扶措施,落实帮扶项目。

  成立22个驻村工作分队,选派近2000名干部组成了429个工作组吃住在村,切实帮助贫困群众解决实际困难和问题。通过结对帮扶活动的开展,该县党员干部积极参加扶贫开发工作,推动了脱贫攻坚工作的有效开展,密切了党群干群关系,加快了农村各项事业发展。

  按照省委、省政府的统一部署安排,省直有关部门也积极参与了沿河的结对帮扶工作。省司法厅自2010年帮扶沿河以来,先后分10多批共计100多名干部轮流前往沿河夹石镇、沙子街道驻村帮扶,驻村干部走访群众12000余人次,组织召开党员群众会议500多次,帮助村里提出发展致富路子200多条。先后通过到省直部门争、单位挤、干部捐等,筹措帮扶资金达1.2亿元,使帮扶村贫困群众在居住条件、基础设施、生活水平等方面有了较大的改善。

  用力扶真贫,在精准施策上下功夫解决“怎么扶”的问题

  县委书记任廷浬,县委副书记、县长何支刚说,我们认真贯彻落实上级关于推进精准扶贫的一系列具体决策部署,按照“四个切实”“六个精准”和“五个一批”“六个到村到户”的要求,大力实施脱贫攻坚行动“33668”计划。对识别出的贫困人口,以贫困村为单元,以贫困户为主攻对象,以稳定解决扶贫对象温饱并实现脱贫致富为首要任务,突出产业扶贫、智力扶贫、基础扶贫等,逐村制定帮扶规划,逐家逐户分析致贫原因、制定脱贫计划、落实增收渠道,真正做到对症下药、精准滴灌、靶向治疗,确保村村有帮扶规划,户户有帮扶干部,人人有增收项目,确保精准扶贫全覆盖。

  一是念好山字经。依托谯家、沙子、官舟、新景4个省级现代高效农业示范园区,重点发展生态茶产业、生态畜牧业、生态果蔬产业、生态药业产业。力争到2020年,建成20万亩茶叶基地,实现产值5.9亿元;突出沿河白山羊品牌,实现人均1只羊、户均2头猪、1头牛、5羽禽;建成投产蔬菜基地25万亩、空心李基地10万亩、核桃基地21万亩;建成10万亩“乌江生态药业走廊”;巩固发展生态烤烟,保持收购烤烟12万担左右。

  二是做好水文章。延伸水运链条,重点发展乌江航运,规划建设沿江物流港口码头和仓储基地,延伸发展各项配套服务产业,真正把乌江打造成为集航运通道、休闲养生、水上体验、湿地生态等为一体的“黄金水道”。依托乌江两大电站库区和县内水库及其他水资源优势,实施人工增殖放流,积极发展天然渔业养殖,开辟渔业增收之路。大力实施人畜饮水和水库、渠道、长距离输水等工程,争取实现“人均半亩口粮田”目标。

  三是打好生态牌。扎实推进生态县、生态乡镇、生态村创建,着力建设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围绕建设“生态旅游示范县”目标,加快推进乌江画廊景区、乌江湿地公园、十二盘森林公园、洪渡风情小镇、淇滩古镇等景区景点建设,着力实现旅游产业突破。坚持走“绿色路”,大力实施乡村、城镇、通道、水系等绿化工程,实现林业产业经济化、林业经济生态化。坚持走循环经济之路,拒绝污染产业,大力发展农特产品加工业,延伸产业链条,实现产业生态化。坚持以生态理念推进城乡建设、以城乡建设促进生态文明,立足山水园林城市建滨江之城。把生态扶贫移民搬迁作为扶贫攻坚的一项最有效的重要举措,深入实施美丽乡村“六项行动计划”,着力建设美丽乡村。积极开展“生态文明我先行”系列活动,把生态文化融入城乡建设,形成共建共享生态文明的良性格局。

  在产业扶贫上,依托现有的产业基础,大力发展草地生态畜牧、核桃和中药材等特色产业,通过产业发展带动贫困人口脱贫致富。近年来,该县整合资源和力量,组织专业技术人员实地考察,对扶持项目进行研讨,结合各村实际,因地制宜,做规划、选产业、定项目,按年度分解各阶段性目标,指导全县特色农业的发展,优化产业布局,提升产业素质。立足资源禀赋和产业特色,坚持实行“23578”产业发展机制,围绕全省“十大扶贫产业名牌”做文章,打造特色经济板块。

  按照“集中连片栽、集中连片养、加工进园区”的思路,围绕农业园区、国省干道沿线和现有产业基地周边适宜地区,目前已建成官舟至中寨20公里、5万亩以上的集中连片中药材、果蔬和核桃产业带,以及黑水至泉坝和思渠存栏10万只羊的集中连片养殖产业带。年内将新建成核桃产业基地3万亩、中药材0.7万亩、精品水果0.3万亩、脱毒马铃薯0.3万亩,新建软质石榴1万亩,新增存栏1.3万只羊以上,做大做强扶贫主导产业基地。

  安排项目资金,扶持产业基地规模发展、龙头企业培育和农产品品牌建设,先后在250个贫困村实施了整村推进工程,累计投入1.2亿元,占县扶贫资金总额的30%,平均每个村综合投入50万元。先后发展核桃、茶叶、油茶、特色蔬菜、生态畜牧业、脱产马铃薯、中药材、精品水果、特种养殖和乡村旅游等十大产业,实现了扶贫项目跟着特色产业走。2015年,投资1200万元在谯家、土地坳等乡镇,选择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大力发展草地生态畜牧业,共发展养殖户500户(贫困户400户),发展山羊1万只;在塘坝、思渠、洪渡、后坪、黄土、官舟6个乡镇新建核桃标准园1.2万亩;在泉坝镇泉山村和捷梁村种植铁皮石斛100亩,白芨140亩,青钱柳750亩。

  治贫先治愚,扶贫先扶智。实施好“扶智工程”,让每个贫困家庭孩子都能接受良好的义务教育。充分利用“雨露计划”“圆梦行动”等平台,加强对贫困家庭劳动力的技能培训,帮助其掌握专业技术,增强致富本领。今年3月启动实施创新“雨露计划1户1人”扶贫职教培训三年行动计划,围绕“5个100”工程,已开展“招工+培训+就业”三位一体服务,目前正在大力宣传和推广“产业园区+标准厂房+职业教育”的办学模式,已培育出300多名新一代工人,基本实现了培训在园区、就业在园区。重点实施“雁归工程”“青年创业扶贫带富工程”和“农村致富带头人培育工程”等,培育一批创业致富带头人,通过创业带动就业,从而带动农村贫困人口脱贫致富。年内将培训3000人,完成“雨露计划·圆梦行动”3500人。

  在基础设施建设上,整合财政、发改、交通、水务等各类资源,重点向夹石等4个减贫摘帽乡镇倾斜,2015年第一季度,共整合资金6亿余元,对贫困村的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建设进行了大力改造,显著改善了人居环境。

  与此同时,坚持扶贫开发与民政救济“两轮驱动”。对低保户、五保户等丧失劳动能力的贫困人口,筑牢社会保障网,实行民政“兜底”扶贫;对有劳动能力和劳动意愿的贫困人口,根据不同的贫困成因,因地制宜、因户施策,集中政府、市场及社会资源,将“六个到村到户”分解到村、落实到户、精确到人,努力使每个贫困村都有一项以上主导产业,每户贫困户都有扶贫产业覆盖、有增收项目、有资金扶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