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安新区:地表有“海绵” 城市会呼吸

04.10.2017  12:08

    池底布满鹅卵石的长条形蓄水池随处可见,池内水生植物郁郁葱葱……近日,走进贵安新区月亮湖公园,海绵城市二期项目正有序推进。

    “现在我们正在建设的是海绵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雨水花园,雨水花园在投入使用后逐渐被葱郁的水生植物所覆盖,外表看似平常,实际上是可以吸水、渗水和蓄水的‘海绵体’。”贵安新区海绵城市建设办公室工作人员杨涛告诉记者。

    得益于新区有着像“海绵体”一样的城市地表。今年6月,即便是在我省持续出现强降雨天气,多地发生内涝灾害的情况下,在同样遭受强降雨袭击的贵安新区,风雨过后依然安然无恙。

    2015年6月,贵安新区获批成为全国16个海绵城市建设试点之一,并成为唯一的非建成区试点。围绕“打造全国海绵城市贵安样本”目标,新区先期启动19.55平方公里的试点建设。以打造“全域海绵”的理念引领,贵安新区最终要实现在1795平方公里的范围内实施海绵系统规划。

    “109条河、131个湖、515个塘、219口泉、2626个山头,年平均降雨量在1100毫米以上,湿地面积占24%,地表河流域面积占80%。”贵安新区的全域生态本底,让新区试点海绵城市建设显得尤为重要。

    “新区近93%的面积位于贵阳市主要水源的上游,水环境高度敏感,试点海绵城市建设,正是考量如何将城市开发对水体环境造成的影响降到最低。”新区相关负责人说。

    两年来,新区以建设生态海绵、弹性海绵、活力海绵、智慧海绵为目标,遵循生态优先等原则,探索从保护城市生态环境、削减城市径流污染负荷、缓解内涝、节约水资源4个方面构建新区海绵城市系统,实现“小雨不积水、大雨不内涝、水体不黑臭、热岛有缓解”。

    根据生态本底,新区专门编制实施海绵城市总体规划、专项规划、设计导则及35项管控制度。35项管控制度与新区总规、控规、场地竖向、排水防涝、水系统、绿地系统等规划实现“多规合一”,为新区海绵城市的建设提供科学引领,贵安新区因此成为全国率先完成海绵城市规划控制体系建设的试点。

    为高标准、高质量开展海绵城市建设,新区与英国建筑设计院和清华大学共建生态文明创新园,为海绵城市建设提供新技术和新材料研发展示平台;并成立硅砂资源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贵州研究院,建成生态砂西南产业总部基地,实现生态砂基雨水生态收集利用系统、硅砂透水砖等海绵城市建设产品。

    如今,在19.55平方公里的试点范围内,新区已开工建设9大类、75个海绵城市相关项目,项目涵盖公用建筑、道路、公园建设、管网、综合治理项目、污水处理、工业建筑和信息化平台建设等,预计海绵城市投资68.56亿元,带动建设投资900.36亿元。目前已完工项目19个,完成海绵投资32.02亿元。

    由于海绵城市试点项目众多,涉及行业领域广泛,资金需求大。为破解资金难题,新区通过大力探索创新企业化、市场化融资开发模式,逐步推广以PPP模式、各类基金直接投资等为主的债权性投资模式,为海绵城市建设提供了资金保障。

    开展海绵城市建设,新区还积极发挥自身大数据发展优势,建立了贵安新区海绵城市监测系统及信息化综合管理平台,目前已安装约70台监测设备,对雨量、流量、水质、排口液位进行测量和数据分析。通过对127场降雨进行数据收集,编制完成了《2016年度贵安新区海绵城市示范区监测评估报告》。(记者 谌思宇)

[责任编辑: 刘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