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产业扶贫久久为功决胜小康

09.02.2017  21:15

  三穗鸭系列产品

  福泉金谷福梨

  ●核心提要:产业扶贫是中国特色扶贫开发模式的重要特征,是完成脱贫目标任务最重要的举措,也是各项扶贫措施取得实效的重要基础。

  近年来,按照中央脱贫攻坚的战略部署和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基本方略,在农业部等有关部委的指导下,贵州紧紧围绕贫困人口增收脱贫目标,因地制宜、因势利导,加快培育一批特色优势产业,精准带动更多群众稳定脱贫致富,努力走出一条产业扶贫的新路,为决战脱贫攻坚、决胜全面小康提供有力支撑。

  全省农业部门在省委、省政府领导下,始终把产业扶贫工作当成第一要务来抓,认真落实,不断推进。坚持以农民增收为目标,以产业结构调整为主线,以农业园区建设为主平台,取得了可喜的成绩。通过加快特色优势产业裂变发展、加强农业园区示范带动、推进农村“三变”改革模式、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提升农业产业现代化水平、培育农村新型经营主体、引进金融资本和完善农业保险等方式,产业扶贫覆盖面不断扩大、产业脱贫带动力不断增强。

  “从村里分到手的红利有1500元,合作社务工薪金1万多元,1亩土地流转租金800元。”算起去年的收入,正在大棚里包装食用菌的中华山村贫困户杨志发开心极了。

  武陵山区腹地的铜仁市万山区敖寨乡中华山村,属于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如何实现脱贫?中华山村走的是产业发展之路。

  2014年,中华山村将精准扶贫项目资金与村集体经济资金进行捆绑,用于发展食用菌,总投资130万元,包含全村167户贫困户。

  经过两年多发展,中华山村成立了6家菌类专业合作社,建成食用菌规模50万棒,总产量达到50吨,年产值达到280万元以上,于2015年底从贫困村中出列。

  作为全国农村贫困面最大、贫困人口最多、贫困程度最深的省份,截至2016年底,贵州还有370多万农村人口生活在贫困中。

  脱贫增收,关键在产业,重点是输血变造血。全省农业部门把产业扶贫工作当成第一要务,加快特色优势产业裂变发展、加强农业园区示范带动、推进农村“三变”改革模式、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提升农业产业现代化水平、培育农村新型经营主体、引进金融资本和完善农业保险等,使产业扶贫覆盖面不断扩大、产业脱贫带动力不断增强。

  突出整体规划——

  根据省委、省政府要求,省农委编制了《贵州省“十三五”现代山地特色高效农业发展规划》以及12个《农业产业裂变发展规划》、69个《县“十三五”特色产业精准扶贫规划》、《贵州省山地生态畜牧业发展三年提升实施方案》、《贵州省精品水果产业三年提升行动方案》、《极贫乡镇农业产业技能培训工作方案》等一系列政策措施。

  通过规划、方案的编制及实施,贵州以茶叶、畜牧、蔬菜(辣椒、食用菌)、精品水果(火龙果、猕猴桃)等为重点的特色生态产业得到大力发展,形成立体、多元、复合的产业空间布局。

  突出产业优先——

  把贫困地区发展特色产业作为工作重点,把贫困县列为特色产业发展主要区域。目前,贫困地区肉蛋奶产量占全省73%,畜禽存(出)栏占74%;蔬菜和水果种植面积分别占75.6%、80.5%;茶产业42个重点县中贫困地区占36个县,种植面积占85%;特色杂粮种植面积占90%以上。特色农业已经成为贫困地区农民脱贫致富的主要途径。

  突出园区示范——

  把“现代高效农业示范园区”作为贫困地区产业集群、要素集聚、开放合作、示范带动的重要平台,整合财政资金,改善农业发展条件;吸引大量金融和社会资本,增强产业发展驱动力;促进产业链条完善、农业功能拓展,推动一二三产融合发展。

  全省385个现代高效农业示范园区中,有77%布局在贫困县,累计2790家企业入驻园区,培育农民合作社3093家,社员51万人,园区内从业农民390万人,园区内从业农民收入高出当地其他农民收入40%,起到了精准扶贫的示范带动作用。

  突出改革创新——

  通过狠抓农村综合改革,统筹推进专业合作社、村级集体经济、农业新型经营主体等规范发展。

  六盘水市深入推进“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的“三变”改革,全市33.44万名贫困群众成了股东。2015年,六盘水全面消除了“空壳村”,形成了村村有实体的格局。

  突出新型主体——

  加大对贫困地区龙头企业和农民合作社培育力度,不断壮大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实力。目前,贫困地区有省级以上重点龙头企业389家,占全省543家的71.6%;建立农民合作社18246家,占全省的72.9%。

  突出精准施策——

  为确保各类农业基金投得出、用得好、见效快,省农委启动贵州省农业项目库建设工作,实现产业精准、投向精准、用途精准、效益精准;同时,设立3000亿脱贫攻坚投资基金(其中1200亿子基金用于支持农业产业扶贫),撬动金融资本、社会资本投入“三农”领域,重点投向贫困地区的农业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社、农村集体经济和农业专业培训机构,包括山地特色高效农业、林业产业、旅游业等十一个大类80个具体方向。

  抓好20个极贫乡(镇)脱贫攻坚。20个脱贫难度最大的极贫乡(镇)成为全省脱贫攻坚的“决战点”,按照“一个目标、一位领导、一支队伍、一个方案、一套考核机制”要求,由20位省级领导分别带领专班,安排专项资金,实行精准扶贫,确保攻坚必胜。

  省农委专门针对20个极贫乡镇的贫困农民免费提供产业技能培训6期560人,不断引导贫困农民使用适用先进技术。

  为切实抓好省委、省政府关于“贵州绿色农产品风行天下”决策部署的贯彻落实,助推脱贫攻坚,实现贫困农民持续增收致富,农业部门紧紧围绕“三变”、“三品”、“三化”、“三才”抓好“三农”工作。

  由省农委牵头,会同省直有关部门制定行动计划,开展贵州绿色农产品大普查,像去年抓旅游业井喷式发展一样抓绿色农产品的供给,把发展农业的好声音传到千家万户,狠抓绿色农产品生产的规模化、质量的标准化、营销的网络化,让贵州的绿色农产品风行天下,家喻户晓。

  2017年,贵州打响脱贫攻坚“春季攻势”,产业扶贫成为重要内容。

  贵州计划,以产业扶贫子基金为抓手,突出抓好事关脱贫攻坚短平快的畜牧业井喷式发展,全面落实产业扶贫和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让贵州绿色农产品风行天下,惠及农村群众和贫困农户。

  图1:天柱县教场村的蘑菇种植场里,农民吴育文夫妻俩在采摘鲜菇销售,2016年他们家种蘑菇4万多包,产值80余万元。

    图2:贵阳市白云区牛场乡小山村专家团科技帮扶的蔬菜育苗基地里,工人正在“照顾”苗圃。

文/ 方春英  图/ 龙胜洲 田健 易盛武       (贵景网发)

   ◥茶产业:芽间酝芬芳

  处于中国茶树原产地的核心区域的贵州,茶产业在促进产业扶贫、实现同步小康进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据统计,目前,贵州茶园面积693.2万亩、连续四年排名全国第一,2016年茶叶产量28万吨、产值260亿元。

  春节里的凤冈县永安镇田坝村,陈江的茶舍迎来了不少游客,他每天悠闲地给客人们泡泡茶,讲一讲关于田坝关于茶的故事。

  “以前的田坝,缺水、树少、草疏,曾是全县最干旱、最贫困的地方,农民主要靠救济粮、救济款过日子。”陈江回忆说。

  20世纪80年代,田坝村开始有人尝试种茶。因为土壤多为酸性,种出来的茶叶出奇的好,种茶的就逐渐多了起来。

  利用当地土壤富锌富硒的优势种茶,茶的品质好,名气也越来越大,老百姓的日子也过得越来越美。

  如今的田坝村,几乎家家户户有茶园,农民人均年收入早已过万元,其中95%的收入都来自茶叶。

  整个凤冈县,都因为茶产业发生了巨变。

  处于武陵山扶贫攻坚区域的凤冈县,有30个贫困村,10872户2.92万人贫困人口。

  凤冈县把茶产业作为农民脱贫致富的重要支柱产业来抓。十年来,全县茶园面积从3万亩发展到50万亩,受惠农户6.3万户20余万人,茶农人均增收2000元。

  而贵州,处于中国茶树原产地的核心区域,茶产业作为传统优势、生态富民产业,在促进贵州产业扶贫、实现同步小康进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贵州66个贫困县中有54个产茶;934个贫困乡镇中有435个产茶,20个极贫乡镇中有8个产茶。目前贵州茶园面积693.2万亩、连续四年排名全国第一,2016年茶叶产量28万吨、产值260亿元。

  “都匀毛尖”、“湄潭翠芽”、“绿宝石”、“遵义红”等(简称“三绿一红”)作为省重点茶叶品牌,覆盖茶园165万亩,产量5.5万吨,产值90.9亿元,涉及茶农27.5万户,其中贫困农户6.93万户,有效助推了山区贫困人口脱贫致富奔小康。

  大田坝子绿滚滚,小街灯笼高高挂。院前爆竹噼啪响,屋内农人饮茶香……这样的美好场景出现在贵州的青山绿水间。

   ◥果蔬业:地头瓜果香

  蔬菜鲜销20余个省(市、区),出口东南亚等地区,加工蔬菜出口40多个国家和地区。

  2016年,全省蔬菜种植面积、产量、种植产值分别达2060万亩、3050万吨、778亿元,水果种植面积、产量、种植产值分别达655万亩、403万吨、146亿元。

  周伯炳是道真自治县忠信镇水石脚村的农民,祖祖辈辈一直种包谷。

  可是,周伯炳不想再种包谷了。

  因为在他的记忆里,村里各家年年种包谷年年只够填饱肚子,日子都过得紧巴巴。

  去年3月,周伯炳和村里一些农户把包谷换成了辣椒。那一年,周伯炳两季的辣椒一共卖了7000元钱,“比种包谷强多了!

  近年来,道真依托得天独厚的高山冷凉气候资源和黔渝经济走廊结合部的地理优势,大力发展蔬菜产业扶贫,全力打造成渝地区的“菜篮子”。

  2016年,道真种植蔬菜15.02万亩,总产量29.43万吨,产值6.42亿元。涉及农民3万余人,其中贫困农民7501人。农民通过种菜实现人均可支配收入1077.92元,占全年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40%。

  发展蔬菜、水果产业,贵州具有得天独厚的多样化气候和优越生态条件,是全国规划调剂长江、珠江流域的夏秋蔬菜基地和重要的冬春蔬菜基地,也是亚热带、温带水果优势产区,具有广泛的国内外市场基础。

  自2002年以来,我省持续将果蔬产业纳入农业结构调整、现代山地特色高效农业和农业供给侧结构调整中发展的重点。

  在蔬菜产业上,全省重点突出夏秋喜凉蔬菜、特色辣椒、冬春喜温蔬菜、特色食用菌、名特优蔬菜和城市保供蔬菜六类主要产品,构建了兰海—贵广、杭瑞、沪昆和南部河谷区四大优势蔬菜产业带和各中心城市周边的保供蔬菜圈;在水果产业上,则突出主导产品的典型特征,以猕猴桃、苹果、火龙果、柑橘和优势时令水果等为重点,依托各区域生态气候资源,推进集群发展。

  如今,麻山深处的“菜篮子”早已成为当地群众脱贫致富的主导产业,先后有10余万贫困户通过种菜实现脱贫。

  围绕高钙苹果、紫王葡萄、优质核桃等产业,长顺县实现“十三五”开局之年4个贫困乡镇摘帽、16个贫困村出列、1.5万贫困人口脱贫;关岭建立火龙果基地2.6万亩,投产面积1.6万亩,覆盖了关岭自治县北盘江流域和打帮河流域沿岸16个村,贫困农户1886户7546人。

   ◥畜牧业:山坡牛羊壮

  良好的自然生态和独特的地理气候条件,让贵州成为发展无公害、绿色、有机畜产品的理想区域之一。

  建成国家级、省级畜禽养殖标准化示范场169个,认证无公害畜产品251个,认定无公害畜产品产地960个,认证畜产品地理标志7个,注册畜产品商标数百个。

  玉屏自治县朱家场镇桐木村养殖小区,圈舍里温暖如春猪儿欢。

  身穿温氏集团工装的李雪梅正给300头猪儿喂食,她高兴地说:“有温氏集团做‘靠山’,我们增收的‘铁饭碗’端得稳稳的。

  广东温氏集团是国内知名的现代大型畜牧企业集团。看中贵州日益改善的交通条件和良好的生态环境,2007年入驻贵州,带领农户建设家庭农场实现规模养猪。

  针对农户缺资金、没技术、怕风险的实际,温氏公司为玉屏农户量身打造了“411”合作经营模式:仔猪、饲料、药物和技术服务四方面均由公司垫资,一定保价回收生猪,一定保障农户合理利润。同时,承诺帮助农户实现“231”利润目标:投资20万元,每批养300头猪,年利润10万元。

  投资少、风险小、收益稳。在玉屏,温氏集团创新村级集体经济代养模式,把修建好的温氏养殖小区,变成村集体经济养殖小区,通过“公司家庭农场”合作模式确保养殖小区稳定有收益。既可让贫困农户轮换到养殖小区合作饲养肉猪,又帮助村集体增加收入。

  融合产业扶贫政策,温氏集团还鼓励贫困户成立合作组织发展家庭农场,对扶贫的家庭农场进行补贴、垫资等多种前期配套,让贫困群众在产业发展中分享更多收益。

  温氏集团在贵州打造出产业扶贫的新模式。贵州地方畜禽品种资源丰富,经过长期自然选择和人工培育,形成了如香猪、关岭牛、黔北麻羊、长顺绿壳蛋鸡等一批极具开发价值的地方优良品种。

  2003年、2014年,省委、省政府分别印发推进山地生态畜牧业发展的指导性文件。经过多年探索创新发展,全省已建成国家级、省级畜禽养殖标准化示范场169个,认证无公害畜产品251个,认定无公害畜产品产地960个,认证畜产品地理标志7个,注册畜产品商标数百个。

  通过政府引导、企业主导、多元投入等方式加快生态畜牧业发展,畜牧产业成为贵州脱贫攻坚的重要支柱产业。

  据了解,通过养猪、养牛、养羊、养禽,贫困农户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实现256.50元、129.07元、83.26元和66.7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