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春色满园关不住 脱贫攻坚步履疾

09.04.2016  11:21

春色满园关不住 脱贫攻坚步履疾

 ——2016年贵州省第一次项目建设现场观摩会首日见闻

  贵阳市 “”与“不变”看观摩

  记者许邵庭

4月7日上午,观摩会代表在贵阳国家农业科技园考察。 本报记者 邓刚 摄

  4月7日,2016年全省第一次项目建设现场观摩会第一组来到贵阳市乌当区、开阳县、息烽县,现场观摩“大扶贫”项目。观摩一开始,领队的省领导就告诉大家,全省项目建设现场观摩会至今已经举行了14次。这个代表们自己都不太有概念的数字,瞬间打开了大家的记忆。

  采访中,一些代表和记者谈起了观摩会的“”与“不变”。他们说,14次项目观摩会,体现了一种“”与“不变”的统一。“不变”是各个项目的规划、建设、发展自始至终贯穿着守住发展与生态两条底线的要求。“对生态保护的决心没有动摇,对安全的保障和重视没有改变,对加快发展、加快转型、推动跨越的信心没有变化。

  “”是无论从观摩形式、观摩项目、参加观摩的代表等各方面都在与时俱进拓展和变化。六盘水市委书记李再勇说,14次项目观摩会最大的变化是让我们看到了贵州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一些工业和产业,从无到有、从低端到高端、从传统到新兴,农民收入也从低逐渐提高,这个变化是最大的变化,而每次观摩会都促进了这个变化的升级提升。

  大家纷纷表示,观摩会是一个推动发展的观摩会,推进改革的观摩会,推动农民从贫困到脱贫到小康的观摩会。

  黔南州 蔬菜专家与“菜篮子”结良缘

  记者马刚陈慧

4月7日,观摩会代表在罗甸县麻山腹地高效蔬菜产业园蔬菜种植基地考察。 本报记者 陈慧 摄

  “今年园区预计产出蔬菜6万吨,产值1.2亿元,周边1361户5049人将如期实现脱贫!”4月7日上午,观摩会第二组代表走进黔南州麻山腹地的罗甸县麻山高效蔬菜产业园,当地干部的介绍让观摩代表们迫不及待地想看一看大山深处的“菜篮子”是怎么建起来的。

  蔬菜专家李桂莲一一解答代表们的垂询,基地内的蔬菜品种她都如数家珍,已经74岁的她仍然神清气爽,思维敏捷,风度不减当年。

  30多年前,李桂莲来到罗甸试种0.2亩早春蔬菜成功,自此与“菜篮子”结缘,开启了罗甸蔬菜产业的先河,早熟蔬菜的种子在这片“天然温室”生根发芽。在她的指导下,园区探索出“菜——稻——菜”一年三熟种植模式,并注册了“黔甸牌”商标,种植规模不断扩大,如今,麻山深处的“菜篮子”早已成为当地群众脱贫致富的主导产业,全县早春蔬菜种植面积已达35万亩,产值达15.17亿元,先后有10余万贫困户通过种菜实现脱贫。

  科技兴农助推农业增效、农民增收让代表们精神振奋,李桂莲几十年如一日在田间地头搞科研、作示范的精神也让代表们深深折服。六盘水市市长周荣感慨道,黔南州科技兴农风生水起,非常值得我们借鉴。特别是李桂莲院长,在深山中37年如一日,将老百姓脱贫致富作为自己为之奋斗的目标。这种精神,让我们看到了希望,看到了未来,非常令人感动。我们要将这种精神、理念、作风带回去,把六盘水市的脱贫攻坚工作抓出成效。

  毕节市 万亩基地果飘香

  记者韩宗玉

4月7日,威宁自治县迤那万亩精品苹果基地,工人正在辛勤劳作。本报记者 芦晓娟 摄

  “咬一口脆生生的,可甜了,高原上生产的苹果糖分足、口感好。”在迤那万亩精品水果基地,来自海升果业集团灵宝分公司的工作人员给观摩代表介绍基地刚刚种下的精品水果。

  威宁地处云贵高原之上,低纬度、高海拔、强日照,昼夜温差大,尤其适合苹果种植。灵宝分公司总经理助理王伟说,气候优势是公司选址威宁的首选,威宁产的苹果品质在国内处于领先水平,仅次于新疆、甘肃等地,和云南苹果品质不相上下。

  基地采用目前世界最先进的技术,采用水肥一体化、节水灌溉系统、矮化密植自根砧等栽培模式,建设2000亩的矮砧密植集约高效栽培示范基地。听到基地负责人的介绍,看着蓝天白云下长势喜人的苹果树苗,代表们不时拿出手机拍照,表示要“取回真经”好好学习。

  “种植规模大,技术先进,结合当地优势,找到了一条致富的好路子。引进大企业,保证了产品的销路。”令沿河自治县副县长崔永龙最惊喜的是,公司不仅对农户种植的苹果按照高于市场价的保底价收购,而且通过产品深加工,使小小苹果的产品附加值成倍增长。

  王伟给代表们算了一笔账,按照每斤苹果8元的价格,进入丰产期后,每亩的收益就在3万元左右。而苹果经过深加工后,产品附加值更是大为提高,如苹果籽油的市场价每公斤超过5万元,每吨苹果香精的售价也在1400美元左右,收益很是可观。

  “进入丰产期后,基地产出的苹果主要用于出口,销往欧美国家,也用于农产品深加工。”听了基地负责人的介绍,代表们纷纷露出欣慰的笑容,言语中,既有对威宁产业扶贫前景的看好,也有对这方贫瘠的高原净土不久的将来遍地瓜果飘香的振奋。

  遵义市 职教一人 就业一个 脱贫一家

  记者李勋

正安县职业技术学校是我省示范性中等职业学校、全省“9+3”计划职校建设“百校大战”项目之一,学生就业率保持在96%以上。 记者 旷光彪 摄

  在正安县职业技术学校的一间教室内,数十名学生正熟练地操作电脑,键盘敲打声不绝于耳。这里不仅是学校客户信息服务专业的实训室,也是遵义华唐大数据服务外包有限公司的呼叫中心。

  “现在很火的打车软件‘滴滴打车’,司机提交的身份证、驾照等资料,就是在我们这里进行审核,每天能审核5万人次左右。”该公司负责人说,华唐和正安职校合作建设黔北大数据服务外包产业示范基地,通过产学研用一体化教学,可以为正安培养大批专业的外包服务人才,解决群众家门口就业的难题。

  “一根网线、一台电脑就解决了贫困家庭子女就业问题,产生的还是绿色无污染的GDP。”参加全省2016年第一次项目观摩会第四组的代表赞叹不已。

  据介绍,正安县计划到2020年建成大数据服务外包及呼叫中心产业席位3万席,实现产值50亿元以上,直接带动就业6万人以上,创税2.4亿元左右,把其培育成推进扶贫攻坚进程、带动贫困群众就业增收、引领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支柱产业。

  “校企紧密结合在一起,学生的实习、实训、就业都得到解决。”正安县职业技术学校现有全日制在校生3545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学生423人,学生就业率保持在96%以上。“这个学校就是一座看不见的工厂!”黔南州委副书记、都匀经济开发区党工委书记吴胜华在观摩正安职业技术学校后感慨地说,职教一人、就业一个、脱贫一家,正安县深入推进教育扶贫的做法,让他非常震撼、备受启发,回去后将结合黔南州实际,围绕大扶贫、大数据战略行动,查缺补漏。

  铜仁市 “产金互促”走出扶贫新路

  记者成嘉廷

  “1月,5929元;2月,4471元;3月,5200元。”这三组数据是杨先凤今年一季度的工资单。

  杨先凤是铜仁大龙开发区东亿电气打火机产业园的上千名工人中的一员。4月7日,全省项目观摩会第五组走进铜仁,大龙开发区的工业扶贫让代表们眼前一亮,“没想到在本地企业务工也有这么高收入。

  东亿电气是大龙承接东部产业转移引进的一家劳动密集型企业。车间里,工人们正在紧张有序地组装打火机。

  大龙开发区党工委书记、管委会主任吴东来介绍:“东亿电气是全产业链,全出口型,26个打火机生产程序均可自主完成,产品全部出口。解决就业1120人,三分之二是当地的贫困户和失地农民。

  大龙开发区工业扶贫不仅仅是解决就业。在大龙中伟锂电产业园,贫困户当上了股东。原来,大龙开发区创新实施“产金互促541”精准扶贫模式,吸纳194户贫困户970万元“精扶贷”贷款资金入股,企业每年按10%的比例分红给贫困户和所在村集体。前不久,第一次已分红97万元。

  “企业发挥了龙头作用,贫困户入股分利金,务工有薪金。”“产金互促541”模式让都匀市副市长罗来华深受启发。

  铜仁市委常委、石阡县委书记皮贵怀说:“金融扶贫与产业扶贫有机结合的方式很好,企业也选的好。既解决了贫困户的增收问题,也解决了企业融资难问题,还解决了‘空壳村’的问题,一举多得。”他打算在石阡温泉产业发展上借鉴这种模式,带动贫困户脱贫致富。省发改委总规划师张美钧认为,“产金互促541”精准扶贫模式很好,是个改革创新,值得总结推广。

  安顺市 搬迁移民顺心暖心

  记者方春英

  4月7日,记者跟随2016年全省第一次项目建设现场观摩团走进安顺,普定县龙场乡玉兔山异地扶贫搬迁安置点通过高标准配套服务、多方位产业聚集模式,确保贫困群众“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获得了代表们的点赞。

  玉兔山安置点紧邻工业园区、农业园区,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等与县城互通互惠互享。此外,文化活动广场、篮球场、社区服务中心、卫生室一应俱全。便利的交通、便捷的服务,让搬迁移民感到顺心、暖心。

  而最让代表们感到欣喜的则是玉兔山采取“输出去、引进来、就地转”的措施,帮助搬迁移民实现创业就业,让他们安心放心。

  龙场乡党委书记杨斌介绍,普定县通过与企业达成劳务合作协议、提供免两年厂房租金、开展创业就业培训等方法,让搬迁群众家门口就业创业,目前实现了搬迁移民户均1.7人就业。

  记者看到,玉兔山房屋建筑一层都是铺面,有服装厂、涂料厂、酒厂,还有技术培训机构。在惠铭综合农协,30多位农妇正在接受家政培训,“站立的时候双手相叠放在小腹上,为客人引路要手心朝上……”通过培训,从2014年到现在,已输出劳动力1700人,人均月收入在3000元以上。

  走进玉兔玩具厂,50多台缝纫机飞快转动着。工人陈敏正忙着缝小熊的耳朵,“我是新来的,在这里工作有两个月了,每个月能拿到2400元工资。

  “很热闹。”“各项便民服务、惠民措施都是扎扎实实在走心的。”代表们频频点头。“哒哒,哒哒哒……”,当缝纫机在异地扶贫安置点飞快转动的时候,发出的声响不再让人感到嘈杂,通过这种声响和工人脸上的笑容,看到的是搬迁移民的美好生活。

  黔东南州 田园变公园 生活多美丽

  记者熊诚

  “这就像一个公园嘛。”4月7日上午10点,全省2016年第一次项目观摩会第六组走进黔东南州三穗县生态农业旅游扶贫示范园,观摩代表们刚一下车,就发出了这样的惊叹。

  走上融合了苗侗风情的文化长廊,看道路两旁绿意盎然的植物在微风中摇曳,代表们一扫疲惫,兴致一下上来了,拍风景、玩自拍,不亦乐乎。

  在园区新建成的集科学性、艺术性、观赏性设计为一体,建筑面积达4800平方米的热带植物馆里,树影婆娑,郁郁葱葱,奇花异草,交相辉映。代表们在花海中徜徉,感受这里迸发的盎然生机。

  “有多少种产品?”“销售渠道畅通吗?”“交易额能有多少?”从植物馆出来,代表们来到了园区电子商务综合服务示范站,三穗鸭、茶等各种农特产品和斗笠等工艺品琳琅满目,也激发了代表们的兴趣,话题一个个抛了出来。

  面对代表的提问,服务站工作人员吴世海对答如流:“目前我们电商已在邮乐网、淘宝网等多平台上线,今年1至3月实现收入18万元,特色农产品、热带花卉销售持续上升。

  一番了解后,代表们对园区的各方面发展表示赞赏。

  “来到这个园区,我很震撼,花园式的环境让人倍感舒适,这里有很多东西值得借鉴,尤其是电商,通过扫描产品二维码就能实现购买,非常方便。”思南县委常委、副县长安德琼说。据介绍,该园区本着“景区带村”的思路,以党社联建发展模式,重点发展农业观光、农耕体验、休闲度假等业态,把“田园变公园”,创造性地把农业产业、文化产业、旅游产业有机融合,推动农文旅一体化发展。去年,园区累计流转土地1800亩,发展合作社成员4500人,共接待省内外游客7.5万人次,提供就业岗位800余个,全年实现生产总值1.36亿元,辐射带动2800余人脱贫。

  六盘水市 生态与产业花开并蒂

  记者黄瑶

  “之前就听说过六盘水的‘三变’成效显著,这次来观摩,不仅很直观地看到它给百姓带来的好处,看到了六盘水精准扶贫是如何精准的,更是让我这个才接手扶贫工作没多久的人有了一次很好的学习机会。”刚履职几天的福泉市扶贫局副局长孙学艺告诉记者。

  记者留意到,每到一处观摩点,孙学艺都会很认真地拍下照片、视频。“我会将六盘水的好经验、好做法带回去,把他山之石与自身实际相结合,以此探索出一条更适合福泉发展的路子。

  在为期一天的观摩中,代表们先后参观了六枝特区牛角村乡村旅游示范项目、大用现代农业(扶贫)产业园区凉都红樱桃基地、钟山经济开发区中国网络菜市场、钟山区“三变+金融+扶贫”智能停车场等项目。

  在牛角村的农事体验馆里,水碾房、榨油房、生产生活体验馆一应具全。“原来油就是这样榨出来的。”看完工作人员的演示后,不少与会代表都尝试了一把。

  在中国网络菜市场运营总部的大厅里,代表们与网络菜市场位于水城县、盘县等地的蔬菜基地的工作人员们现场连线,详细了解了基地的种植面积、产量、惠及的贫困户数量等。

  在钟山区大河现代都市型农业产业园记者看到,“大河堡·凉都花海”景区的200多亩郁金香已争相开放,吸引了不少游客来此赏花、散步、踏春。不少代表在听说“六盘水的夏天19度”后,都表示“以后会带着家人一起来,感受一下‘中国凉都’的凉爽气候”。

  黔西南州 “五大战区”挂图作战

  记者刘义

  4月7日上午,第八组全省项目观摩会参观的第一个项目黔西南州电子扶贫云展示就激起了代表们的兴奋点。在演示人员的详尽解说下,“五大战区”、“五人小组”、“五共流程工作法”、“四位一体”机制……黔西南州脱贫攻坚的一些思路和做法在与会代表们的心中有了大概的印象。

  为了确保打赢脱贫攻坚战,黔西南州落实任务和责任两个链条,把全州划分为五大战区。第一战区为册亨县、望谟县,由黔西南州委负责;第二战区为贞丰县、安龙县,由黔西南州人大负责;第三战区为晴隆县、普安县,由黔西南州政府负责;第四战区为兴仁县、兴义市,由黔西南州政协负责;第五战区为义龙试验区,由兴义军分区负责。五大战区各级分管单位纷纷立下军令状,并且在自己的辖区规划出扶贫攻坚的时间表,实行挂图作战。

  在下午参观的兴仁县屯脚镇九头村党建和医疗卫生扶贫项目观摩点上,该村关于精准扶贫联合战区的展板吸引了观摩代表的注意。根据图中显示,该村也划分了自己的战区,在共商、共识、共建、共享、共担“五共”流程工作法的基础上,针对每个战区每户贫困户的脱贫措施、产业发展等作了具体的整理和规划。

  “黔西南州关于扶贫脱贫的精准度相当高。”在铜仁市碧江区区长黄万清看来,尤其是“五大战区”的做法让人眼前一亮。“整体了解下来,感觉黔西南州精准脱贫工作做得很有条理,从州级到村级层层下来相当仔细和精准。”遵义市桐梓县副县长罗欣认为,黔西南州“五大战区”挂图作战有力度,值得学习和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