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地矿人砥砺前行

16.03.2016  13:40

叩开2016年的大门,站在“十二五”和“十三五”规划的交汇点,新常态下的贵州地矿工作面临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贵州省副省长慕德贵这样评价,“贵州省地矿局在地质找矿、灾害防治、服务民生、改革创新等方面取得新成绩,起到了地质勘查引领和主力军的作用,”这是对贵州地矿局工作的充分肯定和赞誉,也为贵州地矿事业发展指明了方向、描绘了蓝图。

回首过去,一组数据足以说明:“十二五”期间,全局累计完成总产值112.87亿元,新提交一批可供勘查开发的矿产地158处,形成了“一带二区五整装”的国家项目投资平台。

成果篇:保障资源 服务民生 助推发展

作为地质勘查主力军,“十二五”期间,在贵州“后发赶超、跨越发展”的奋进征途上,贵州省地矿局将服务贵州工业强省战略和城镇化带动战略作为已任,以“实现找矿突破、加快矿业开发、拓展服务领域、构建和谐地矿”为科学发展目标,把地质工作放入民生大局去思考安排,加大地质找矿力度、增强资源保障能力、拓展地质服务领域,大力实施“找矿、找水、找气、找地热”四大工程,为贵州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历史性贡献。

找矿为本”,全力实现找矿突破。“十二五”也是贵州“后发赶超、跨越发展”的奋进征途。加快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实现与全国同步全面小康的奋斗目标,迫切需要加大地质找矿力度,增强资源保障能力。贵州省地矿局深知,实现地质找矿突破,是历史赋予地质工作的新使命,也是推动地矿事业科学发展的大好机遇。在贵州省委、省政府对地质找矿工作提出“246”目标计划并加大力度后,贵州地矿局把“找矿、找水、找气、找地热”四大工程作为各项工作的重点,将地质找矿作为全局地矿工作的核心,结合贵州跨越发展对矿产资源的巨大需求,先后制定了五年找矿计划,明确了“235”找矿目标,即“两年取得找矿重大进展,三年实现找矿重大突破,五年建立勘查开发新格局”,探索建立了“地方政府、地勘单位、企业”的“三位一体”地质找矿新机制,深化了与政府、高校、包括省内外和境外企业的全方位合作,通过开展深部找矿、提升整装勘查区级别、科学规划整装勘查新区、更新找矿设备等进行优势矿权的勘查开发,努力实现地质找矿的快速突破。

十二五”期间,贵州地矿局地质找矿成果光彩夺目:新提交一批可供勘查开发的矿产地158处,其中超大型7处、大型43处、中型38处、小型70处;新增固体矿产资源量:煤炭177.27亿吨、铝土矿5.42亿吨、锰矿4.06亿吨(从全国第3位跃居第1位)、磷矿69.56亿吨、金276.05吨、重晶石1.16亿吨,成功争取国家重点成矿区带,形成了“一带二区五整装”的国家项目投资平台。当然,最大的亮点来自整装勘查:贵州务川、正安、道真等县一跃成为我国新的大型铝资源基地;贵州铜仁探获全国最大锰矿床铜仁松桃道坨锰矿床,实现了我国锰矿找矿40多年来的最大突破;贵州贞丰——普安金矿整装勘查区达超大型矿床规模,成为我国西南地区最大的金矿床;贵州黔南地区页岩气资源调查评价,翻开了贵州页岩气调查开发崭新的一页……

服务民生,3000口机井解民忧。水是生命之源、生产之要、生态之基。没有水,“四化”无从谈起,“小康”实现不了。在贵州高原17.6万平方公里神奇富饶的土地上,1300万人因一个沉甸甸的“”字,世代饱受煎熬,“滴水贵如油”是缺水地区的真实写照。近年来,尽管针对岩溶干旱、石漠化防治和生态整治,国家投入大量的资金由水利部门实施“三位一体工程”,但这些大、中型的水利工程建设需要较长周期,不可能一蹴而就,更不可能马上满足贵州“5个100”工程对水资源的需求。“找水打井,让1300万百姓喝上安全水!”贵州省委、省政府作出关注民生的重大战略决策,拉开了省地矿局找水打井、服务民生攻坚战的序幕!从2007年以来,贵州地矿局大力实施水源性工程、提灌工程、地下水利用开发“三大会战”,科学开发利用地下水资源,加快解决农村群众饮水安全问题。据统计,五年来共在9个地州市60个县市开展找水打井工作,成井3000余口,机井总涌水量108.51万m3/d,地下河开发水量1.3万m3/d。为岩溶山区352.73万人、49.50万头牲畜的饮水安全,22.60万亩农田提供了补充灌溉水源。此外,贵州地矿局全力为地方政府提供地质技术服务、开展地质灾害治理,通过传媒及手机信息对4级以上地灾及时发布气象预警预报,配合各级国土资源部门进行突发性地灾应急调查,为全省地质灾害群测群防网络提供了可靠的专业技术保障,完成了贵州省大部分县(市、区)地质灾害调查、重点地区地质灾害详细调查和9个县的“乌江流域地质灾害详查”等工作,查明隐患点11017处,承担突发性地质灾害应急调查、抢险救灾,有效降低了地质灾害对国家财产和人民群众造成的损失和危害。

科技引领,开辟地质工作新局面。崇尚科技是地质工作的优良传统。贵州省地矿局坚持运用新理论、新方法、新技术、新装备,加强与地方政府、科研院所、大型企业的合作,率先在全省探索性地建立了“地方政府规划引导、地勘单位技术支撑、企业投资开发”的矿产资源合作勘查新机制,从而实现了地质找矿多项重大突破。如,新发现我国最大的锰矿床——松桃县道坨超大型锰矿床的面世,就是锰矿成矿理论研究获得新突破的结果,被中国地质学会评为2013年度“十大找矿成果”之一,为武陵山国家级扶贫攻坚区脱贫致富、建设我国最重要的锰工业基地提供了资源保障;贞丰——普安金矿整装勘查区的突破性进展同样是科技进步的产物,不仅实现了贵州金矿找矿重大突破,还系统总结了该区卡林型金矿的矿床地质特征、成矿规律和控矿因素,建立了该区卡林型金矿成矿模式,为开展同类型地区成矿预测、确定新的金矿找矿靶区提供了示范。据统计,“十二五”期间,贵州地矿局实施国家科技支撑计划1个、省部级科技项目35个、局管科研项目81个;获省部级以上奖励17项,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特等奖1项,国土资源部科学技术奖2项(其中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贵州省科学技术进步奖4项,贵州省科学技术转化二等奖1项,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调查成果二等奖4项,中国地质学会奖励4项,获发明专利2项,专著出版15部。值得一提的是,贵州地矿局总工程师、研究员周琦荣获第八届周光召(基金会地质科学)科技奖,这是贵州科技工作者第一次获此殊荣。

文化铸魂,构建和谐地矿新面貌。地矿事业科学发展的根本目的,是为地矿职工谋福祉,不断提高职工群众的生活质量和水平。“十二五”期间,贵州地矿局弘扬“三光荣”精神,将有着地矿特色的文化建设成果作为科学发展的重要基石和有力支撑,从而铸造了全局地质工作者开拓先行的勇气之源、坚守奉献的毅力之源、探索创新的动力之源。通过地矿经济的快速发展,通过基地开发的有效实施,通过地矿文化的精神激励,全局大力构建和谐单位、和谐工地、和谐社区、和谐家庭,构建了贵州地矿的新面貌,贵州地矿局自2011年以来连续五年获得贵州省直机关目标绩效考评最高等次“优秀奖”和“创新奖”。一是以改善职工住房条件、生产经营条件和人居环境为目标的基地开发工作稳步推进,建成职工住房2372套,建成商业地产5.8万平方米,局机关、地调院、环境院、勘察总公司、装备中心办公生产条件得到改善。二是局、队共同筹资1.7亿元解决了退休职工0405岗位补贴、增量补贴等历史遗留问题,提高了全局退休职工生活待遇。三是在职职工收入逐年增长,至“十二五”末,全局在职职工年均收入8万多元。值得一提的是,贵州省地矿局在为贵州省经济社会发展作出巨大贡献的同时,也展现了以“三光荣”为核心的地矿时代精神,创建了多个全省文明单位和两个全国文明单位,培养造就了一大批文学艺术骨干人才,创作发表了一大批引起社会反响的文学艺术作品,创造了富有贵州高原特色的地矿文化,创造了贵州文学艺术界称誉的“贵州地矿文化现象”。贵州地矿局106队离退休党总支荣获“全国离退休干部先进集体”称号,105、112队被授予“全国文明单位”,105队勘察五部被团中央命名为“全国青年文明号”。105、106队党委被省委授予“省级五好基层党组织”称号。117队等七家单位被授予“省级文明单位”,102队被授予“省级精神文明建设先进单位”。106队获全国模范职工之家、105、113队获全国安康杯优胜单位、117队图文中心荣获全国五一巾帼标兵岗,全局多人荣获全国、全省先进生产工作者、五一劳动奖章、十佳金牌工人等。贵州地矿局地质文联多次获得“全国先进企业文联”和“贵州省文联系统先进集体”荣誉,贵州地矿局同步小康驻村工作成效明显,精准帮扶织金县六个乡镇的16个贫困村获得突出的成效。全局上下倡导新风尚、建设新环境、发展新文化,引领贵州地矿队伍奋勇向前,让地矿事业的发展进一步充满活力。

展望篇:地质先行 服务民生 务实创新 和谐共享

以“十二五”顺利收官为基点,贵州地矿事业的发展再次站在新的起点。贵州地矿人深深懂得“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的道理。如何实现贵州地矿事业健康持续快速发展?贵州省地矿局党委书记、局长付贵林话语铿锵:“按照“四个全面”和“五位一体”的战略部署,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以“地质先行,服务民生,务实创新,和谐共享”为科学发展目标,围绕工业强省和城镇化带动战略、大扶贫大数据战略,抢抓快速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的机遇,以创新为引领,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加强对内对外开放合作,调整优化产业结构,提升服务能力,拓展服务领域,防控发展风险,推进地矿事业持续健康发展。”

理清思路,构建全新地矿发展格局。梦想在天上,路在脚下。“不仅要跳出摘桃子的勇气和魄力,更需要付出艰辛努力,踏踏实实地迈好每一步。”付贵林说。十三五时期,贵州地矿局局将根据十八届五中全会确定的五大发展理念,按照习近平总书记视察贵州时提出的“守住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培植后发优势,奋力后发赶超,走出一条有别于东部、不同于西部其他省份的发展新路”的重要指示精神,围绕“一带一路”国家战略和长江经济带战略、贵州“工业强省和城镇化带动”主战略和“大数据、大扶贫”两大战略行动,进一步抢抓发展机遇,全力推进“十三五”时期的各项重点工作。同时,付贵林也指出,“在经济下行压力、地勘市场萎缩、矿业经济低迷的新常态下,全局要克服的困难实在太多。”五年的发展启示着贵州地矿人,在新常态下要推动地矿事业健康发展,必须坚持围绕贵州“两化”战略和生态文明建设,服务社会,服务民生。把地质找矿、地质技术服务深入到社会经济生活的各个领域和各个行业,从服务中得到发展,在发展中更好地服务;必须坚持以改革创新为动力推动发展。改革完善体制机制,创新管理制度,创新科技,形成核心竞争力,形成内生动力推动发展;必须坚持对外开放合作。加强对外合作交流,深化与地方政府、科研院所、大企业的合作,积极“走出去”、“引进来”,借力发展;必须坚持人才队伍建设,以人才队伍为基础支撑,推动地矿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必须坚持以构建和谐地矿为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提高职工收入水平,改善职工的生活条件和工作环境,实现和谐发展。”

明确目标,引领地矿事业发展方向。在新的起点上,贵州省地矿局正以崭新的姿态展望未来。付贵林履新百日期间,即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代表新一届党委班子提出了“十三五”时期“地质先行、服务民生、务实创新、和谐共享”科学发展目标,以此引领新常态下地矿事业的发展方向。地质先行是使命所在,发挥好地质工作服务于贵州省经济社会建设中的先行作用,在地质找矿突破、资源保障和技术支撑等方面,进一步凸显贵州省地矿局的主力军地位,在找矿方法、找矿成果、装备能力、施工手段等方面处于全省地勘行业领先水平。服务民生是职责所系,树立“大地质”、“大服务”理念,进一步改变传统发展模式,从传统的地质找矿向民生地质、生态地质、绿色地质转变,拓展发展空间,在服务中更好地发展,在发展中更好地服务。务实创新是成功之基,发扬“务实”作风、弘扬“创新”精神,以科技创新为先导,以管理创新为动力,以产业创新为载体,以文化创新为活力,求真务实、开拓创新,激发全局干部职工发展的内生动力,“”住发展不放松。和谐共享是最终目的,传承地矿文化,弘扬地矿精神,实现“成果共享”,依法治局从严管理,力争到在“十三五”末期,全局对外收入总量上翻一番,改革创新取得实质性的进展,核心竞争能力明显提升,“和谐地矿”、“法治地矿”建设成效明显。

实干当头,制定“十三五”行动指南。一分部署,九分落实。攻坚克难,需要能力;提高能力,归根结底更要有担当。付贵林说,“长期以来,贵州地矿人之所以能在沉重包袱下取得辉煌的成绩,在于我们始终保持一种不安于现状、积极进取、奋发有为的工作状态,在于三光荣、四特别精神的传承。”贵州地矿人将“按照守住生态和发展两条底线,充分发挥地质勘查的先行作用,在全面服务国家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同时,进一步加快地矿事业全面发展,争取与全国一道,实现同步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围绕“大扶贫”、“大开发”、 “大数据”战略行动,树立“大地质”、“大服务”理念,加大对国家重点扶贫攻坚区地质找矿力度,努力实现找矿新突破,为国民经济建设和贵州扶贫攻坚提供资源保障和地质技术服务。”贵州地矿局“十三五”发展蓝图给出了行动指南,也顺势而为地制定了“九大发展重点目标”:一是同步建成小康目标,二是提供资源保障目标,三是构建勘采一体目标,四是全面提升能力目标,五是创新地质服务目标,六是培养新型产业目标,七是地勘单位改革目标,八是人才队伍建设目标,九是和谐地矿建设目标。未来,贵州地矿局将脚踏实地,围绕贵州省“工业化强省”战略、“城镇化带动”战略、“大扶贫”、“大数据”、“大健康”、“大旅游”战略以及生态建设、环境保护等,结合“收支两条线”管理新要求和和谐地矿建设新目标,适应和引领新常态,在贵州地矿事业中改革创新、攻城拔寨,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时间勾勒一个个年轮,刻下时代前行的足迹。贵州省地矿局用鲜活的实践告诉人们,地质工作唯有紧紧围绕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以服务国家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为己任,想政府之所想,急百姓之所急,才能在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中获得应有的地位、作出应有的贡献。

当历史车轮驶进2016年,贵州地质工作的先行者、主力军正以日新月异的风貌踏向新的历史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