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万山:发展理念之变与一座资源枯竭城市的重生

11.11.2017  02:34

当“中国汞都”变身“朱砂王国

贵州万山:发展理念之变与一座资源枯竭城市的重生

游客在万山国家矿山公园的矿洞内游览(2016年2月24日摄)。新华社记者 刘续 摄

    “用这块原石最终雕刻成的作品,现在的市场价值可能达到百万元级别;如果拿去炼水银,最多只能换来1000元,还没刨去生产成本。

    坐在自己的工作室里,田小江给我们算账。他面前是一块1.65米长、450公斤重的朱砂——鸡血石原石。作为一家朱砂鸡血石工艺公司的负责人,他将决定这块血红色矿石是雕成雄伟壮丽的长城,还是繁花似锦的《清明上河图》。

    “抓革命促生产”“工业学大庆”……我们置身于一大片不知是翻新,还是仿旧建造的排屋前,这里距离田小江工作室只有几公里,迎面而来的是半个世纪前“流行词”做成的标语。尽管知道这是为了吸引怀旧游客的旅游策划,仍不禁穿越时空,遥想往昔这里“战天斗地”的火热。

    只是,当年这里“战天斗地”不是为了加工雕刻鸡血石,还真的是把鸡血石粉碎,从中提炼俗称水银的重金属:汞。

    “鸡鸣二省闻,一步跨三县”,位于武陵深处群山连绵的这片土地,叫万山,位于贵州省铜仁地区。

    “万山红遍”,地层底下的红色矿石,决定了万山与别的“”不一样的前世今生。

    20世纪50年代,这里建设成为我国最大的融采矿、冶炼、科研于一体的汞工业基地。央企贵州汞矿几乎成了万山的代名词。“朱砂流丹、水银生辉、百业兴旺、生机盎然”,是贵州汞矿鼎盛时期的真实写照。几十年间,万山生产的汞占全国60%以上,为新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做出了永载史册的贡献。万山生产的汞,因为国偿还苏联债务,被周总理称为“爱国汞”。

    汞,给这片土地带来过荣光。这里被誉为“中国汞都”。1966年,中国第一个县级行政特区在万山成立。一时间,贵州万山特区遐迩闻名,日、法、英、美等国汞专家也纷纷来此取“”。

    汞,嵌入了这里几代人的温暖记忆。在铜仁地区,贵州汞矿数万职工和家属曾是令人羡慕的群体。年逾六旬的贵州汞矿末代生产矿长兼总工程师李晓康回忆:“那个时候,我们矿上的大学生、研究生挺多,不少还是名牌大学毕业的呢!

    汞,也给这片土地留下“负资产”。生产水银的过程摧垮了很多工人的身体,森林覆盖率大幅下降,水土流失严重。

    更严峻的是,上世纪90年代以后,随着资源枯竭、矿老山空、人口流失,曾给万山带来荣光也带来“负资产”的重金属汞,再也支撑不起这个工业特区——

    2002年5月,贵州汞矿终因被实施政策性永久关闭破产;

    2009年3月,万山被国家列为第二批资源枯竭型城市;

    2011年,万山摘下了特区的帽子,成为铜仁市普通辖区;

    ……

    “汞都”破败了,一时间似乎难逃矿尽城衰的宿命。连生产矿长兼总工程师李晓康,也不得不远走他乡打工糊口。有人建议放弃发展这个地方。

    然而,贵州没有放弃,铜仁没有放弃,万山人没有放弃。用“五大发展理念”重新审视脚下的土地,万山人豁然开朗:告别水银,朱砂还在,而且比水银价值要翻好多倍;“万山红遍”,围绕朱砂可做的文章比汞要精彩好多倍;修复生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重振精神,重建新万山获得最强大的引力……

    资源观一变,万山人发现,枯竭的只是汞,并不是资源,万山有的是比汞更好的资源。为了建设一个更美好的万山,铜仁市对万山实施“城市异地转型”,通过调整区划,铜仁市南部的谢桥、茶店等地被划入万山,万山成了主城区的一部分。围绕朱砂旅游、生态农业、新能源汽车发展新产业,短短数年间,“中国汞都”变身“朱砂王国”,“资源枯竭”的“死地”变身生机勃勃的新城。

    经历与汞告别的阵痛之后,万山真的像朱砂一样“”了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