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基督教抗日救亡活动实录

16.09.2015  11:44

民国时期贵州省主席杨森为基督教主办的中国急救战区儿童联合会贵州分会题词

 

  抗战时期,救亡图存成为全国人民的共同目标。贵州基督教团体和爱国人士,以各种方式参加抗日救亡活动。这些活动树立了基督教的良好形象,为基督教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抗战时期贵州基督教参与的社会活动主要有:

 

宣传抗日救亡

  在民族危亡的时刻,贵州基督教界积极投身到伟大的抗日战争中去,并通过各种方式宣传抗日。

  1931年,“九一八”事变,日本帝国主义侵占东三省。威宁苗族地区以石门坎学校为中心,在王兴中(苗)、钟焕然(汉)等教师率领下,组织张超伦等年龄较大的苗族学生百余人,在威宁云炉河坝赶场天,到街上张贴标语口号,揭露日本侵略者的罪行,积极开展抗日宣传活动,激发广大群众的抗日热情。1937年7月,抗日战争全面爆发,石门坎学校师生赶排抗日短剧,用苗文翻译《松花江上》等抗日歌曲,在苗族群众中演唱、演出,宣传抗日。1938年4月,四川成都报纸刊登了自贡共产党《抗日救国十大纲领》,对在威宁石门坎基督教教会在成都求学的苗族学生启发很大,他们决定署假全部返回石门坎,开展爱国、爱民族的抗日宣传活动。6月初,苗族学生杨汉先拟草了《告石川联区同胞书》,内容是“值此日本帝国主义侵略我国的时候,全国各族人民必须团结起来抗日。我们苗族是中华民族之一,我们要努力前进,将来可达自决自治目的……。”铅印后分发石川联区各地和在南京求学的苗族同胞。7月,在成都和南京求学的威宁苗族学生杨汉先、张超伦、杨忠德、朱明义、李学高、张斐然、王建明、王建光等一起回到石门坎,准备开展抗日宣传活动。后因他们回乡的目的泄漏,计划被国民党石门坎特别党部的白敦厚阻止。

  1943年,“西南边疆私立石门坎初级中学”成立后,师生积极开展了抗日救亡的宣传,学校组织师生排演抗日戏剧到乡场上演出,在学校和群众中教唱《到敌人后方去》《在太行山上》《流亡三部曲》等抗日歌曲,还将歌曲译成苗文在苗族村寨演唱,激发了师生和苗族同胞的爱国热情。石门坎学校师生根据少数民族喜爱歌舞的特点,编排抗日短剧、歌曲,以发动群众。如学生扬荣新等用苗文“翻译了《流亡三部曲》《开路先锋》《在太行山上》《到敌人后方去》等抗日歌曲。在师生及苗族群众中传唱,激发了苗族同胞们的爱国热情,他们决心同全国人民一道,抗击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直到取得最后胜利。王建明在《边声》发表文章称:“石门坎光华学校,自抗战发动开始以来,每逢赶集,师生整队出发宣传,情绪极为激烈。更有石门坎附近,一热心苗民教友陶自改者,年已半百,务农为生,自闻倭寇侵略以后,昼夜为蒋委员长祈求胜利……”展示了威宁石门坎基督教徒的抗日热情。

  1938年11月2日,基督教人士渊如(女)在《贵州晨报》发表《弟弟,你多杀几个敌人!》一文,以给弟弟写信的形式,讲述她全家在日本铁蹄下的遭遇。文章最后说:“琮弟!现在我们离家已经一年,要想回去孝顺久别的父母,重享家庭的团聚,那非把敌人歼尽杀绝不可……我们唯有英勇的歼杀敌人,唯有拼命与敌人抗斗,我们的家庭才能得到安全,我们中华民族才能得到解放。琮弟!你英勇的去干吧,敌人的坟墓就挖在中国的土地,我们是有着一个光明的前途的!你不要惦记你的姊姊,我们的责任胜于我们的一切,我祝你努力,多多杀敌!”

  1939年寒假,大夏大学歌咏队与贵阳基督教青年会合作,先后到市郊的狗场、朱昌、中曹司等地农村进行宣传。农村条件虽差,同学们的热情却很高。演出时没有幕布,拆下自己的被单代替,没有纸张写标语,就利用旧报纸;没钱请人办伙食,就轮流着边排练边煮饭。歌咏队不仅演唱抗战歌曲、演出揭露敌人,歌颂抗日将士的活报剧,还画壁画,出墙报。“二四”日机轰炸贵阳后,歌咏队积极编排控诉日寇暴行的节目到农村演出,用发生在身边的事实,激发当地汉族、苗族、布依族农民的救亡热情。同年,又与基督教青年会“伤兵之友社”共同发起的“九一八"慰问伤员的活动,给伤员少量的慰问品,为伤员做一些补衣、洗衣、代写书信、剪指甲等。

  这些宣传活动,对于民众了解抗战形势,激发抗战热忱,积极投身抗日救亡起到了重要作用。

 

采取多种形式支援抗战

  抗战期间,贵州基督教界成立了贵州省国际协济会、中国急救战区儿童联合会委员会贵州分会、贵州非常时期学生救济委员会等各种服务援助性的机构,参加收容和救济难民、孤儿、流亡学生,为伤病军人、征属提供服务等活动。以实际行动支援抗战。

  (一)贵州省国际协济会难民服务站

  贵州省国际协济会成立于民国33年(1944)11月,由美国教会援华救济委员会贵州支会发起,以美国红十字会、英国援华会、英国红十字会、加拿大红十字会、中国红十字会、中国国际救济委员会及美国援华救济联合会等8个团体在黔分支机构共同组织成立。该会宗旨是协助政府办理难民、难童救济等事宜。其救济范围除黔省外,还包括湘、桂边区。其工作项目为补助伙食或旅费、从事小本贷款、供应开水、免费诊疗、招待住宿、赠送衣被、介绍工作、介绍搭车及其他协济事项。该协济会设委员19~23人,常务委员7人,名誉委员若干人。李宗恩任常务委员会主席兼委员会主席,史上达(贵阳基督教青年会总干事)任总干事,副总干事为中华基督教会执行干事海维德(英国籍,原在山西浸礼会传道多年)。下设总务部、外勤部和医务部。并于黔境各地设置分会,还另设有都匀、马场坪、黄平、镇远、贵阳、桐梓、黔西、大定、毕节9个服务站,办理收容、救济来黔难民、孤儿、流亡学生等工作。其中,贵阳服务站于民国33年(1944年)7月开始办理救济工作,后又办理难民登记发款、小本贷款、寒衣救济、难胞收容等项工作,并开办教会收容所4所,发放棉衣、棉被等,开设门诊所为难民治病,办收容所收容寡妇、孤儿;龙里站除救济难民外,还开设难民诊所,为难民和附近驻军伤病员治病。贵定站下设食宿站3所,每所有一烤火室;独山站,有难民宿舍3所(共有44个床位),发放旅费补助,发放小本贷款,介绍就业,为32.65万人诊疗,每日向难童发放1包豆粉。组织、安排难民生产自救活动。各站共救济87.31万人,医疗13.38万人,组织难民生产自救4566人,发放救济款项2.35亿元,收容难童149人,组织儿童学习4913人,介绍难民就业212人,招待难民住宿18.42万人。其他一些教会也参加了协济会的工作。

  “黔南事变”以后,大批难民涌进贵阳。协济会利用贵阳医学院暂时弃置的房舍,在原先举办的协济会难民招待所的基础上,设立了“协济新村”,收容了妇女、儿童340人。在“新村”中成立生产组、劳动组、卫生组、教育组等机构,组织难民生产自救和对难童进行教育,使这批流离失所的妇女儿童暂时有了栖身之所。由于“新村”的救济工作较有实效,得到社会舆论的赞扬。

  (二)贵阳基督教女青年会战时服务工作

  1.为学生服务。自1938年下半年起,女青年会成立“战时学生工作队”,由协会学生部干事陆慕德率领,在贵阳南门新市场戴蕴珊别墅,与男青年会学生部主任江文汉带领的工作队共同开展工作。包括向内迁过境的流亡学生,发放旅费补助,救济寒衣,在校穷困学生助学金,医疗门诊免费替学生治病。服务对象与男青年会分工,以女学生为主。开办学生公社(即学生之家),培育青年学生的灵性,进行道德教育,鼓励学生奋发上进,建立正确有为的人生观,开办升学指导、职业介绍、高、初中英文补习班以及各种健康娱乐活动,如设康乐室、阅览室,寒、暑假期办冬令会、春令会、夏令会。贵阳医学院基督教学生青年会,曾参加花溪的贵阳学联夏令营,青年会服务部办过两期工友识字班、儿童识字班等夜校,办过英语查经班,通过活动以提高英语水平。

  2.为妇女服务。女青年会为流亡在贵阳的职业妇女办了一所宿舍,以低廉的收费,协助解决了一些职业妇女的食宿问题。积极救助流亡到贵州的穷苦的大专院校学生,对经济特别困难者发给生活补助费;生病者补助医药费;夏天借给蚊帐,冬天借给棉衣。不久,万国红十字会捐赠给中国的一批医用纱布运到贵阳,女青年会发起了为医疗单位和前线卷纱布的活动。当时,有两位外国妇女参加了女青年会发起的征募寒衣的战时服务活动,有记者问她们:“你们这样热心,为我们中国将士征募寒衣,正使我们感奋呢!”她们回答道:“我们固然爱中国,但不是单单为中国,也是为世界。中国的抗战是为世界和平而战,我们可以说不但是帮中国,也是帮世界的忙呢!如果中国抗战胜利,世界和平才有希望。”

  3.其他社会服务活动。响应各界为抗日将士募寒衣捐。1940年10月,贵阳女青年会发起定做西点供应,各界人士欲定做西点者,可直接用电话通知,隔日取货,收入悉数作寒衣捐。随后22、23、24日,在郭家湾义卖3天,会所开设茶室,具备各种小食、糕点,欢迎各界仕女前往品尝,收入悉数充作寒衣捐。民国29年(1940年)10月23日,《贵州日报》发表特写新闻,报道:“本市基督教女青年会……举行征募寒衣运动……以全部收入捐献国家。郭家湾……古色古香的东方建筑,虽然陈旧,但经她们别具匠心的布置,显得典雅幽静……花圃中的花木,开得茂盛可爱……第一日收入116元,在会里服务的好多位女士,殷勤来往接待客人,其中有二位外国女士也在勤劳地帮助服务对象。吴主席夫人对基督教女青年会各位同志这样热心爱国,深表嘉许,昨日下午四时,由省妇工会吴元俊、罗茵二女士陪同亲临参加,表示关注云。据闻三天共收入四百余元”。为学生救济工作筹募经费。民国33年(1944年)3月26日,借中华大戏院举办电影义演晚会,放映美国米高梅公司出品、教育名片《孤儿乐园》一场,全部所得,作为救济贵阳市各大学院校战区贫困学生之用。4月14日,女青年会在民教馆(今人民剧场)举行一场“中美盟友联欢女子篮球赛”。在球赛前一天下午二时,由女青年会在黔灵西路会所举行招待茶会,邀请了全市各界人士参加,征求社会的支持和赞助,以推销门票。招待会由会长陈贤珍(大夏大学讲师)主持,总干事尹襄(金陵女子大学毕业)介绍球赛组织情况,来宾章祖愈、彭敏如等发言,一致表示热烈吏持女青年会这次义赛,愿意义务推销门票,票价每张20元,全部收入作为学生救济基金。

  (三)中国急救战区儿童联合会贵州分会

  民国27年(1938年)在汉口成立。黔南事变发生后,为救济大批入黔难童,该委员会于民国34年(1945年)1月16日在贵阳组织成立贵州分会。何辑五任分会主任委员,海维德(牧师,英国籍)、史上达(贵阳基督教青年会总干事)任副主任委员,海维德、史上达先后任总干事,张一鸿任副总干事。分会委员由各机关、团体首长及社会慈善人士担任。分会内设设计督导组、教导组、总务股、宣传股、安置股等;外于贵阳、湄潭、桐梓等地附设收容站、收容所、育婴院、育幼院、教养所等机构。分会存在期间,共计收容安置和救济儿童1141余名。

  (四)贵阳非常时期学生救济委员会

  成立于民国27年(1938年)9月,由史上达(兼主席)、海维德、卫理达(兼司库)、杨子显、陆慕德五人组成,会址设在市场路学生公社内,办理贵州省区学生救济。其一,学生生活救济,据统计每年被救济贫苦学生700余人,使用金额达75万余元(法币),此外还有寒衣救济和医疗救济。其二,旅费补助,每年暑假期间,发放高考录取学生赴校旅费补助,使用金额达3万余元。民国34年(1945年),接受美国援华会的一笔捐款,在贵阳设考生招待处,招待各沦陷区来贵阳考大学的考生,为考生提供免费住宿和医疗服务,每人发给饭票10张,浴票2张。其三,生产自助救济,利用学生课余或假期,为一些有困难的学生,安排适当的工作,获得相当报酬,补助自己的生活需要;或组织学生利用假期,作一些社会调查,办一些社会服务,如为失学;儿童办短期义务小学,成年业余补习夜校,给予一定的报酬。其四,在平越(今福泉)、湄潭、榕江等县、交通大学、浙江大学、广西大学设服务处,选择较集中的地点建学生公社,为学生提供课外活动场所。

  (五)战时保育院和孤儿院

  1939年,中国儿童福利会会长宋庆龄从湖北护送一批难童到贵州,并提供了经费,委托在贵州的“上海伯特利教会”在毕节设立“战时儿童保育院”,负责收养和教育这批难童。宋庆龄的到来,对基督教徒参加抗日救亡运动曾产生了积极的影响。抗战胜利后,多数儿童送还原籍,但仍有少数儿童留院学习。后该院迁往香港。又与内地会在独山合办战时难童孤儿院。两院共收养难童100多名。教会对难童教授文化课、圣经课和日后谋生手艺等。

  (六)中华全国基督教协进会战时服务委员会一0二服务队

  民国31年(1942年),中华全国基督教协进会,在重庆组织成立“全国基督教战时服务委员会”,派出100多支服务队,奔赴各地为新兵服务和救济难民,后来会同国民党的“新生活运动总会”合办“伤兵之方社”。派来贵阳的贵州区一0二服务队,队长文思明,服务员谭振容、王济齐、李桀、李敏如、文亚林、杨庆生、张惠亭、骆宾生。他们在贵阳开展的主要工作,其一,新兵健康服务。抗日战争时期,国民党统治区的新兵,绝大多数吃不饱、穿不暖,满身虱子、疥疮、眼疾,传染病流行。服务队组织力量,去贵阳师管区各新兵营,向营养不良的新兵供应豆浆食品,为他们补充必要的营养,洗衣,灭虱,治病,对已正式编入补充团受训的新兵,教唱抗战歌曲,开展文娱活动,借阅书刊,代写家信。其二,难民救济服务。对凡逃难过境,确无亲朋可投,无同乡会照顾,生活无着者,设收容所提供食宿,招待茶饭,补助旅费和必需用品。其三,发展“伤兵之友社”。动员各界人士,大家关心抗日战争负伤将士,本着“有钱出钱、有力出力”的原则,参加救护伤病员的服务。组织一些卫生人员,设接待站,专门接待从前方下来的伤病兵员,分别情况,根据伤病轻重,或护送后方医院,或洗伤换药。定点去后方医院、陆军医院、伤兵转运站,为伤兵服务,有代洗代缝,代写书信,灭虱,治疥,掩埋中途死亡的伤病员。医院办伤兵俱乐部。民国29年(1940年),该会在贵阳民众教育馆举行《圣乐名曲》音乐会,为伤兵难童义卖募捐,募到1705.74元。

  (七)征属子弟学校(青光小学)和贵阳市青年补习学校

  征属子弟学校(青光小学),校址在新市场青年会内(今市场路小学地址),为贵阳中华基督教青年会所办,是为抗日战争军人服务的全日制学校,专门救济抗日军属失学儿童。1943年2月20日正式开学,招收学生100余人免费入学,按考核程度分为低、中、高年级,三个复式教学班。史上达任校长,智育部、小学部干事龙廷恩、刘宏烈、林选文主持校务,担任教学。1944年冬黔南事变,贵阳大疏散,停止招生。1945年7月15日恢复,在征小基础上复校,获政府批准备案,改名“贵阳市私立青光小学”,扩大招生,自一年级至六年级,采单轨制。每班招生三十名,课程从中年级起,加授英语。

  民国32年(1943年)春,贵阳市市西路青年会创办贵阳市青年补习学校,该校根据抗战时期大多数青年男女读书与就业难的特殊情况,采取多形式、多科目的单科补习教学。有日班、夜班、长期、短期、业余、专修等不同形式,便于青年自己选择入学。科目包括簿记、会计、高初中英语、数学、公文程式、无线电讯等18个班。

  抗战时期,贵州基督教界发扬基督教博爱济世的精神,积极参加抗日救亡运动,以极大的热情和毅力,开展抗日宣传和支援抗战活动,发挥了积极作用,其精神值得肯定和弘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