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在绿水青山“底色”上谋求生态与发展双赢

03.03.2015  20:46

游客在贵阳小车河湿地公园游览。新华社记者 王念 摄

    新华网贵州频道3月3日电(记者王念、胡星)羊年新春,贵州启动“绿色贵州三年行动计划”,全面绿化宜林荒山荒地,这是当地坚守生态和发展“两条底线”的又一举措。将优良的生态环境作为后发赶超的巨大优势,近年来贵州传统优势产业转型升级,新产业、新业态、新产品成为经济发展强大引擎,多项经济指标增幅连年在全国处于“领跑”地位。

    绘绿水青山“底色

  春节假期后上班第一天,贵州省市县乡村五级干部带队上山植树,当天,8万余名干部群众义务植树40万株。连日来,火热的植树造林浪潮,成为这个春天贵州高原上一道靓丽的风景。记者从贵州省林业厅了解到,未来三年间,贵州计划完成造林绿化916万亩,使全省森林覆盖率达到50%以上。

  贵州有中国“公园省”的美誉。去年12月26日开通的贵广高铁,被称为南中国“最温柔的风景线”。很多初次体验贵广高铁的旅客一路上都拿着相机和手机,将镜头紧贴车窗,随时准备抓拍沿途美景:满目青山、蜿蜒流转的小溪、树林中美丽的苗寨侗寨……

  贵州美,美在绿水青山。贵州对生态底线的坚守,坚定而艰辛。

  地处长江、珠江上游的贵州是“两江”流域的重要生态屏障,为了守住绿水青山,贵州付出了不懈的努力。2000年以来,贵州连续14年实现森林覆盖率年均增长1个百分点,目前已达到49%,同时水土流失面积平均每年下降1.08%。生态指标的“一增一降”,使贵州绿水青山“底色”更加鲜亮。

  赫章县海雀村是贵州生态保卫战的一个缩影。毁林开荒曾使这里的森林覆盖率下降到5%。20多年来,全村人每年冬天都上山植树,“栽下的树死了,第二年再栽”。经过艰苦努力,海雀村的森林覆盖率达到70.4%。

  贵州不仅在植树造林上着力,近年来还在创新生态环境保护的体制机制上走在全国前列,去年获准建设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拉开“绿色改革”序幕。生态环境损害责任终身追究、资源有偿使用、生态补偿机制、自然资源资产领导干部离任审计等,一系列“环保新政”在贵州先行先试。

贵广高铁一座桥梁跨过贵州省黔东南州榕江县郊外的村庄。新华社记者 刘续 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