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日报》整版刊登《让古镇留住乡愁》

09.12.2016  00:36

贵州日报》整版刊登《让古镇留住乡愁

 

由中国城市规划学会、贵州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贵阳市人民政府联合主办的“2016中国青岩·古镇峰会”将于12月12日至14日在贵阳市花溪区青岩古镇、孔学堂举行。

此次峰会,旨在深入贯彻落实中央城市工作会议提出的“保护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延续城市历史文脉,保护好前人留下的文化遗产”的精神,更好地寻求古镇在规划保护、文化传承、创新发展方面的新路子,为行业主管领导、相关学科专家学者、古镇管理人员、古镇开发经营者及媒体人员提供一个交流互动平台。峰会以“特色古镇 创新发展”为主题,旨在通过举办峰会,邀请全国知名专家、古镇代表共同解读古镇文化特色与发展规律,分享文化传承经验,探索以青岩镇发起建立古镇峰会长效机制,共谋发展,为全国古镇保护建设打造平台,共同探索古镇良性发展之道。峰会期间将签署发布《青岩共识》。

青岩古镇是一座有着600多年历史的军事古镇,长期的历史沉淀形成了青岩极具地方特色的历史文化、民俗文化、宗教文化、饮食文化,有着浓厚的人文及生活气息。多年来,青岩古镇在规划保护、文化传承、创新发展方面走出了一条自身可持续发展的新路子,引起了广泛关注。这里,特撷取几位专家的观点,与大家分享。

青岩是祖先留给我们的珍贵文化遗产

——上海同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历史文化名城研究中心主任规划师 丁枫

青岩,为军事所需,自明代筑城以来,一直是贵阳地区的主要市镇之一。至清中叶以来,商贸渐盛,成为驿道上重要的商品集散地,驿道贯穿古城,就是今天的南北街。周长2.5公里的城墙不但包裹住古镇近2千户居民,还有起伏的地形和小山岗,随地形起伏的街巷和民居构成了青岩丰富的建筑空间和景观,传统民居多为1到2层的木石建筑,立城墙上远眺,一片灰瓦顶的古城趴俯在青山绿水之间,宁静安详。

青岩是第二批国家历史文化名镇,贵州四大古镇之一,在这个地少城稀的高原,尤为珍贵。对青岩的保护从上世纪末以来就受到了政府的高度重视,编制了《青岩镇总体规划》《青岩古镇保护规划》《青岩古镇保护与发展城市设计》《青岩镇旅游发展规划》《青岩历史文化名镇保护规划》等各项规划。古镇的保护遵循整体保护的理念,建设中采用“点”“线”“面”相结合的方法,重点保护和恢复古镇原有的建筑群体空间环境气氛。经过十年的保护与发展,古城整体风貌基本得到控制、文保单位得到修缮,城墙的修复更是把古城内外传统与现代的空间清晰界定了出来。

但是,走在青岩十字街头,因旅游而生的店铺正在改变古镇的传统生活,一些风貌不和谐的现代建筑也在悄悄出现。假如再往小巷深处走走,可以看到一个个破败的传统院落正在被简陋的混凝土民居所替代,慢慢改变着古城的建筑肌理。如何发展旅游并使其真正融入青岩的文化,如何在改善居住条件的同时保持住古镇传统风貌,成为管理者面临的最大问题和挑战。但回过头来,管理者也必须回答,为什么我们不能容忍太多改变而要坚持保护传统。

因为,青岩是祖先留给我们的珍贵文化遗产。

青岩的选址和筑城是先人们顺应自然的结果。青岩的原住民是当地少数民族和各地汉族移民组成的共同体,有军人的后裔,也有商贾世家,还出了贵州第一个状元。多元的文化在古镇历史景观上表现出经过时间融合的高度和谐与丰富,是贵阳地区乃至贵州省重要的人居聚落文化遗产。漫步其中,从建筑的样式和细部,从人们的衣食住行,可以读到贵州明代以来的文化发展和现代化进程,可以读到不同民族的差异和共存。青岩是多民族跨越500年共同生活的空间载体,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又一实例,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天人合一,多元包容的品格与气质。

所以,我们这代人有责任将这种美好传递给下一代,将祖先的智慧传递下去。

这种美好和智慧,既包括当地特有的木构建筑营造技艺和传统手工艺,也包括以院落为单元的建筑肌理、街巷和公共空间,还有从容的传统生活节奏,对自然取用有度的节制和对精神生活的追求。而这种传递,不但需要政府的主动管理,不但需要学者和技术人员的深思熟虑,不但需要私人资本的投入,更需要公众的参与,需要青岩人主动保护、传承自己的青岩文化的热忱。

而这种美好和智慧才是旅游的基础,是游客奔赴青岩的理由。因为在这里,通过一个个传统院落、一条条弯曲高低的街巷,一阵阵飘来的香味,一声声铿锵的军傩,我们感受到了祖先智慧庇护下心灵的宁静。

青岩走出一条自身可持续发展的新路子

——成都武侯祠博物馆原馆长 张丽君

青岩古镇是全国著名的历史文化景区,青岩古城也是全国街道格局、历史建筑、文化符号原状保存最为完好的古城之一。随着旅游的发展,前往参观体验的游客越来越多,古镇接待的压力也越来越大。如何处理好保护与发展的关系,去适应现代旅游消费的需求,同样摆在了青岩古镇的面前。青岩古镇始终坚持了“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文物工作方针,认真处理好了传承与发展的关系,通过有效的保护,合理的利用,创新的发展,走出了一条自身可持续发展的新路子,并取得了很好的社会和经济效益。我作为从事文物保护、景区建设和经营管理40多年的老兵,我为他们这种敬业的精神和务实的工作态度深感钦佩。

对历史文化景区而言,文化的保护传承应是其根本所在,皮之不存毛将焉附?但是,我们有些古镇和历史文化景区,在发展旅游中,却忽视了这一根本。一些地方大拆大建,打造新古镇;一些地方为了旅游接待方便,拆除历史建筑,新修现代设施,为了眼前的利益,破坏了古镇的历史风貌,伤了古镇的元气,断了古镇赖以发展的前景,这实在不可取。而青岩古镇一直将文化的保护传承放在了首位,对古镇的历史建筑、文化符号始终坚持“修旧如旧,恢复原貌”的原则,精心保护维修,维护历史古韵,让人们在追忆历史中,感受不一样的生活乐趣,这也正是青岩古镇越来越受到人们青睐的魅力所在。同时,在发展旅游中,青岩古镇充分挖掘自身文化资源,在古城北门外,修建了文化旅游延伸区——青岩寻访,丰富了文化展示体验内容,补充了自然景观,完善了旅游配套服务设施,扩大了景区接待规模,使古城内的文物区与城外的旅游延伸区,文化相连,业态互补,很好地处理了传承与发展的关系。

青岩古镇不但在保护中求发展,同时,还在创新中加强了文化资源的保护。如在新修建的文化旅游延伸区——青岩寻访中,将青岩一些有价值的历史文化,传奇故事化为旅游资源,通过景观节点的形式,有效地保存了下来。如在原古遗址上,恢复重建了青岩古驿道、古牌坊、青岩哨;根据《徐霞客游记》中,徐霞客描写的到青岩情景:“度桥而南,半里,入青崖城之北门。其城新建,旧纡而东,今折其东隅而西就尖峰之上,城中颇有瓦楼阛阓街市焉。是日晴霁竟日,夜月复皎。”修建了“望城桥”“徐公亭”和“望月楼”;在景观节点的打造中,将赵以炯在保和殿参加殿试时,光绪帝出上联“东津明,西长庚、南箕北斗,谁能为摘星汉?”赵以炯巧对下联“春牡丹、夏芍药、秋菊冬梅,臣愿作探花郎”的千古佳话,以景观回廊——“花语廊”的形式展示宣传;为纪念青岩历史上著名人物周渔璜,坐南朝北,面向狮子山修建了文化院落,以周渔璜最初诗集《回青山房》命称,取名《青山房》等,无不创意性地保护传承了青岩古镇的历史文化,并为景区增添了文化亮点和旅游情趣。青岩古镇创意保护发展的这一经验很值得我们古镇建设和管理者们学习借鉴。

青岩,保持一种对乡愁的热爱

——苏州规划设计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设计总监

   章纯源

明洪武年间,朝廷数十万大军假道贵州平定云南,这就是明代历史上著名的“调北征南”。战事结束后大军安置在沿途各地,实行屯田制,“三分守城、七分屯种”,“平时为民、战时为军”。青岩,是云贵高原上的丘陵坝子,坝子可供农垦,关隘适宜驻军,明洪武十三年,建立青岩堡,13年过后,建立青岩百户所。至今已逾600年。

“乡愁”一词,在中国文字中是一种对故乡唯美的、带有淡淡忧伤的怀念之情,最有名的“乡愁”是“莼鲈之思”,据《晋书·张翰传》记载:“张翰在洛,因见秋风起,乃思吴中苑菜莼羹、鲈鱼脍,曰:‘人生贵适忘,何能羁宦数千里以要名爵乎?’遂命驾而归。”

2013年,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在北京举行,会议公报说道:“要依托现有山水脉络等独特风光,让城市融入大自然,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

此次即将在贵州青岩古镇举办“2016中国青岩·古镇峰会”,就是以“特色古镇 创新发展”为主题,提供全方位的高层次交流互动平台,解读古镇文化特色与发展规律,分享古镇建设经验,探讨不同类型古镇创新发展思路,更好地保护、传承、创新古镇文化。

青岩做得非常好的地方就是保持了一种对“乡愁”的热爱。

所谓乡愁就是只有在故乡才能感受到的味道,在故乡才能体会到的幸福感,是故乡独有的特色。乡愁,是一种情怀,是对故乡最深的眷恋和牵挂,无可替代。

青岩古镇在某种程度最多地保留了过去的记忆:古镇基本没有动,房子都还留着,居民都还居住着。在保护和发展的过程中堪称是谨小慎微。

在古镇的保护和发展中,最重要最需要的也就是这种实事求是的谨小慎微,不去大拆大建,对于古旧的遗存而言,最反对就是保护和发展过程中用力过猛,既要对得起祖宗又要对得起子孙。

因此,青岩的谨小慎微也让它相对得以保护了古镇的完整性。没有了生于斯长于斯的人,没有了他们日日生活行走的熟悉房屋和街道,也就没有了传统建筑和生活方式的情景再现,也就失去了“乡愁”的理由。没有了“乡愁”情感的古镇,那和布景道具又有何异?青岩的做法因此而显得尤为难能可贵,留下了人也留下了生活,留下了房屋建筑也留下了街道面貌,留下了民风也留下了民俗,也就留住了古镇的肌理。

谨小慎微难能可贵,需要构建一定的法律法规、监察制度等保障体系方面对古镇进行保护和开发。因此,要更好的延续“乡愁”记忆,就要从集合社会多方力量、立足传统与创新建设模式、重拾传统文化自信、形成乡愁美学共识等多方面着手,最终让“乡愁”有所依托、得以延续。

古镇保护不是静态的、单一的,所以对其进行保护就需要用动态的、多元化的视角进行有序的保护。各方要形成利益共同体,实现经济共赢,在保护古镇上承担相应的义务、职责;对古镇功能结构要以保护历史风貌为重点,对老街部分功能进行转换,恢复传统生活方式;重视保留古镇的完整性和整体性,不仅保护建筑,还要保护地理人文环境,要避免对乡村文化底蕴的破坏。

什么才叫活着的古镇呢?要有古建筑群,有生活着的原住民,有各种民俗文化,保持着旺盛生命力,这就是一个古镇仍然活着的肌理。凭借着故乡古老建筑及建筑所形成的场景、风光特色而得以存在。 

我们希望青岩永远活着,能承载我们的“乡愁”。

 

新闻链接:专家简介——

 

丁枫,毕业于同济大学城市规划系,博士,注册规划师。专业领域涉及城市规划和景观规划设计。现为上海同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历史文化名城研究中心主任规划师,同时兼任阮仪三城市遗产保护基金会副秘书长。从事城市遗产保护近15年,独立完成多项国内传统城镇的保护规划设计项目。并策划组织了多项遗产保护的国际合作,如中国遗产保护欧洲巡展(2009-2011)、中法合作遗产保护志愿者工作营(2010-2016)、中英遗产论坛(2012)和中英遗产网络等。

张丽君,成都武侯祠博物馆原馆长,现顾问,古建园林高级工程师,享受政府经贴专家。长期从事文物古建园林保护、维修、经营管理工作,成功打造了成都著名景区“锦里”,主持完成了成都大邑县安仁镇“安惠里”改造工程、彭州市“白鹿镇新兴镇”灾后重建工程、青岛市金口古镇恢复重建项目策划、规划和部分建筑设计工作;长春“巴蜀映巷”的策划、建筑设计工作;完成了重庆彭水郁山古镇策划、规划和核心旅游景区的详细规划,以及部分建筑设计工作等项目。

章纯源,从事建筑设计、规划设计专业研究20余年,研究方向:历史古镇、老街、传统村落保护发展、传统古建筑设计与技艺传承。研究成果:无锡市荡口古镇修建性详细规划;苏州市平江历史街区整治规划及建筑设计方案;苏州怡园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规划;苏州阊门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规划;南通市伶工学社保护规划及建筑设计方案;苏州太湖西山—恬园规划方案及建筑设计等。

 

文章来源:12月8日贵州日报6版  编发 王卫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