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吧,换一种看世界的眼神

22.03.2015  17:23

有一个有趣的新闻说,在机场,VIP候机厅的人们,大多数在捧着一本书阅读,而候机大厅的人们却大多看手机、玩平板。报道宣称,这说明“成功人士”倾向于读书,而普通人更喜欢读屏。

不管这个新闻的科学性怎样——因为美国调查数据曾经证明“学历与收入不成正比”,在手机和平板的时代,在新媒体资讯火爆的时代,我们的阅读确实发生了分裂。

当我在课堂上批评现在的青年人很少阅读的时候,一位同学反驳我说:“老师,您应该来看看我的手机‘多看’,收藏了几百本书了已经!”。

我不否认这样一个事实:微信公布的数字表明,每个月至少5亿用户处于活跃状态;互联网每天发布的小说字数就是一个天文数字。如果将这个数字与我们中华文明的全部文字数量相比较,五千年的历史就会显得非常渺小。不妨说,这就是一个用眼睛刷屏的时代,每个人的眼睛都在图文上面劳作,从来没有一个时期,我们这样“全民阅读”。

但是,归根到底“读屏”并不是读书。我们沉浸于屏幕,却不知不觉地陷入到屏幕文化的“家族相似”中。表面看起来手机网络提供了丰富的文化美餐,可是,这些美味尽管名目不同,却是“做法一致”,看似千颜万色,却总是“口味仿佛”。

这是一个微信不发生故事就仿佛没有故事的时代,一个不讲述微信里面的意义,就找不到意义的社会。手不释“”的生活,潜移默化地传送着“口香糖思想”:人们只会接受最简单的道理,四处号称平常的价值才是最有价值,复杂内涵和探险性的思想,变成了被全民拒绝的东西——读屏让我们逐渐丧失哲学的幽微辩证,正在不相信人生除了结婚和家庭还有其他的可能性。我们不仅仅在丧失想象力,也因为想象力的丧失,正在丧失不同的生活未来。

屏幕上到处都是人们口中嚼来嚼去的口香糖一样的故事和思想,我们却还是津津有味。

一个心理测试报告告诉我们,两组同样教育起点的人分别读屏和读书各一个月,结果,读屏一组的承压能力明显降低,哲学理解力也明显开始低于读书一组。有趣的是,读书一组的身体指数竟然也在一个月后高于读屏一组,因为读屏的疲劳度竟然是读书的40余倍!

还有更多的朋友认为,可以从读屏中快速获得知识,并能够很好地融入社会。而事实却是,屏幕知识从来没有经过出版机构、专家系统和测评组织的“过滤”,于是,证伪的知识和最新的发现,都可以在屏幕上同在。知识无限丰富,我们却不知所措。

不妨说,我们有必要在一个读屏的时代重新定义读书:相对于屏幕知识的“混杂”,读书可以让我们更好地了解“正确”;读屏可以带来新鲜和愉快,读书却可能给你沮丧和深沉;有时候屏幕那么方便和及时,可是,书页上娓娓道来的智慧和深刻,却可能更让人迷恋。

简单说,读屏令我们痛快,读书让我们学会拒绝痛;读屏让我们跟从,读书却可以激活反思;读屏随时随地,也就漫不经心;读书正襟危坐,却放松了你的灵魂。

更令我意外的一件事情是,我又一次无意中说起,我记忆力衰退得很明显,因为读过的书常常忘记了。我的一个博士生立刻问我,您是不是常常用电子书看书?我回答是的。他立刻告诉我一个让我大吃一惊的现象:同样的内容,阅读电子书更容易记不住!

为此,我进行了反复的实验,结果让我坚定不移地认为,读屏,无论是电子书、手机还是电脑,同样内容,读书的记忆和理解,明显高于读屏!

原来我们在读屏的活动里面这么容易变成一个不用思考、不必记忆、不再反思和懒得追问的动物。大家看着屏幕呆笑,书就在我们的身边冷笑。

让我们回到书的身边吧,翻翻书页,闻闻纸香,在静静的阅读中,重新组织我们的时间。当我们觉得读屏乃是利用时间的缝隙,零打碎敲地学习的时候,我们却不知道,正是这种观念让我们不再用“完整时间”安排我们的一天,不再懂得只有一个相对长时间的阅读,才会让我们慢慢呼吸沉静,思路洞开,而视野开阔。当我们认为,只要阅读就是好事,就是一种“进步”的时候,却不知道读屏时刻,乃是千万的喊叫,令我们这个民族心神不宁,眼神松散。

不过,读屏易疲劳,但是,读书却可能“”。或者准确说,“劳神”。读书需要你肯触摸那些令你不快的回忆,读书会把你推到你不想去的沮丧的现实之中,读书会让一个人思想变复杂了,让世界的意义似乎变得不好琢磨。甚至,读书会让你心灵和身体都疲倦不堪。所以,用“成功人士”来鼓励读书,用“有用”和“好处”来奖励读书人,其实都是有问题的。在一个到处追求舒服和成功的时代,在一个傻乐主义的读屏时代,我们读书吧——为了让自己学会换一种看世界的眼神。

(作者为:南开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