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关岭:构筑“人才高地”助力脱贫

14.04.2016  12:20

一位叫陈洪宇的26岁青年,竟然是贵州省关岭布依族苗族自治县投资6400多万元民生工程的主要负责人之一,这让很多人感到意外。

面色微黑、头发稍许凌乱的陈洪宇,整个人却透着一股年轻人少有的老成之气。这位2013年从贵州大学毕业后作为引进人才的年轻人,大部分时间都奔走在基层,用他自己的话来说,是“起得比鸡早,睡得比狗晚,但生活充实。

关岭县是国家级贫困县,这里山高谷深,石漠化严重。但在县城东南部和西部,却建有两个知名的人才公寓小区,远近闻名。

人才是贫困地区发展的障碍,招不到也很难留住。”关岭县委常委、组织部部长韦锋说,近些年来,扶贫工作量大面广,产业分工越来越精细,但专业性人才紧缺,不利于脱贫攻坚工作的深入推进。

关岭畜牧服务中心主任左俊讲了一个典型的例子:畜牧服务中心从2004年开始修建实验室,陆续购置了200多万元的实验设备,但因老技术人员不会用,造成设备长年闲置。“平时一个很小的样本检测,都要送到市里。检测结果出来后,数据分析也看不懂,耽误工作。

为破解人才瓶颈,关岭近年来筑巢引凤,投资兴建有300多套住房的两期人才公寓,每月还提供500-1000元不等的人才津贴,尽量做到“待遇留人”。鉴于财力有限的实际,关岭更依靠选才用才育才机制,打造干事平台,拓展人才的创业晋升空间,做到“事业留人”。3年来,关岭成功引进省内外人才367人,其中国家“985”“211”重点高校人才113人,陈洪宇就是其中之一。

年轻人最怕‘守饮水机’,没有干事的舞台。”陈洪宇说,在关岭,各级领导关心重视人才、任用人才的氛围强烈。水利水电工程专业出身的他,被引进到关岭县水利局工作,刚一到岗就获得重用,由县水利局副局长陈忠跃带着下基层跑水利工程项目,几年下来,已成“老手”。与他一起负责中央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建设项目的团队,平均年龄仅25岁。

过去,水利局干部老化,很多人的知识已经跟不上现在的精细化分工。”陈忠跃说,引进到水利局的11位年轻人才,专业性强、学习快,能吃苦,踏实肯干,对水利局工作推动很大,现在工作效率得到显著提升。

被人才激活的不止是水利局,关岭县林业、教育、医疗、扶贫等部门也通过引进的人才带来了巨大的动力。县畜牧服务中心引进了10余位专业性人才后,昔日闲置的实验室运转起来了,推动全县畜牧产业快速发展,让左俊深切体会到了人才和知识的力量。(罗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