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奋力攻克深度贫困堡垒

06.08.2017  17:50

    8月,骄阳下的石阡县龙井乡猫寨村绿意盎然。上万亩的油茶山连绵起伏,一眼望不到边。

    猫寨,地处武陵山深处,海拔1200米。这个曾是“贫中之贫”的村寨,如今处处散发着生机和活力。

    “做梦也没想到,我们的荒山能入股,在村里就能当工人!”猫寨村村民罗其和说,以前全靠天吃饭,三年两不收是常事。

    靠山吃山。5年前,村里发展油茶产业开启“绝地反击”。如今,猫寨100%的村民拥有“股东”和“工人”双重身份。全村人均年收入,从1769元增加到8963元,贫困发生率下降到11%,从空壳村一跃成为资产超千万的实力村。

    猫寨巨变,是贵州攻克深度贫困“堡垒”的一个生动样本。

    贵州山多。山于贵州,曾经沉重。到2016年底,我省尚有农村贫困人口372.2万,且91.2%的贫困人口集中在深山区、石山区和革命老区等连片特困地区。

    在国家确定的14个集中连片特困地区中,涉及我省的有武陵山、乌蒙山、滇桂黔石漠化3个片区,覆盖全省66个贫困县,还有很多极贫乡(镇)和攻坚难点,这些都是最难啃的“硬骨头”。

    如何攻克这些贫中之贫、坚中之坚?

    贵州出实招,打硬仗。

    基础设施薄弱,是深度贫困地区短板中的短板。基于此,贵州打响基础设施建设硬仗——

    统筹推进“四在农家·美丽乡村”小康路、小康水、小康房、小康电、小康讯和小康寨六项行动计划升级版,优先在深度贫困县、极贫乡镇和深度贫困村实施,整体提升深度贫困地区生产生活条件。

    石门乡,地处乌蒙山区,距离威宁县城140多公里,是全省20个极贫乡镇之一。

    两年前,全乡仅有一条崎岖的通乡路,没有自来水,供电不稳定,到处茅草房、群众生活苦。贫困人口8900名,占全乡总人口数的43.21%。于是,石门把快速突破交通、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作为攻坚先导。

    如今,新建和改造各类道路231公里,率先在全县实现村村通油(砼)路。如今,路通了、产业变强了、房子变靓了,群众变富了。2016年,全乡农民人均收入达7617元,281户1215人实现脱贫,贫困发生率下降5.89个百分点。

    为打破制约贫困地区经济发展的最大短板,今年起,贵州决定用三年时间全面完成剩余12.5万公里通组公路硬化建设,投资500亿元,优先安排全省14个深度贫困县、20个极贫乡(镇)和2760个贫困村的通组公路项目。

    产业发展,是深度贫困地区脱贫之根本途径。于是,贵州打响产业扶贫硬仗——

    立足资源禀赋,因人因地制宜,选准主攻产业和主攻方向,大力发展现代山地特色高效农业。坚持“强龙头、创品牌、带农户”,加快推进农产品“泉涌”发展,让越来越多的贫困群众“靠山吃山”、“靠水吃水”。

    长顺县的绿壳蛋鸡、沿河自治县的空心李、三都自治县的葡萄、习水县的黔北麻羊、纳雍县的玛瑙红樱桃……这些特色产业正成为山区贫困群众脱贫增收的利器。2016年,全省实施产业扶贫项目2万多个,73.4万贫困群众从中受益。

    今年,继续将六成的财政扶贫资金用于贫困村提升工程、县级农业园区和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并转化为贫困户股金;

    用好脱贫攻坚产业扶贫子基金,新增省级扶贫产业园区10个;

    实施产业扶贫项目2万个以上,带动60万贫困群众脱贫。

    都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然而,对于九成以上地处贵州深山区、石山区、石漠化严重地区的部分贫困群众来说,却是“一方水土养不活一方人”。

    搬出“穷窝”,是这些山区贫困群众的最好出路。于是,贵州全面打响易地扶贫搬迁硬仗——

    以岗定迁、以产促搬。全面落实“盘活三地、衔接三保、统筹三就、建好三所、用活三制”的“五个三”改革配套经验,真正让搬迁群众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

    今年,全省将实施75万人的易地扶贫搬迁,其中建档立卡贫困人口65万、整村同步搬迁人口10万,整体搬迁自然村寨3500个。

    教育医疗保障硬仗、社会兜底保障硬仗……随着一个个硬仗的全面打响,贵州大山的面貌正日日刷新,越来越多的山区群众走出贫困。

    2016年,贵州减少贫困人口120.8万人,贫困发生率降低到10.6%,6个县(区)摘帽、1500个贫困村出列。

    立下愚公移山志,撸起袖子加油干。贵州,攻克深度贫困,一路奋进,一路收获。(记者 赵勇军)

[责任编辑: 刘菲 黄勇]
贵州将累计投入8.8亿元媒体资源助推“黔货出山”
  新华社贵阳8月15日电(记者肖艳)贵州将以每年新华
贵州:上千亿资金实施“六小行动计划” 加快脱贫的“故事”越来越多
  新华社贵阳8月14日电 题:贵州:上千亿资金实新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