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日报》整版刊登《建设山水城市 添色多彩贵州》

06.06.2016  20:10

贵州日报》整版刊登

《建设山水城市 添色多彩贵州》

 

“十二五”以来,我省坚持“加速发展、加快转型、推动跨越”主基调,大力实施“工业强省”和“城镇化带动”主战略,着力推进山地特色新型城镇化,经历了历史上规模最大、速度最快的城镇化进程,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走出了一条有别于东部、不同于西部其他省份的新型城镇化道路。

2015年10月,国家发改委批复同意设立贵州山地特色新型城镇化示范区。我省新型城镇化发展迎来重大历史机遇。

按下“快进键” 跑出“加速度”

在修文县的扎佐镇上,付修祥沐浴着明媚的阳光,悠闲地散步。幽静的道路两旁,高楼林立,老人们三五成群地散步健身,小孩嬉戏打闹的声音传得老远。

“住着漂亮房子,出门是干净的马路;生病了,不远处就是医院,设备还很齐全;孙子上学很近,环境很好;办事也很方便。”58岁的付修祥对于这样的日子很享受:“一点儿也不比大城市差!”

在扎佐人眼里,近几年扎佐变大了不少。

2005年,扎佐还是一个面积不足两平方公里的小镇,人口1.1万。如今,扎佐镇面积已经突破6平方公里,人口达到5万左右。2014年,扎佐镇城镇居民人均收入26393元,农村居民人均收入12567元。

是什么样的原因,让扎佐镇在短短几年里聚起如此高的人气、财气?

“宜业则业,产城融合的小城镇建设之路是扎佐实现跨越发展的‘引擎’。”扎佐镇相关负责人回答说。

素有“黔中药谷”之称的扎佐镇,丰富的药材资源吸引了24家药企落户。

工业化是城镇化最重要的动力和支撑,坚持工业化与城镇化互动发展,既能做大做强产业,又能做美做靓城镇——这是扎佐小城镇建设经验。

  “在贵州,像这样小而精、小而美、小而富、小而特的城镇日渐增多,犹如珍珠般点缀在青山绿水之间。这些小城镇既让当地居民安居乐业,也让外来的游客流连忘返。”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近年来,我省遵循“以人为本、道法自然”的原则,积极推进山地特色新型城镇化,基本形成了组团式、点状式、串珠式的城镇布局,城乡发展一体化程度不断提高,城镇、山水、田园、村庄的融合程度不断提升。

  “自2012年8月首届全省小城镇建设发展大会召开以来,贵州山地特色新型城镇化发展按下了‘快进键’,跑出了‘加速度’。”作为我国唯一一个没有平原支撑的省份,贵州山地丘陵地形在国土面积中的比重达到92.5%。境内山河纵横,地表破碎,有“九山半水半分田”之说,承载产业和人口的平地很少。城镇化道路该如何走?省委、省政府审时度势,明确提出贵州的城镇化道路只能“蒸小笼”,不可“摊大饼”,切忌贪大求洋,要在“特”字上下功夫。

  久久为功,善做善成。“十二五”以来,在我省城镇化带动战略的持续发力下,贵州的山地特色新型城镇化发展步入提质提速轨道。

  ——城镇化水平大幅提升。全省城镇人口由2010年的1176万人增加到2015年的1483万人,年均新增61万人。常住人口城镇化率由33.8%提高到42%,与全国的差距由16.1个百分点缩小到14.1个百分点,进入了城镇化加速发展的“快车道”。

  ——城市公共服务能力大幅提升。城市建成区面积由973平方公里扩大到1453平方公里,城市道路由4081公里增加到7006公里,城市燃气普及率、污水处理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分别由54.5%、74.8%、45.4%提高到70.65%、89.3%和82.7%,城市人均公园绿地面积由5.3平方米提高到8.95平方米。

  ——四是城市规划建设水平大幅提升。近年来,我省立足山地特色,以人的城镇化为核心,大力优化城镇空间布局,推进产城景互动,突出生态细胞和民族文化特色,着力提高省会城市首位度,全力打造贵安新区,做优黔中城市群、做大区域中心城市,初步形成了山水城市、特色小镇、美丽乡村、和谐社区的多彩贵州城镇化格局,被国家列为山地特色新型城镇化示范区。

打造发展新引擎 释放经济新动能

  作为贵州旅游桥头堡的黔东南,又有了新的“揽客”“撒手锏”——苗山侗水城市综合体。

  飞檐、翘角、美人靠、鼓楼、风雨桥,依山而建,沿山起伏,苗侗风情与现代建筑“联姻”,城市建筑与自然山水合二为一,别是一番滋味。

  游西江,品酸汤鱼,醉在千户苗寨的宁静中;赏云台山,听喀斯特地貌讲述两亿年前的故事;再去镇远,领略江南水乡如诗如画的韵味;最后回到凯里苗山侗水城市综合体,尽情体验吃、住、行、游、购、乐“一条龙”的完整旅游业态。苗山侗水,这一综合体已经是黔东南旅游攻略上必去之处。

  商业在这里繁荣,旅游在这儿红火,文化在这里得到传播。黔东南独特的旅游景观给旅游综合体以巨大的发展前景,旅游综合体的发展让黔东南旅游业态得到进一步完善。

 “十三五”末,苗山侗水将成为一座能吸引20万人口左右的旅游新城。

  苗山侗水城市综合体宛如黔东南大地上的一颗珍珠,散发出迷人的光芒,引人驻足。

  这是城市综合体建设促进贵州山地特色新型城镇化发展的一个缩影。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经过2013“启动”年、2014“攻坚”年和2015“提升”年发展,全省100个城市综合体建设逐步实现了加快要素聚集、集约建设用地、促进综合配套的聚集发展;达到了完善城市功能、提升城市品质、改善人居环境的品质发展,逐步体现了拓展城市规模、引领城市发展、繁荣城市经济的“火车头”作用。

  如今,在多彩贵州的锦绣大地上,一座座城市综合体就像一张张新的城市名片,将山地特色新型城镇化带给城市的新生活、新文化、新精神、新动力演绎得淋漓尽致。

  “‘十二五’期间,我省城镇化呈现出速度较快增长、质量稳步提升的良好态势,为‘十二五’发展目标的全面完成、‘十三五’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十二五”期间,全省城镇化率年均增长1.64个百分点,2015年全省固定资产投资突破万亿元大关,交通条件极大改善,水利瓶颈有效缓解。也是在2015年,我省城镇和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均有大幅提高,收入差距从2010年的4.07:1缩小到3.32:1,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3283.02亿元,为城镇化加速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

  与此同时,全省城市规模不断扩大,城市集聚资源要素能力不断增强,城镇建设与经济发展相辅相成、相互促进。城镇布局不断优化。经国务院同意批准实施的贵州省城镇体系规划,明晰了发展格局、定位、层级,“一核、一群、两圈、六组、多点”的省域城镇空间格局正在形成,黔中城市群培育初见成效,贵阳—贵安新区—安顺一体化发展趋势日益明显,城市层级进一步明晰,为城镇化发展提供了强力支撑。

  在助推山地特色新型城镇化发展的过程中,我省通过实施“四在农家•美丽乡村”小康六项行动计划,不断推动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向乡村延伸,农村发展条件较大改善,为城镇化加快发展提供了强劲推力。

  眼下,各地统筹推进市政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城市内部及连接城市的快速通道网络正加快形成,城市综合管廊、海绵城市建设等市政基础设施建设和保障性住房建设、棚户区改造取得较大突破,促进了城镇化提速增效。  

建好山水城 开创新生活

  贵安新区是全国唯一以生态文明建设为定位的国家级新区,在城市建设中却面临着水环境高度敏感、资源性和工程性双重缺水、防洪排涝压力较大等3大问题。

  建设海绵城市成为贵安新区破解3大问题的关键一招。 

  定位“山水之都,田园之城”的贵安新区,山水林田湖成为天然的海绵体。贵安新区总规及各专项规划编制过程中,率先提出全面推进低影响开发建设模式,自然贯彻了海绵城市整体建设理念。

 月亮湖、车田河公园雨水收集利用、道路慢行系统透水砖铺装、中国贵安?生态文明创新园、富士康绿色产业园区等一系列已建项目都将海绵城市理念融入建设当中。

  走进六盘水市凤凰东路地下综合管廊建设一项目施工现场,在一段竖直排列的管道面前,只见从上至下依次排列着10KV电缆、电力光纤、光电、联通、移动、电信等标识。

  “该项目建成后,所有的市政管线都会按照这样的顺序集中安放在这里。”现场施工员告诉记者,“这儿以后就是我们城市各类管线的‘家’了。”

  “与传统的直埋管道相比,城市地下综合管廊充分利用了地下空间,多种管线统一管理,提高了管理效率,除了不用开挖路面外,综合管廊还能治自来水管道暗漏的老病根,所有管线问题在综合管廊里能一目了然,漏点能及时发现。” 六盘水市住建局总工程师阳东升说,一段时期以来,由于缺乏统一的规划管理和运作机制,城市管线的建设存在“建完刨,刨了建”的“马路拉链”现象,修建地下综合管廊能够有效杜绝“马路拉链”现象。

  “2015年,六盘水市入选全国地下综合管廊试点城市,贵安新区入选全国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城市,开启了我省探索未来城市建设新方向的序幕。”从海绵城市到地下综合管廊城市,从产、城、景一体化到推进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再到注重县域经济发展,推进区域经济优势互补和民族地区协调发展,贵州在创建山地特色新型城镇化示范区的道路上阔步前行。

  时间回到2015年10月,国家发改委批复同意设立贵州山地特色新型城镇化示范区。

  由此,山地和丘陵占国土面积92.5%的贵州,城镇日新月异,城市管理和服务朝着让人民群众更方便、更舒心、更美好的方向强劲发力。

  “未来五年将是我省新型城镇化可以大有作为、必须奋发有为的关键时期,也是提早干预‘城市病’发生、推进城市治理有利有效的重要阶段。深入推进山地特色新型城镇化,全面做好城市工作,对实现弯道取直、后发赶超,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省住房城乡建设厅厅长张鹏表示,做好城市工作是决战脱贫攻坚、决胜同步小康的必然要求,是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增强公共服务水平的迫切需要,是优化生产力空间布局、促进区域协调协同发展的主要抓手,是传承历史文脉、提升竞争软实力的重要途径。

  前不久,省政府出台我省关于深入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实施意见。这是我省贯彻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中央城市工作会议、国务院深入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电视电话会议精神,深入落实《国务院关于深入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的若干意见》,加快推进贵州山地特色新型城镇化示范区建设,促进我省城镇化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进一步探索。

  大业可期,大有作为。“十三五”时期,我省山地特色新型城镇化将按照统筹空间、规模、产业三大结构,提高城市工作全局性;统筹规划、建设、管理三大环节,提高城市工作的系统性;统筹改革、科技、文化三大动力,提高城市发展持续性;统筹生产、生活、生态三大布局,提高城市发展的宜居性;统筹政府、社会、市民三大主体,提高各方推动城市发展的积极性的要求,着力开展以下工作。 

——积极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健全农业转移人口和其他常住人口落户城镇制度。到2020年,努力促进300万农业转移人口和其他常住人口落户城镇。推进城镇基本公共服务常住人口全覆盖,加快建立吸引农业转移人口落户城镇激励机制。

——全面提升城市功能。加快城镇棚户区、城中村和危旧房改造。“十三五”期间完成130万户约400万人改造任务。加快城市综合交通网络建设,实施城市地下管网改造工程,推进海绵城市建设,推动新型城市建设,提升城市公共服务水平。

  ——加快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着力构建新型城镇化空间骨架。到2020年,基本形成个(黔中城市群)、十(9个市〔州〕所在地城市和贵安新区)、百(100个县城及重点景区)、千(1000个小城镇)、万(10000个风貌村庄)的城镇化空间格局,黔中城市群城镇人口发展到1100万左右,对全省新型城镇化发展的龙头带动作用进一步凸显。

  ——辐射带动新农村建设。以镇村联动模式推动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向农村延伸,带动农村产业融合发展和农村信息化建设。2016年实现村村通广电,2017年基本建成全光网省,2020年实现行政村村村通光纤、户户能上网、基本建成现代邮政。推进易地扶贫搬迁与新型城镇化结合。

  ——完善土地利用机制。规范推进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建立城镇低效用地再开发激励机制,因地制宜推进低丘缓坡地开发,完善土地经营权和宅基地使用权流转机制。

  ——创新投融资机制。深化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加大政府投入力度,强化金融支持。

  ——完善城镇住房制度。完善购租并举的城镇住房制度和城镇住房保障体系,加快发展专业化住房租赁市场,健全房地产市场调控机制。

  ——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综合示范试点。加快贵州山地特色新型城镇化示范区建设,深入开展国家级试点,积极开展省级试点。

         

  文章来源:6月3日《贵州日报》3版  编发 王卫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