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开启非遗保护辐射创意融合之旅

13.06.2014  18:07

    

    苗族独木龙舟节

    核心提示

    6月14日,中国第九个“文化遗产日”,文化遗产日非物质文化遗产主题:“非物质文化遗产与城镇化同行”,主题口号是“非遗传承,人人参与”、“让文化遗产活起来”,我省举行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音乐、舞蹈、戏剧展演、图片展,进校园讲座,进社区展览等多种形式,将民众的注意力吸引到自身的民族文化当中。

    这期间,省委、省政府出台《贵州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发展规划(2014-2020年)》,标志着我省非遗保护发展领域以顶层设计的高度、深度和广度,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利用发展进入快车道。

     着力建立数据库

    省、市、县、乡、村五级联动,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深度调查,以当地专家、传承人为主,重要项目聘请省内专家指导,实施项目核查责任制。对名录保护工作进行复查验收,摸清传承现状和发展脉络,做好新发现和消失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登记,抢救整理一批代表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进行文字、图片、音频、视频资料数据全程、全景式收集整理。

    加速非物质文化遗产数据库及网络共享平台建设。以非物质文化遗产数据库为依托,构建以电脑、电视、手机为终端的贵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专业网,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信息交流的重要窗口。结合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逐步建立覆盖全省、影响全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网络。加大数据库及网络共享平台的研发利用力度,创建普及教学、创作表演、发展研究、文化创意研发为一体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信息资料平台。

     丰富保护手段

    以活态保护为核心、完整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生存土壤和条件为目的开展整体性保护。三个少数民族自治州各确定一批民族村寨,其余地区确定一批格局、规制、景观都保存较好的传统村落,作为整体长效保护的重点,划定保护红线,制定规划,防止开发性破坏。实施“百村计划”,带动当地村民保护传统村落。大力实施“四在农家·美丽乡村”基础设施建设六项行动计划,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生存的土壤。

    动员民间力量参与传承保护。以民办公助形式扶助一批重点民族节日,保全和存续一个地方、多个民族上千年人文理想、民间智慧、民俗风情记忆。支持对戏楼、鼓楼、花桥、芦笙坪、歌堂等集会场所进行抢救、保护。合理利用文物建筑展示展演非物质文化遗产。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珍贵实物进行抢救性收藏。

    规划建设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高质量建设国家级黔东南民族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尽快制定并通过实验区的保护规划。帮助黔西南布依族文化生态保护区、黔南水族文化生态保护区申报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

    启动侗族大歌保护专项计划。制定并实施“多彩贵州”侗族大歌传承保护行动计划,加强对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侗族大歌的保护传承。

    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大力扶持国家级丹寨古法造纸、苗族蜡染和台江银饰刺绣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和20个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支持茅台酒酿制技艺、益肝草秘方等大规模生产性示范基地的生态环境保护,鼓励优势项目示范基地扩大生产,形成规模经营。设立一批保持传统技艺、具有示范带动作用的生产性保护基地,争取成功申报3至5个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