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文化产业在创意中再现多元性

14.05.2015  19:16

    新华网贵州频道5月14日电 曾经,贵州的文化产业发展基础差、底子薄、市场发育不充分,集中体现在数量少、规模小、集聚弱等方面,文化企业数量不多、规模不大、实力不强。

    2011年,贵州省委、省政府将“十大文化产业园”“十大文化产业基地”列入了《贵州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2012年,国发2号文件更从国家战略高度提出贵州要建设文化旅游发展创新区……乘着政策的东风,2011—2013年,贵州文化产业平均增速达到25%,2013年增加值达到209.72亿元,文化产业不仅为国民经济提供智力支持,还成为直接动力。

    如今,贵州的文化产业已日趋成熟,并尝试在创意中再现文化的多元性,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方兴未艾。

    创意孵化:从一场表演开始

    繁星点点,灯光迷离,苗寨的夜晚静谧而安详。

    一轮弯月似的银项圈缓缓升起,云烟漫漫,翠华摇摇,时间与记忆在这里定格。淳朴的侗家儿女,在皎洁的月光下轻吟浅酌,歌声在门前清澈的溪流上空荡漾开来……

    在侗寨的廊桥下,在醉人的歌声中,悠远绵长的民族特色故事大幕缓缓拉开……

    这是贵州省黔东南大型民族歌舞剧《银秀》中的情景。在黔东南州民间民俗文化中,银文化有着极其特殊的意义和地位——沉淀了太多历史和当地特色文化信息的“”,已经成为当地民族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物质和精神要素。

    《银秀》是一部以“”文化为主线,将贵州黔东南的山水文化、民族文化、建筑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等原生态多元性文化内容贯穿起来的大型综合舞台秀,总时长约为70分钟。全剧由开篇《银魂》、自然篇《银树》、情爱篇《银桥》、历史篇《银甲》、生命篇《银冠》五个篇章组成。

    《银秀》的整体呈现,凸显出独特的创意——综合了各种演出样式和手段,将音乐、舞蹈、杂技、民间绝技、演唱、手影表演等诸多演出形式有机结合,运用世界一流“SHOW”(秀)的演艺方式和手段,利用3D巨幕投影设备,引入纱幕与LED相结合的数字图像显示技术,通过实景拍摄、三维动画、水下拍摄等多元化摄制措施,全方位、多角度展示黔东南独特的民族文化气象及多元博大的民族精神内涵。

    “《银秀》是逐渐发展成熟的。”贵州银秀传奇旅游文化投资发展有限公司执行总经理程弘说,“自首场演出以来,在原来的基础上,《银秀》更加注重从灯光、舞美等细节上精雕细琢。导演团队还分别把节目中每一个舞蹈动作精心编排,整台节目的视觉效果更加震撼和完美。

    自2012年11月19日首演以来,《银秀》已驻场演出超过300余场,累计30余万观众观看过表演,除国内游客外,还吸引了来自美国、新加波、马来西亚、香港、澳门及台湾的游客。2014年7月,《银秀》开始筹备全国乃至世界范围内的巡演计划。

    以旅游市场为导向,传播本土文化,增加旅游者娱乐体验,这是《银秀》的项目定位。“这台歌舞剧采用全国乃至全球最先进的演艺手段,旨在向全国、全世界展示出黔东南多元原生态民族文化的精华。”黔东南州文改文产办主任廖永伦说。

    《银秀》,以独具创意的呈现形式,将传统与现代元素有机结合,文化与旅游“嫁接”得恰到好处。孕育它的逐步成熟的“母体”,是贵州省十大文化产业园区(基地)之一的贵州(凯里)民族民间工艺品交易基地。除了《银秀》,特色旅游商品、苗侗医药养生、民族手工艺品加工销售等文化旅游服务项目,都在贵州(凯里)民族民间工艺品交易基地的发展规划之列。

    贵州(凯里)民族民间工艺品交易基地,总投资12亿元,占地面积578亩。基地建设规划定位清晰明确:通过以苗侗建筑为平台、苗侗民族文化为“灵魂”的成功创意嫁接,把基地打造成为集商业、居住和文化旅游为一体的文化旅游综合体、苗侗风情体验基地、贵州民族民间工艺品加工展示基地、贵州省微型企业孵化基地……

    目前基地共入驻文化旅游商品、特色餐饮等企业260家,2014年实现收入5120万元。根据有关权威机构评估,贵州(凯里)民族民间工艺品交易基地评估价值达87.55亿元,6年后市场价值将增长3倍以上。

    贵州(凯里)民族民间工艺品交易基地发展蓝图的背后,描绘出的是整个贵州十大文化产业园区(基地)的喜人未来。贵州多元的民族文化,通过与现代创意和技术相嫁接,必将为贵州省文化产业发展带来的巨大社会、经济、文化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