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扶贫开发做法和经验具备可复制、可借鉴、可推广的条件

28.07.2015  19:12

贵州扶贫开发做法和经验

具备可复制、可借鉴、可推广的条件

 

        6月16日至17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汪洋率队到贵州省考察扶贫开发工作。考察组一行深入黔西、大方、威宁等县,走进村寨社区、贫困农户,了解群众生产生活状况,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重庆市委书记孙政才,湖北省委书记李鸿忠,湖南省委书记徐守盛,广西壮族自治区党委书记彭清华,四川省委书记王东明,云南省委书记李纪恒等分别参加考察,各考察代表通过走访调研,一致表示贵州扶贫开发的做法和经验对推动全国同步小康具有重要指导意义,具备了可复制、可借鉴的条件,值得认真总结、推广。

 

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汪洋:

    党中央、国务院历来十分重视扶贫开发工作,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对扶贫开发工作作出了一系列重要指示,深刻揭示了扶贫开发的科学规律和实现可能性,是做好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扶贫工作的科学指南和基本遵循。要深刻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扶贫开发工作的系列重要指示精神,深化对扶贫攻坚重要性、紧迫性、艰巨性的认识,以时不我待、只争朝夕的精神抓好扶贫开发工作,绝不让贫困地区和困难群众在同步小康进程中掉队。要坚定打赢扶贫攻坚战的信心,认真学习借鉴贵州等地在基础设施建设、生态环境保护、农业结构调整和精准扶贫方面的好经验、好做法,坚定消除绝对贫困的决心,增强加快扶贫开发的信心,加快贫困地区脱贫致富奔小康步伐。

 

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重庆市委书记孙政才:

        8年前我曾来过石漠化很严重的毕节,现在这里生态、交通、产业、城乡面貌都有了长足进步,今非昔比,实地感受到了扶贫开发、生态建设取得的实效。所以做农业是利国利民的好产业,对促进中国社会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是一个前景非常好的朝阳产业,应大力支持和发展。

湖北省委书记李鸿忠:

        海雀乃至赫章有今天这样一个扶贫工作局面,一是突出体现在“精准”上,通过精准识别、精准帮扶、精准考核、精准管理的一系列措施,推进了扶贫攻坚;二是突出体现在“精神”上,就是海雀精神,说明了“事在人为”。

抓扶贫工作,就得像海雀这样。海雀贡献给贵州,贡献给全国的精神,特别是以文朝荣同志为代表的广大干部群众,在扶贫攻坚这个精神上,真是感动大地。这次考察学习非常震撼,深受感动,深受启发,我将把这种精神、经验、信心带到湖北去。

 

云南省委书记李纪恒:

毕节市通过市、县、乡、村四级视频联动接访,把问题解决在萌芽状态,是运用大数据、体现“互联网”思维的创新之举。此外,贵州省民生特派监督和精准扶贫的做法,坚持问题导向,能够确保扶贫扶到点上、扶到根上。这次到贵州考察,切身感受到贵州的山绿了、路畅了,房新了、村美了,老百姓的腰包“”了、党群干群关系密切了。云南与贵州同属西部欠发达地区,贵州的做法和经验可学习、可借鉴、可推广。

 

湖南省委书记徐守盛:

贵州省、毕节市在精准扶贫实践中探索形成的好思路、好办法、新经验、新模式,在全国树立了样板,为湖南提供了样本。湖南各级各部门要很好地学习借鉴“贵州经验”、“贵州模式”,认真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扶贫工作的重要讲话精神,坚定信心决心,强化政策举措,齐心协力共同打赢扶贫开发这场攻坚战,让三湘人民共建共享全面小康。

 

广西壮族自治区党委书记彭清华:

毕节模式”是贵州省扎实推进精准扶贫工作的范例和缩影,对实现贫困地区脱贫致富奔小康具有重要启示意义。我们要借鉴在贵州看到的做法,结合广西实际,进一步创新推动扶贫开发工作,把扶贫攻坚抓紧抓准抓到位,带领贫困地区群众早日脱贫致富奔小康。

 

四川省委书记王东明:

织金县官寨乡大寨村的蜡染、刺绣的手工加工是个好的致富项目,还可以将规模再做大,做到出口,好好发扬民族传统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