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交通“天亮了”

31.12.2015  12:05

贵州交通“天亮了

——写在全省县县通高速公路之际

12月30日,沿河至德江高速公路开通。该项目是黔东北地区通往重庆、湖北、湖南等地最为便捷的通道,是贵州省的东北大门。

俯瞰贵州大地,一条条纵横交错的高速公路在山河之间紧密相连,一幅日渐清晰的全省“678高速公路网”把山里的贵州与山外的世界紧紧勾连。

到12月31日,我省88个县(市、区)实现“县县通高速公路”。贵州交通“天亮了”。

从我省提出“县县通高速”起,时间的车轮没有半点减缓,高速的建设却在不断加快。贵州人民将5000多公里的高速公路变为走出去的“梦想大道”,越过茫茫群山,快速通达相邻省份及长三角、珠三角。

从此,山海相连便能天涯咫尺,多彩贵州更是八面来风。

一张蓝图干到底

2008年,当贵州高速公路通车里程仅有933公里时,一个大胆而又美好的蓝图在千山万壑的版图上被描绘出来——加快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步伐,使所有县都有高速公路连接。

当贵州提出‘县县通高速’的时候,不少外地人问了我们两个问题:一是贵州穷省办大交通,有这个能力没有?二是有没有这个必要?”省交通运输厅党委委员、总规划师邱祯国回忆说。

对于当时只有28个县通达高速公路的省份来说,要在不长的时间补齐60个县的“短板”,看似遥远而艰难,但更多的却是渴盼。

不是夜郎真自大,只因无路去中原。

对于缺乏平原支撑、环境相对封闭、经济社会欠发达的贵州来说,交通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交通问题解决了,物流、人流、信息流、资金流就来了。

要打破群山的屏障、河流的阻隔,实现贵州与外界的快速连接,交通运输必须先行作为,高速建设更要先发制人。

历届省委、省政府“一张蓝图干到底”,从不动摇。

从2008年开始,贵州省财政以10亿元为基数,每年递增10%专项用于高速公路建设,各市(州)县按4:6与省财政共同筹集高速公路建设资本金。

2009年,贵州全面启动县县通高速公路项目,同时批准实施《贵州省高速公路网规划》,提出用十年左右的时间实现县县通高速公路的发展目标。

当年,省委、省政府关于全省所有县市通高速公路的各项安排部署已十分明确,提出必须坚定不移地按照县县通高速公路的目标,高起点、高质量、高标准加快高速公路建设。

2012年,国发2号文件让贵州发展如沐春风,尤其为贵州交通的前进增添了强大引擎。

贵州由此被定位为“西南重要陆路交通枢纽”,肩负起把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放在优先位置,加快构建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打破交通瓶颈制约的使命任务。

跨越就要站在更高起点。从昔日地无三尺平,到今朝“县县通高速”,这注定了是一条不追赶就会被围困的“突围之路。

2013年,为加快实现县县通高速公路战略目标,省委、省政府决定在全省范围内开展高速公路三年建设会战,贵州高速的跨越之路由此启程。

财力十分困难的贵州省,充分贯彻交通先导战略,集中力量、集聚要素加快建设进度,最终提前3年完成“县县通高速”目标,创造了交通建设后发赶超的时代奇迹。

创新模式赢先机

三年会战一打响,我省高速公路建设迎来生机。

2012年底,我省高速公路通车里程为2630公里,为了在2015年实现通车里程5100公里以上,意味着我省要用三年时间新建成高速公路2500公里左右。

据统计,贵州高速公路的桥梁、隧道几乎占一条路的一半左右,建设成本比全国平均水平高50%左右。

高速公路建设三年会战启幕之初,投资规模和建设规模之大,仅依靠贵州自身的力量无法完成。

越是高难度的跨越,越能显现“不平凡”。随着高速公路会战的推进,贵州人骨子里的强大力量被不断激发出来。

凿开山门,把高速公路修到每个县,造就一条条开放路、产业路、民生路、致富路,这样的期盼得到了党中央、国务院和国家有关部委的大力支持。

紧抓难得机遇,我省上下掀起一股高速公路建设的蓬勃浪潮,将资金筹集作为项目推进的引擎,加大资金投入、创新投融资模式,破解资金难题。

兵马齐动,保障先行。背后离不开“三个力”的支撑。

国家“给力”——交通运输部、发改委等国家部委对贵州交通的发展从资金、政策、要素保障上给予了倾斜和支持。

自身“努力”——省委、省政府在自身财力十分困难的情况下,每年挤出财政预算资金,用于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地方政府千方百计筹措配套资金,加快推进高速公路建设。

借助“外力”——积极向社会开放,提供优惠政策,采用“BOT(建设/运营/移交)+EPC(设计/采购/施工)”、“BOT+EPC+政府补贴”等融资建设新模式,吸引和鼓励各类大型企业集团、民间资本以相应方式投资建设贵州高速公路。

创新,源自于加快速度的决心和先行先试的胆略。”贵瓮高速公路有限公司总经理张胜利说,“贵瓮高速以BOT+EPC模式建设,新模式带来新能量,催生了投资建设企业的内生动力。”

实例是最好的佐证。贵瓮高速上的清水河大桥其主跨为1130米的单跨钢桁梁悬索桥,单跨钢桁梁的长度位于目前世界山区钢桁梁悬索桥的第一位,正常情况需要4年工期,由于项目采用新模式建设,有效地将投资人、设计与施工的优势整合在一起,从而缩短了一年半的建设工期。

数据更具说服力。截至目前,我省已成功吸引中交、中铁建、四川路桥以及贵州交建集团采取“BOT+EPC”、“BOT+EPC+政府补助”模式,已建在建高速公路项目共计21个约1589公里,吸引社会投资达1770亿元,采用BOT模式建设规模占全省建成和在建高速公路总规模的四分之一。

梦想大道无止境

两千多年前,贵州境内最早的道路工程——威宁五尺道首次把贵州与中原联系起来。

两千多年后,贵州境内最早的高等级公路——贵黄公路标志着贵州的公路建设从此走向一个新的起点。

从“连峰际天,飞鸟不通”,到成为西部12省(区、市)第一个县县通高速公路的省份,贵州公路网的发展历经了从无到有,从有到密的蜕变。

丈量自身,蜕变的影子无处不在。

一组数据见证了贵州高速公路的大跨越历程:全省高速公路通车里程从2008年的933公里增至2015年的5128公里,通高速公路县(市、区)数从2008年的28个到2015年全省实现县县通高速公路。

8年来,我省平均每年建成高速公路500公里以上,创造了高原山区建设高速公路的“贵州速度”。

高速公路,当之无愧成为我省发展的重要支撑。

高速公路覆盖全省规划的5个千亿元、10个两百亿元、20个百亿元重点产业园区和70多个国家级、省级风景名胜区。

贵州形成15个高速公路出省通道,与珠江三角洲、北部湾经济区、成渝经济区、长株潭城市群、滇中经济区实现互联互通。

仅今年一季度,我省完成高速公路投资235亿元,直接拉动经济增长940亿元,提供就业岗位42万个。

放眼全国,发展的脚步永无停息。

尽管成为了全国“县县通高速”为数不多的省份,但贵州并不仅仅满足于此。

贵州高速公路建设正以惊人的速度缩短我省版图上点与点之间的时空距离。

环视贵州东西南北,一条总长1952公里接连全省所有沿边地区的高速公路正在加快建设中。

十三五”时期,贵州力争建成和在建高速公路里程达到7400公里以上,形成23个省际通道,网络结构将更加完善、高速公路密度将进一步提高。

地处西南腹地的贵州,将借力一条条出省通道的呼之欲出,加快构建与周边省市区有效衔接发展新格局。

广袤大地,高速公路与高速铁路在大山间延伸交错,与民航、水运不断互联互通,一幅快速立体大交通的壮阔画卷不断呈现。

通江达海共繁荣

天堑通途,一条条大道穿山越岭,承载了无数贵州人的梦想和希望。

高速公路给贵州发展带来的意义数不胜数。

以前路不好走,弯道又多。”罗甸县人大常委会副主任黎牛感触颇深,一百多公里的路程到省城贵阳要近4个小时,如果开货车时间更长,得5个多小时。

今年8月,惠罗高速通车当日的清晨,罗甸县运输果蔬的农户们早早出了门,大伙儿在高速公路收费站前翘首以盼,等待通车那一刻。

沿着这条南下“出海通道”,贵州、重庆等西部省市通往广西沿海及东盟地区最便捷的高速通道形成,昔日边远的罗甸县可以人畅其行、货畅其流,为当地的玉石、农特产品及周边旅游发展带来红利。

凿开了山,架通了桥,我的客源也源源不断地来了。”随着思遵高速公路建成通车,“黔北小江南”湄潭将旅游产业发展得风生水起,当地的农民争先恐后办起了农家乐,摇身一变成了老板。

贯通高速公路是赤水人多年的梦想,只是没想到实现得那么快!”赤水市副市长吕平喜出望外,从今往后从赤水到贵阳不再是“两头黑”。

依托兰海高速全线通车,打开了贵州南大门,独山县麻抹村村民孟仙雪将爱好做成了事业,从自家门前种花种草衍生为专业的花卉经营。

一条便捷通道的意义有多大?

大到改变了一个地方的‘命运’、大到拉动了两个地区的经济、大到孵化出了一个新兴产业。

日益完善的高速公路网络,引领我省新一轮产业转移和产业结构调整,外界活力要素源源不断流入,吸引了微软、西门子、阿里巴巴、修正等一大批国内外500强企业入驻贵州。

未来,一条条将弯道拉直的大道,还将不断改变贵州的地理走向。紧密贵州的内外联系,把贵州近海近边近江的潜在条件转化为现实优势。

贵州“县县通高速”不是终点,我省交通建设仍然奔跑在路上。“十三五”期间,我省交通将继续保持适度超前、加速发展的态势,基本建成以高速公路为骨架、国省干线为支撑、县乡公路为脉络、通村公路为基础的公路网络体系,加快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适应贵州与全国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需要。(田茂昌 刘力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