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政府"推手"越给力 工业"微笑曲线"越往上扬

11.04.2016  10:43

装上新引擎变“”为“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落地贵州系列报道之三

为了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各项措施及早落地、及早实施,我省各职能部门正在紧张地制定和出台详细作战方案。

不过最近几天,省经信委有几个处室的负责人有点头疼:他们提交的方案被要求重做。

为什么要重做?省经信委副主任宛会东这样回答:“如果我们的工作思路和手段还是按照老套路走、还是没有触及改革核心,对不起,那不叫改革!

怎样才能过关?“跳出惯性思维,摆脱路径依赖。把握好改革的范围、着力点和力度,提出综合性措施。”宛会东口气坚决:“一定要做到根本性的变革,而不仅仅是变化。

他所说的“变革”二字,实则蕴含深意:要从消费、投资、出口“三驾马车”拉动经济,变为推动马车往前跑;要从给马车打强心针、喂饲料、加润滑剂,变为装上引擎动力。

具体落地到贵州工业领域,“变革”二字,又被我省经信部门扩展为一整套系统工程——实现满足需求、创造需求两大目标;思维上改习惯、改经验;行动上不玩虚的、不玩口号。

满足需求,是改革第一步。为工业装上升级转型的动力,通过拓宽产业幅、延长产业链,来推动产业升级,推动产品走向高端,更好地满足消费升级的需求。

企业作为工业经济最核心的单元,本身有没有足够动力去改造,是关键点。业内人士的观点是,政府这只“推手”越给力,工业“微笑曲线”两端越往上扬。

真实案例佐证了这一观点。

曾经有一家贵州企业,将主业销售利润都投资到房地产上,技术研发部门的投入寥寥无几,结果好几年都不见新产品开发出来。其实相对房地产这一传统产业来说,该公司的业务属于“朝阳产业”,其做法已对企业发展亮起了“红灯”,前路岌岌可危。

贵州黄帝车辆净化器有限公司是一家高新企业,研发项目有市场,却因为资金不足,迟迟未能进行技改扩能。当地政府实施工业“百千万”工程,为该企业先后争取到发展资金3350万元。有“粮草”保证潜心研发后,该企业发展极快,迅速占领了全国同类产品的最大市场份额。

两个故事,两种结局。背后说明一个道理:研发,不是简单地获得科学技术新知识的活动,而是一种提供持续高质量供给的能力;改革,不是简单地拉着企业跑,而是创造出一方广阔天地,提供良好的生长环境,驱动企业自己撒欢跑。

省经信委正在实施的“千企改造”工程中,已能见到流水线上的“动力装置”模样:今年我省将在项目库中挑选200家企业进行改造,计划投资643亿元,同时建立审批绿色通道,优先保障用地指标,用专项资金贴息、债券投资、“贵工贷”等方式解决融资难题。项目投产后,预计年新增产值600亿元,全省工业产品和服务的供给质量显著提高。

创造需求,是改革最难一步。为工业装上创新创造的动力,通过提高技术水平、增加商业模式,来推动产业创新,推动产品走向新领域,创造全新的生产需求。

目前,贵州创造性发展最大的“法宝”,当属大数据产业。

两年来,贵州从全国“先行者”到“领跑者”,发展大数据核心业态、关联业态和衍生业态,产业规模总量达2011.5亿元,还催生了互联网金融、网络新媒体、导航服务、电子商务、呼叫中心等一批新兴业态。全球首个数据交易机构——贵阳大数据交易所,更将数据打造成产品,售给各类用户。

新时代下,大数据产品和服务供给,成为最高端供给。

一个家庭的固定支出账单,不外乎油盐柴米、水电煤气,今天,又增加了信息通讯这一项。这个变化,可能连20年前的经济学家都没有预料到。”省大数据办相关负责人认为,因为革命性技术发生突破,生产出了智能手机,创造了即时语音交流、即时数据传送等消费需求。“如果没有智能终端产品的出现,也许现在企业拼命把手机元器件、外壳等成本利润压到最薄,才能生存下来。创造需求,才是长足发展的最佳方式,而大数据的种种应用,就是在改变人的思维模式,在创造需求。

该负责人透露,我省正依托大数据创新商业模式,研究多品种、大规模的个性化定制需求,力争推进研发、设计、制造、供应链管理等环节的柔性化改造,用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提品质、创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