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打造“活态博物馆” 竹编工艺上课堂

02.09.2018  13:57

  新华网贵阳9月2日电(记者向定杰)“看起来简单,做起来真不容易。”“带孩子来,既学了传统文化,又培养了动手能力。”……由贵州省博物馆举办的“贵博课堂”日前首次开讲,30对亲子在学习竹编文化、体验制作手环后,不少家长感慨道。

贵博课堂”开课现场。新华社记者向定杰摄

  在现场,“90后”全国人大代表、贵州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赤水竹编”传承人杨昌芹就“竹编艺术的传承与发展”进行了专题讲座,并耐心地传授了一些简单的手工技艺。

  据了解,“赤水竹编”历史悠久,是一项技巧性较高的工艺绝活。今年27岁的杨昌芹,10年前就开始学习,凭着自身努力,她很快掌握了一个个复杂的要领,而且还在平面竹编基础上,与生活实用器具相结合,创新出一系列立体精细的竹编工艺,使得这一古老的工艺焕发了青春。

传授竹编手环技艺。新华社记者向定杰摄

  在当天的互动环节,只见杨昌芹拿着两根细薄的篾片,在手中几经缠绕,便成了一个精美的手环。然而,对在场的学生和家长来说,却不是一件易事。大家围在她和几位老师周边,一步步请教制作。经过反复摸索,很多学生顺利完成了一件竹编手工艺品,纷纷露出了满意的笑容。

  “每次票一出来就抢完了。”贵州省博物馆社会教育部主任简小艳说,博物馆在讲好文物故事的同时尽力打造“活态博物馆”,为此不定期会在官方微信公号上推出主题多样、特色鲜明的互动体验活动,接受广大市民预约。

  来参与活动的市民吴荣莉说,身边有很多朋友,一到周末都会带着孩子来博物馆参观学习。有的朋友今年都来过十来次了,因为“每次都有新收获”。

探讨竹编手环制作过程。新华社记者向定杰摄

  “目的就是希望青少年能在博物馆学到书本以外的知识。”贵州省博物馆馆长陈顺祥告诉记者,此前已推出“贵博讲堂”、“贵博假期”等品牌活动,来提高公共服务水平,今后将与更多社会机构合作,探索更多形式,来满足不同人群的文化需求。

[责任编辑: 吴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