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安顺:宜居乡村“梳新妆”

08.10.2021  03:21

  新华网贵阳9月6日电(卢志佳)今年以来,贵州省安顺市奋力在乡振兴上开新局,围绕“打造生态宜居环境、助推乡村振兴”重点,聚焦乡村“脏、乱、差”人居环境问题,全面开展宜居乡村创建行动。

  日前,记者在安顺市普定县化处镇走访时看到,宽阔平坦的村道,干净整洁的院落,彬彬有礼的村民,在山水辉映间显得格外动人,这里的一座座小山村,纷纷打开了“一键美颜”功能,颜值、气质大幅提升。

  环境改善 城里人来乡下散步

  短短几个月时间,普定县化处镇的乡村变了样。房前花园,屋后菜园,垃圾归箱,污水入管……“美丽乡村”跃然眼前。

  化处镇化新村村民罗传英家门前的花坛里,三角梅、兰花竞相开放。一旁的菜园里,辣椒、茄子、豌豆、生姜等各色蔬菜应有尽有。对于年过花甲的罗传英来说,收拾菜园、管护花草,成了老年生活的“重头戏”,“每天都要看一下我这些花,给它们浇浇水、修修枝,看到花开了,我就特别开心。

  更让罗传英开心的是,村里一条年久失修的主干道,通过这次宜居乡村创建,也翻修一新。5米宽的大路打她家门前过,进进出出方便了不少。

  9月2日拍摄的化处镇焦家村民居。新华网 卢志佳 摄

  每天吃了晚饭,罗传英都要在“新路”上休闲散步,“最近遇到不少镇上的人,吃了晚饭也到我们这里来散步。”罗传英说道。

  化处镇焦家村的变化更大。

  得益于安顺市支持的农村环境整治项目,焦家村建设了一座污水生态治理系统,通过“调解预处理+人工湿地”的生态治理工艺以及污水管网的建设,过去村里污水横流的现象彻底得到改变。“我们这里以前没有建污水管网,村民居住也比较分散,村民的生活用水很多都直接排到路上,特别影响环境,现在这个问题基本解决了,路面都是清清爽爽的。”焦家村村支书张振刚说。

  9月2日拍摄的化处镇焦家村污水处理设施。新华网 卢志佳 摄

  另外,焦家村的环境提升还得到了广州市花都区的资金支持。花都区投入400余万元,为焦家村进行了村居外立面改造,建设了垃圾转运站和新时代农培中心。如今,放眼望去,一栋栋粉墙黛瓦的民房错落有致,显得格外清爽整洁。

  随意走进一户村民家中,只见窗明几净,墙面清爽,客厅、厨房、卫生间都收拾得井井有条。张振刚说,通过群众大会、院坝会、入户广播等形式的宣传,不少村民意识上发生了从“要我干净”到“我要干净”的明显转变,村民们都彼此效仿,争创“宜居乡村示范户”。

  宜居乡村创建工作开展以来,化处镇还在全镇范围内清理生活垃圾及建筑垃圾,拆除私搭乱建。规范镇区沿街商铺及农贸市场摆摊设点,修复镇区污水管网、建设公共地段绿化。经过集中整治,化处镇农村人居环境持续优化,宜居乡村面貌不断显现。

  共建共享 “大手小手”一起干

  基础设施是硬件,意识培养是软件。改善人居环境,化处镇还注重激发群众参与村庄治理的主动性、创造性。

  化处镇按照镇级主导、村级主力、群众共建的工作思路,通过打造“志愿服务队”“红白理事会”等村级治理主力军,大力推动宜居乡村建设。

  化新村组织党员、退役军人、村民等成立志愿服务队,开展环境卫生整治、社会治安维护、矛盾纠纷调解、政策理论宣讲等志愿服务活动。“每周一上午,我们的环境整治志愿服务队都会自发打扫村里的环境卫生,有时间的村民也会一起参与。”化新村党支部书记胡波介绍,志愿服务队和环卫工形成了良好的互补,环卫工主要负责主干道的路面卫生,志愿服务队则主攻房前屋后的卫生死角。

  目前,化处镇成立了20支志愿服务队,每周发动干部群众清扫路面边沟、清理杂草广告、清除垃圾废品等,对镇域内违法用地、违法建筑进行集中清理拆除等。

  创建宜居乡村,规范村民行为,村规民约也发挥了不小作用。比如焦家村通过“红白理事会”制定村规民约,助推移风易俗新变化。

  张振刚介绍,“红白理事会”通过开村民大会的方式,约定了村民操办婚丧嫁娶的办理标准、宴请人数、操办流程等,引导群众树立喜事新办、丧事俭办、厚养薄葬的理念。

  9月2日,化处镇焦家村一位村民在家中洗碗。新华网 卢志佳 摄

  “比如说办丧事,以前一般都要摆十几二十桌,每桌15个菜左右,现在我们提倡减少桌数,每桌6大碗菜,减少浪费,减轻部分群众家庭负担,村民们也都很支持。”张振刚说。

  此外,化处镇还在全镇中小学发起“小手牵大手”活动,通过孩子们带动家庭成员提高环境整治意识。

  “我们还把村委会提供的花卉种子发放给孩子们,他们回家种在房前屋后,然后和家里的老人一起打扫卫生、整理物品。”焦家小学老师褚永琴告诉记者。

  “通过宜居乡村创建,我们逐渐把文明、生态的理念渗透到村民生产生活各个方面,这也为推动乡村振兴凝聚强大精神动力。”化处镇党委书记罗小东说。

  村美民富 美丽环境催生“美丽经济

  村美促业兴,业兴助民富。

  通过提升乡村风貌,改善人居环境,化处镇的一些乡村正努力把“美丽环境”转化为“美丽经济”。

  7月26日航拍的贵州省普定县化处镇水井村的千亩荷塘。新华网 卢志佳 摄

  化处镇水井村背靠朵贝山,磨香河穿村而过,窄口水库坐落于此,地势平坦开阔、阳光充沛、水源充足。利用自然资源的优势,水井村村支“两委”确立了“茶果上山、香葱进地、莲藕下田”的产业发展思路。

  在普定县委县政府大力支持下,水井村注册成立了村集体公司,借助政府助力贫困村发展的政策,以“公司+基地+农户”的模式,将莲藕种植规模扩大到1000余亩,形成了初具规模的“千亩荷田”。

  驱车行驶在“千亩荷田”的观光道上,浓浓的绿意在两边飞驰,大大小小的各色荷花美不胜收,荷塘四周,一排排青灰色的房屋排列整齐,俨然一派山里江南的模样。

  水井村老支书董开明介绍,鲜藕及藕粉等农产品可以为村民带来直接收益,通过提升村里的人居环境、完善道路基础设施、引导村民开办农家乐、组织举办“荷花节”等举措,“”上添花的水井村吸引来大量游客,现在成了远近闻名的“网红打卡点”。

  贵州普定县化处镇水井村千亩盛开的荷花引来众多游客驻足赏花(7月26日摄)。新华网 卢志佳 摄

  “吸引游客来首先就得有良好的环境,现在我们的旅游产业有了起色,大家都更自觉地爱护房前屋后的卫生环境了。”村里藕御坊农家乐的经营户吴海和告诉记者,荷花盛开的时候,他的农家乐曾接待过100多名游客,3个月下来,经营收入可以达到10余万元。

  乡村美起来,农民富起来。2016年以来,水井村村民的年人均收入,从4800多元增长到1万余元。

  一个个村庄的美丽蝶变,伴随蔬菜、茶叶等特色农业和农产品加工、乡村旅游兴起,化处镇推动高效产业与宜居乡村融合发展,促进农业“接二连三”,一幅“村美、业兴、民富”的乡村振兴画卷正徐徐展开。

[责任编辑: 邓娴 栾小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