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彩贵州拥抱高铁时代”之黔地农产品谋出山

28.08.2014  09:17

    贵广高铁开通后,有“绿茶皇后”之称的都匀毛尖进入广州市场将更加便捷。图为都匀市毛尖镇螺蛳壳茶园内,采茶工人正在采摘绿茶。本报记者 孙琳 摄

    “只闻其名,难见其影”,这曾是多数贵州农产品在广东市场上的真实写照。随着贵州“高铁时代”的到来,贵广高铁将打通贵州到广东的农产品直销通道,这种现象将得到改变。

    贵定县引进两家绿色蔬菜种植企业,计划打造直供广东地区的绿色蔬菜种植基地;

    都匀市正整合境内茶企,还在扩大绿茶种植规模的基础上推出红茶,以适应广州人的饮茶习惯;

    三都县成立山野葡萄协会,想把水晶葡萄卖到广州果市,并在广州开上直营店……

    当前,依托贵广高铁年底开通运营这一“利好”,我省沿线各地已积极行动起来,计划借高铁打通农产品“销路”,拓展市场,做大产业规模。

   小菜心也能成就大产业

  8月20日上午,在贵广高铁昌明站站台上,贵定县委书记韩勇在介绍广东客商竞相来昌明投资建厂的同时,还不时传达着这样的理念:“贵定要实现自身快速发展,除了‘引进来’还要‘走出去’。

  如何“走出去”?贵广高铁建设伊始,韩勇就做过调查。他发现,菜心是广东以及港澳地区菜市上最受欢迎的蔬菜品种之一,但每年4月到10月,东部沿海一带高温多雨,不利于菜心生长。于是,贵定县瞄准这块市场,先后引进两家绿色蔬菜种植企业,流转2500亩土地,在3月到10月之间种植广东人喜欢吃的菜心。

  为了打响品牌,在菜心生长正旺的时候,韩勇还邀请了广东以及港澳地区的菜商前来考察。看到生长在良好生态环境中的绿色菜心,菜商们当场就与贵定达成了收购意向。

  “但受交通限制,现在只能先运到贵阳,再从贵阳空运,物流成本较高。”韩勇说,目前该县种植的菜心在广东以及港澳地区一斤可卖到20多元,绿色蔬菜的亩产值也由当初的5000元增加到现在的5万元,“贵广高铁开通了,物流成本可以降低,广州人来贵州旅游时都可以顺便带几斤回去。品牌效应进一步凸显后,小菜心也能成为贵定的大产业。

   都匀毛尖转型拓销路

    离贵广高铁都匀东站仅1个小时车程的都匀市毛尖镇坪阳村,是素有“中国绿茶皇后”之称的都匀毛尖的原产地。一进村,茶园里茶叶的清香便扑面而来。

    贵州出好茶,但好茶却长期未能卖出好价钱。有数据显示:在2010年中国茶叶区域公用品牌价值评估结果中,都匀毛尖名列第18位,品牌价值仅9.63亿元,虽在贵州众多茶叶品牌价值中名列第一,但与排名第十的祁门红茶相差近一半,更与排名第一的西湖龙井相差35亿元。

    “都匀毛尖名气虽大,但在省外的市场占有率一直比较低,这与入黔道路不好走有很大关系。”坪阳村村支书张光辉说,广州人有喝早茶、下午茶、夜茶的习惯,茶叶需求量较大,贵广高铁开通后,坪阳村到广州只要四个小时,开拓广东地区的茶叶市场将成为“都匀毛尖”抢占市场的好契机。

    广州人主要喝红茶,因此,要想抢占这块茶叶市场,必须先完成从绿茶到红茶的转变。为此,都匀市专门吸引贵州贵台红制茶科技有限公司,进行都匀毛尖的红茶开发。经过一年多时间的摸索,相关产品已被开发出来并推向广州茶叶市场。

    “目前我们开发的红茶已在广东地区销售了两万多斤,每斤最高价可以买到一万多元。”贵州贵台红制茶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余加林说,高铁开通后,该公司还将在广州成立专门的茶叶贸易公司,实现都匀到广州的茶叶产销直通。

   水晶葡萄之乡盯上新市场

    在贵广高铁三都县站附近,有一段14公里长的“水晶葡萄长廊”。素有“水晶葡萄之乡”美名的三都县,已有50多年种植水晶葡萄的历史。

    “受交通的限制,当前我们的水晶葡萄,市场局限在贵阳、都匀等省内周边城市。”三都县普安镇党政办公室主任潘吉荣说,目前该县葡萄种植规模达12.8万亩,由于产量多,省内市场饱和,有时会出现果贱伤农的现象。

    听到今年年底贵广高铁将开通运营的消息,三都县的干部群众将目光投向了这条能打通三都与省外市场的交通“动脉”。“我们想把水晶葡萄卖到广州去。”潘吉荣说,贵广高铁开通后,三都县到广州的时间可由以前的20多个小时缩短到3个小时,这意味着三都的葡萄早上摘下,中午便可运达广州。

    于是,三都县的干部开始走村串寨,说服各乡镇的葡萄种植大户,成立山野葡萄协会,全县416户1936人加入协会,统一种植、加工和销售,并由协会与广州的果商对接。

    “现在已有十多家广州的果商来考察过了,他们都说我们的葡萄品质好,愿意长期订购。高铁开通后,我们还想在广州设立直营店呢。”潘吉荣说。 本报记者 谢江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