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届读者大会侧记 让阅读成为一种生活方式

04.08.2014  13:45

  本报记者 沈仕卫

  8月1日下午,贵阳生态会议中心三楼综合会议厅,2000多人的大厅座无虚席。

  “孔子曰非礼勿视,孔子曰非礼勿听,孔子曰非礼勿言,孔子曰非礼勿动……”。24名少儿的表演唱《孔子曰》在优美的旋律中拉开了第七届读者大会的序幕。

  参加这次大会的不仅有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贵州省委省政府的领导,更有著名作家王蒙、著名经济学家吴敬琏、著名科学家欧阳自远、著名历史学家阎崇年、著名学者曹文轩等名人大家。可谓群贤毕至,大腕云集。

  “一个学习大国,必然是一个崇尚阅读的国家,必然是一个阅读蔚然成风的国家,必然是一个在家庭中、地铁站、公园里,随处可见阅读的国家。要使阅读成为人们的自觉责任、精神追求和生活方式,成为提高公民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的强大动力。”蒋建国的致辞,引发现场读者的强烈共鸣。

  “我出生在农村,那个时候家里穷,一本书也没有。特别是我的小学和中学,正好赶上文化大革命。那个时代,知识越多越反动,许多中外名著被列为禁书。补漏趁天晴,读书趁年轻。而我,在这么一个最渴望读书也最能读书的时代,读的书很少。少年读书,石板刻字;中年读书,粉笔写字;老年读书,河里划水。上大学后,我拼命读书,但无论如何,耽误了10多年的黄金时期是补不回来的。”省委副书记李军在致辞中回顾了他年轻时候的读书经历,让人感叹。

  “中华书局的创始人陆费逵只读过一年书,自学《四书五经》,每天5点钟起床读书两个小时,27岁创建中华书局,依然坚持读书。商务印书馆创始人张元济先生,在病重时仍然读书不辍。”中国出版集团党组书记王涛在致辞中讲起中国出版集团的两位先贤读书的故事,令人感动。

  在名家访谈环节,著名经济学家吴敬琏讲起当年的一件往事,竟与著名作家王蒙有关,令在一起接受访谈的王蒙有些惊讶。上世纪50年代,在中科院经济研究所工作的吴敬琏给同事推荐了3本书,其中有一本就是王蒙的《组织部来了个年轻人》,因此被处分,说他散布右派言论。在谈到当今天手机阅读终端冲击下如何读书这一话题时,吴敬琏说:手机阅读有利有弊,网络使阅读发生改变,更方便,更快捷,但使人更容易“吃快餐”,不能深度阅读,只看现象不去思考本质。王蒙认为,网络信息是海量的,但是,很平面,很浅层,会使人“学而不思则罔”。

  欧阳自远与阎崇年作为第二轮访谈嘉宾上台与读者互动。欧阳自远说,他在做研究的同时,也写了10多本科普书,还编撰了少儿书籍《睁大眼睛看地球》。阎崇年告诉读者,读书一定要有目标,要定制度,定时间。一个月读一本,一年就有12本。一个节气读一本,一年就有24本。一个礼拜读一本,一年就能读50多本。他专门向读者推荐了汉朝许慎的《说文解字》。他说,先把汉字弄清楚了再来读书,就不费力了。阎崇年还倡导把“送书”作为一种风气流传下去。

  著名学者曹文轩与贵州籍旅美作家汪洋最后一轮上台与读者互动。曹文轩向与会读者介绍了寻找最美阅读少年暨曹文轩儿童文学艺术中心阅读推广公益活动的背景。汪洋向与会读者介绍了她近几年的创作情况。

  原定两个小时的读者大会,因为现场读者提问踊跃而延长了半个多小时。“听了这么多名家大腕的见解,学到了那么多东西,我回去要好好消化!”一位来自贵州大学的学生不仅全程录了音,还做了整整10页纸的笔记,他告诉记者:“这两个半小时,收获太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