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山清水秀扑面来 绿色生态更富民

11.03.2016  11:46

在普安县江西坡镇,美丽的万亩茶园,多彩的民族风情吸引了众多的游人。近年来,普安县茶叶产值都在2亿元以上,目前该县成功种植茶园面积10.1万亩,其中投产茶园5.8万亩。江西坡茶农每亩茶园收入可达6000多元。 

位于盘县的哒啦仙谷农业园占地12000余亩,是一个以休闲农业为主题,以创意农业为主基调,将科技、人文要素融入农业生产的现代农业园区;是贵州省重点打造的100个重点旅游景区和100个高效农业园区之一。 

黔中大地春来早。三月的贵州,青山葱郁,绿水荡漾。

从乌江之畔到茂兰山下,从武陵山脉到草海之滨,贵州山水相依,景美人安。

努力实现“生态美、百姓富”的有机统一,这是贵州对生态文明建设的不懈努力与执着追求。

牢牢守住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让绿水青山带来金山银山。近年来,贵州将生态建设寓于整个经济发展建设中,爱“绿”,懂“绿”,更努力用好“绿”,全力走出一条有别于东部、不同于西部其他省份的发展新路。

保护生态环境

就是保护生产力

春节刚过,贵州全面启动境内赤水河、乌江、清水江、南盘江、北盘江、红水河、都柳江、牛栏江八大水系生态治理,通过实施河长制、第三方治理、生态补偿、生态红线等机制,全面提升流域水环境质量。

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

十二五”时期,省委、省政府全面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和绿色发展,生态环境优势得到巩固加强。

五年奋斗与拼搏,一路汗水与收获——

加快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和绿色贵州建设,发挥生态环保“两把利剑”、“两个问责”作用,发出“多彩贵州拒绝污染”强音;

强力实施绿色贵州建设三年行动计划,完成营造林2161万亩,治理石漠化8270平方公里、水土流失1.1万平方公里;

淘汰落后产能3080万吨,单位生产总值能耗下降19%;

市州中心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源水质达标率100%、空气质量指数优良率高于90%。县级以上城市污水处理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89.3%和82.7%;

草海生态保护和综合治理规划获国家批复;

赤水河、乌江、清水江流域生态文明制度改革取得实质性突破;

……

放眼黔中,绿色生态悄然崛起。在林城贵阳,生态文明理念通过每年一届的“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向全世界传播;在毕节试验区,一个个曾经“不适宜人居住”的村寨建成了美丽乡村;在铜仁和黔东南生态文明试验区,保存完好的自然生态和多姿多彩的民族风情相互交融,成为中外游客流连忘返的世外桃源;在黔南和遵义,以湄潭翠芽和都匀毛尖为代表,打响了贵州绿茶的地域品牌。

站在“十三五”新起点,牢牢守住增长速度、人民收入、贫困人口脱贫、社会安全四条发展底线和山青、天蓝、水清、地洁四条生态底线,贵州将加快提升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绿色、低碳水平,提高能源、矿产资源开发利用率,提升森林覆盖率,持续改善城乡人居环境,努力建设一个美丽贵州。

加快发展

节能环保绿色产业

良好生态环境是贵州最响亮的品牌。依托生态优势,贵州加快发展节能环保绿色产业,坚持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走资源集约型、生态友好型发展道路。

——加快建成大数据产业。贵州把发展大数据产业作为坚守两条底线、实现弯道取直、寻找一片“蓝海”、抢占发展制高点的战略选择和现实路径,在数据集聚、融通、应用等方面快速起步、抢占先机,探索积累了不少有益经验。

如今,贵州大数据综合试验区建设纳入国家战略,已经具备将大数据上升为重大战略行动、引领经济社会发展的条件。

——大力发展大健康产业。山好水好资源好,大健康医药产业已成为贵州特色优势产业之一。重点发展休闲养生、滋补养身、康体养生、温泉养生四大业态等,建设西部重要和全国知名的户外运动中心。

——大力发展现代山地特色高效农业。围绕建设无公害绿色有机农产品大省,贵州大力提高土地产出率和农业综合效益,300多个现代高效农业示范园区成为资源要素集聚的发展新平台。

目标是到2020年,农业综合机械化水平超过40%,农产品产地认定面积超过60%,农产品加工率达到50%,农村电子商务交易额超过300亿元。

——加快发展文化旅游产业。奇山秀水与民族文化交相辉映,宜人气候与绿色生态浑然一体,自然天成与人文造化完美结合。贵州全力建设国际国内重要旅游目的地、休闲度假胜地和特色文化交流高地。

——大力发展新型建筑建材业。以节能环保低碳为主导,贵安新区、安顺镇宁、黔西南贞丰、铜仁思南等10多个石材产业园“无中生有”;500家现代化石材生产企业,让深山顽石变成财富。

2016年,贵州继续深入实施林业产业倍增计划,开展传统制造业绿色改造,扩大绿色环保标准覆盖面,实施一批节能环保、园区循环化改造工程,进一步加快发展节能环保绿色产业发展,建设大生态贵州。

绿水青山

就是金山银山

贞丰县顶坛片区地处贵州北盘江南岸河谷地带,这里环境恶劣、土地贫瘠,95%的面积为石旮旯。

因地制宜,种植花椒。如今,顶坛片区花椒种植面积已达6万亩,年产花椒1700余吨,辐射带动周边石漠化较为严重的乡镇种植花椒4万亩,生态和经济效益相得益彰。

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融合并进,已成为贵州实现绿色发展的主途径。

立足山地资源禀赋,贵州大力发展现代山地特色高效农业。通过多年努力,生态畜牧、茶叶、蔬菜、精品水果、马铃薯、中药材、核桃、油茶、特色食粮和特色渔业等特色优势产业迅速发展壮大。茶叶、辣椒、火龙果、刺梨、薏苡种植面积居全国第一位,马铃薯、中药材居第三位,蓝莓种植居第四位,大鲵存池量居第四位。

一批农产品知名品牌培育形成。目前,全省累计认证无公害农产品1881个,认定产地1706个,贵州农产品绿色生态、品质安全、营养健康的品牌形象不断提升。都匀毛尖、湄潭翠芽、大方皱椒、织金竹荪、罗甸火龙果、修文猕猴桃、威宁洋芋、从江香猪、黔北麻羊、关岭黄牛、长顺绿壳鸡蛋等83个农产品获地理标志认证。

以“多彩贵州·绿色农业”为统领,“乌蒙山宝·毕节珍好”、都匀毛尖、湄潭翠芽、遵义红茶、黔山牌蔬菜等一批公共品牌、区域品牌和企业品牌不断成长,产品知名度、品牌影响力和市场竞争力显著增强。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贵州的实践证明,只要思路对头、路径对头、方法对头,在加快发展中积极主动地保护生态环境,完全能够实现发展与生态、富裕与美丽的双赢。

未来五年,贵州将坚定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之路,大力推动绿色贵州建设,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以生态之美谋赶超之策、造百姓之福。

【故事】

青山绿水中淌出金山银山

3月7日,记者来到雷山县郎德镇郎德苗寨,远远就看到村民潘胜叶家即将开业的客栈。三层宽敞明亮的木楼刚上完青漆,小小的院落里摆上了各种绿色植物,古朴而洁净。

潘胜叶正忙着对自家新改造的农家乐“科妮苗家”进行收尾和打扫。

你们看,每个房间都有独立卫生间和空调,现在有30张床位,可以同时接待80人用餐呢。3月中下旬就可以正式接待游客了。”潘胜叶兴高采烈地带着记者一个一个房间参观。

正在进行二次升级改造的郎德苗寨以它特有的吊脚楼群、田园风光和民族风情,吸引着八方来客。

依靠原生态,我们吃上了旅游饭,过上了小康生活!”潘胜叶美滋滋地说。

良好的生态,赋予雷山古朴浓郁、多彩多姿的原生态民族文化资源,100多个多元化苗族村寨星罗棋布,苗年、鼓藏节、银饰锻造工艺等13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和16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耀眼夺目。该县依托文化旅游资源优势,在保护中开发,在发展中保护,旅游产业风生水起,成为富民强县的支柱产业。2015年,雷山旅游业占GDP比重达到25%,解决就业3万余人。

位于雷公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核心区的雷山,森林覆盖率达68.49%,环境空气质量优良率100%,保留下了较为完整的原生态资源。2015年,雷山县被列为全国生态保护与建设示范区。

荒山播绿,见缝插绿。近年来,雷山通过实施植树造林、天保工程等举措来强化自然生态环境建设和保护,一座生态良好、风光秀丽、环境宜人的“绿色生态雷山”向世人呈现。  

青山绿水中淌出金山银山。

去年全村户均茶叶收入1万元左右,占人均纯收入的三分之二以上。今年,户均茶叶收入预计超1.5万元。”望丰乡乌江村委会主任李世达介绍。

种茶前,村里的青壮年几乎全部外出务工。近年来,在李世达的带领下,全村183户有151户茶农种上茶叶,建成绿茶基地3160亩。在外的务工人员纷纷回来加盟发展茶叶,计划用两年时间发展到5000亩,打造成为全县最大的茶叶专业村。

种茶既绿了荒山,又能致富群众,实现保护生态与发展致富双丰收!”对茶叶发展带来的实惠,李世达心中有数。

在雷山,涌现出乌江这样的茶叶专业村就有30多个,截至2015年,建成茶园15.7万亩,受益农户4万余人。农民人均纯收入中,来自茶产业的超过2000元。 

同时,雷山县还利用良好的生态资源发展蔬菜、水果、林下鸡、天麻、黑毛猪、娃娃鱼等特色农产品,颇受市场青睐。目前,雷山建成果树2万余亩、中药材1.2万亩、无公害蔬菜2.6万亩,更多农户吃上了生态饭。

【现场】

山的“味道

3月5日,早上7时多钟,67岁的吴昌益冒雨来到果园,追肥、剪枝,开始了一天的忙碌。2013年从村支书的岗位退下来后,“伺候”果树,便成了他的日常生活。

岑巩县思阳镇岑丰村,460多户1800余人,散居在15个村民组,四面环山,满眼翠绿,空气清新得“氧离子中毒”。

岑丰村有水蜜桃、脆红李以及葡萄、柚子等果园近2000亩,四季花果飘香,如同“绿色银行”。村里还有林场、茶园等集体资产,每年可为村里增添集体资产10至50万元。这一切,源于老支书吴昌益30年如一日,带领村民发展绿色产业。

一年辛苦半年粮,蕨根野菜充饥肠……”曾经,岑丰村因地处偏僻,山多耕地少,交通不便,是全县有名的贫困村。

吴昌益被选为村委会主任后,如何带领群众致富,让他绞尽脑汁,夜难入眠。

村里上万亩的荒山,如同癞子头。

吴昌益最先想到的就是“靠山吃山”。他和村干部商量,将全村2000多亩林地集中管理,部分村民不乐意,他与村干部、党员一起,分别到15个村民组,与群众谈心,得到理解和支持。

当年冬天,吴昌益带领村民,背着被子、扛着劳动工具,来到野牛塘山,安营扎寨,植树造林。各组分配任务,出工时15面红旗迎风招展,虽然贫困,村民对生活充满激情,满怀憧憬。

大伙积极性高,谁都不愿落后。”村民杨洪明回忆说。

吴昌益执着得“不近人情”。除夕,村民们回家过年了,他和龙家亮等几位村干部,却是在山上吃的年饭。

连续三个冬天,岑丰村植树造林上千亩。

1990年,岑丰村林场收入4万余元。此后每年,林场、茶园,村集体年年有收入。维修路面、架座小桥以及水利等小型基础维修,村集体都能“拿得出钱”,“空心村”变成了“实力村”。

野牛塘山的山顶地势平缓,云雾缭绕,适宜种茶。1990年春,吴昌益组织群众在山顶开荒,种植茶园300余亩。

在得到县、镇财政17万元资金支持后,岑丰村顺利建起了茶叶加工厂,1996年正式投产。

因技术不到位,管理不善,茶厂连续两年亏本,有村民开始埋怨。吴昌益和村干部讨论后,选派能人外出参观学习,学到管理经验和加工技术,茶厂终于实现赢利。

如今,茶厂承包出去,村集体每年有2万元收入。茶厂年产茶叶逾万斤,产品远销福建、浙江等地。

2002年起,吴昌益从湖南、四川等地引种,先后试种过柚子、柑橘、杨梅、金秋梨、板栗、油茶、水蜜桃、李子、葡萄等经果林。

试种的结果,岑丰村最适合种植水蜜桃、红脆李和紫葡萄,目前,三个品种的种植面积已达1000多亩,涌现出一批种植大户。村民吴志洪种植的30余亩柚子,已进入盛产期,年收入超10万元,不仅建起了新房,还开上了私家车。同吴志洪一样,通过发展绿色产业致富的,已近百户。

村民环保意识增强,不再滥伐乱砍,在申请到森林砍伐指标后,必须保证“砍伐一亩、补种一亩”,林场收入让村集体资产有了保障,村民植树造林,再也不用做义务工,而是用林木收入开工资。

吴昌益说:“岑丰人生活在绿色中,吃的绿色饭。

【声音】

任 林 (印江自治县朗溪镇昔蒲村第一书记):

我们这里石漠化很严重,目前正大力发展绿色生态产业,组建了宏运果蔬专业合作社,已发展果蔬2000余亩。下一步,我们将创新产业发展模式,壮大精品水果和乡村旅游等优势产业,引导群众踏上生态美、产业兴、百姓富的小康新路。

陈明荣 (关岭自治县板贵乡峡谷村火龙果种植大户):

峡谷村属低热河谷地区,结出的火龙果营养丰富、口感好,一到旺季供不应求。我家的20亩火龙果每亩年产值已近两万元。

以前的峡谷村,每亩地产包谷不过300斤,一年辛苦不够半年粮。能有今天,是因为峡谷村把山地充分利用起来,因地制宜发展火龙果、花椒等绿色产业,既保护了生态又促进增收。

蔡光辉 (贵定县云雾镇党委书记):

生态美,环境优,产业新,百姓富。按照规划,我们建设的省级新农村建设示范点东坪村,已定位为贵定县长寿生态旅游综合体核心区。

依托山地资源禀赋,我们坚持产业兴镇,大力发展茶叶、果蔬等特色优势产业。我们还准备大力发展乡村休闲旅游,推进农旅融合、文旅融合,让绿水青山给群众带来源源不断的金山银山。

龙昭煊 (锦屏县茅坪镇阳溪村老支书):

阳溪村山多林多,全村8个村民小组,178户,人均耕地不到半亩,但人均林地有10亩多,林业资源是村里的优势资源。

依托山林优势,村里还发展了小香桔经济林。目前,全村已有小香桔700多亩,亩收入高的超过3000元,并有80多户村民已加入茅坪镇香桔合作社。

作为生态林区的村民,希望国家生态补偿制度能尽快出台。我们最大的发展方向是往山上走,向林地要效益。

杨 洋 (铜仁碧江区和平乡盛丰种植专业合作社法人代表):

我们这里土质肥沃,水质清澈。凭借山地生态优势,碧江区和平生态循环农业园区日渐壮大在合作社的带动下,从蔬菜育种,到大田移栽,到上市销售,蔬菜产业都走上了规范化、标准化、规模化发展之路,大批贫困群众因此走上致富路。(赵勇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