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园区引领脱贫 浇开幸福之花

08.04.2016  10:43

园区引领脱贫 浇开幸福之花

——2016年全省第一次项目建设现场观摩会综述(一)

    4月7日上午,2016年全省第一次项目建设现场观摩会代表在贵阳国家农业科技园考察。记者 邓刚 摄

    春暖花开,万物复苏。

    4月7日,2016年全省第一次项目建设现场观摩会启动,对全省实施大扶贫战略行动进行“大阅兵”。

    省领导分别率九组观摩队伍同时出动,覆盖全省九个市州和贵安新区,这在贵州省项目建设现场观摩会活动尚属首次。

    今年是省委、省政府实施大扶贫战略行动的开局之年。脱贫攻坚,过去五年怎么样?未来五年怎么干?观摩会主题紧扣“扶贫”,省委、省政府用前所未有的力度,彰显对全面消除贫困、全面决战决胜同步小康的决心和信心。

    走遍黔中大地,参加观摩会的代表欣喜地发现,一个个茁壮成长的产业园区,如一个个高昂的扶贫龙头,引领全省各地贫困群众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带动创业就业;如一股股清泉,浇开脱贫致富奔小康的幸福之花。

    产业园区——

    群众就业增收有保障

    麻山深处春来早,点点新绿坚强地从大山的石缝中探出头,昭示着又一个耕作希望的时节。

    观摩团走进位于麻山腹地的罗甸县麻山高效蔬菜产业园,公路两边绿油油的菜地里,随处可见辛勤劳作的村民。

    该产业园结合当地实际,以高效蔬菜为主导,在著名蔬菜专家李桂莲的指导下,探索出“菜—稻—菜”一年三熟种植模式,并注册了“黔甸牌”商标,种植规模不断扩大,大山深处的“菜篮子”成为当地群众脱贫致富的主导产业。今年园区预计产出蔬菜6万吨,产值1.2亿元,周边1361户5049人将如期实现脱贫。

    “罗甸县通过提高单位面积的产量和产值,使农民的收入翻番,是最大的一个亮点,给我们的启示就是发展要结合实际、结合市场,围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来做产业。”沿河自治县县长何之刚坦言,自己是第一次到罗甸县,观摩让他看到了农业富民的希望,也更明晰了沿河产业扶贫下一步的发展思路。

    在玉屏自治县朱家场镇桐木村的温氏畜牧养殖小区,观摩代表通过实时视频对种猪场和养殖小区的情况一目了然。点开9号圈的视频,养殖户杨菊仙正在给猪喂食,300头猪仔活蹦乱跳。

    这个项目由广东温氏集团投资,采取“企业+村集体经济+贫困农户”的模式带动贫困户规模养猪,由公司统一提供仔猪、饲料、防疫、回收,确保养殖户年出栏生猪600头,纯收入10万元以上。

    目前,温氏集团在玉屏已发展代养户467户,每年可望带动5440名贫困人口稳定脱贫,同时促进项目村集体经济发展壮大。

    都匀市副市长罗来华深受启发,“这是一种为贫困户量身订制的产业合作模式,充分调动和发挥了贫困户的主体作用,把扶贫项目和资金落到了实处,实现良好的脱贫效果。

    在兴义市万峰林现代服务业开发区,华大集装箱高科技养鱼科技扶贫项目点,20个整齐码放在园区土地上的蓝色集装箱引人注目。

    “怎么山地里也有集装箱,这也可以用来养鱼?”观摩代表纷纷探头集装箱看个究竟。一旁的华大西南高效渔业养殖示范中心负责人刘才富介绍,集装箱养鱼与传统水产养殖方式不同,它完全受控、循环利用、节约资源、低环境依赖、规模化运营,又能高效产出精品,是蕴含高科技的水产养殖,特别适宜山区渔业发展。每个箱体成本15万元,年产10吨鱼,利润8.5万元。

    “有特色,很有科技含量。”石阡县副县长王刚强认为,这个项目在有限的土地上,利用科技手段结合特色农业来发展扶贫项目的思路值得学习借鉴,很好地实现了在保护中开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