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余庆:“小财政”撬动医改“大民生”

11.03.2017  12:02

    新华社贵阳3月11日电(记者肖艳、李惊亚)54岁的贵州省遵义市余庆县白泥镇村民何清会患有尿毒症,做血液透析快11年了。由于余庆县人民医院以前没有设备,她只能一周两次去遵义市做透析。

    “余庆到遵义没有通高速公路的时候,正常情况坐车来回要8个多小时,坐车坐到两眼发黑。”何清会说,后来为了方便看病,她在遵义医学院附近租了个房子,这一租就是7年。

    但到了2014年,她可以在县医院做透析了,离家近、收费低、报销比例高,每月还能省一千多元的房租费。何清会就医体验的变化,正是余庆县公立医院改革后就医环境改善的缩影。

    2016年余庆地方财政收入仅4.4亿元。2010年,遵义市被确定为全国公立医院改革试点城市,余庆县医院被确定为遵义市的改革试点医院。

    余庆县医院院长王天培说,医改之初,由于医疗成本过高、人力资源太少和债务负担过重,县医院面临重重困境。

    “医改之前医院儿科仅5名医生,一个人一天最多要管40多个病人,还有100多人次的门诊量,每天忙得不可开交,从1981年到2009年,儿科没有一个医生出去学习过。”现任余庆县医院儿科主任田茂强说,令人郁闷的是,科室收入和医务人员绩效工资挂钩,儿科患者看病的次均费用较少,科室收入在医院垫底。

    面对当地群众长期饱受“看病难、看病贵、看病远”的困扰以及医务人员不断流失的困境,2013年,余庆县明确,县乡两级公立医疗机构人员工资、历史债务、发展投入三方面全部由县财政进行兜底“买单”,从根本上打破了医院“自己找饭吃”的困境。医院整体收入结余的40%用来发放医务人员绩效工资,同时,继续实行“药品零加成”政策。

    在政策扶持下,余庆县医院软硬件设施均得到改善,医务人员得到合理扩编,新增了医疗设备。“医院新添了核磁共振、呼吸机等设备,提高了我们的医疗服务能力,老百姓看病也不用再舟车劳顿了。”余庆县人民医院院长助理陈军说。

    余庆县卫计局局长李黔疆说,全县公立医院建立理事会决策、监事会监督、医院管理层执行的“三权联动”管理体制;乡镇卫生院实行院长负责制、岗位责任制、全员聘任制、绩效工资制和精细化管理;建立村医准入和退出机制,实行村医镇聘村用,实施乡村两级人员互派。

    据余庆县医改办统计,2016年,全县门诊107.16万人次,较改革前提高了31.26%,外出就诊率由改革前25.65%降至9.78%。患者在公立医院就医次均费用由改革前的3741元降至3379元,重大疾病的实际报销比由59.72%提升到75.07%。

    与此同时,县医院医务人员年收入从5.2万元增加到9.3万元,乡镇卫生院医务人员年收入从3.8万元上升至7.6万元,村医年收入从1.5万元攀升至3.8万元。

    目前,余庆医改基本构建了政府办医、现代医院管理和区域统筹发展三大机制,实现了服务能力、管理水平和医务人员积极性的提升。“事实证明,‘小财政’也可以办‘大民生’。”余庆县委书记谭诤说。

[责任编辑: 谢素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