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普定梭筛:“石旮旯”里凿出“桃花源”

10.04.2016  10:08

    新华社贵阳4月9日电(记者罗羽)让“石旮旯”蜕变成“桃花源”,梭筛人花了二十多年的时间。

    从中国西南部贵州省的安顺市普定县乘车出发,沿着盘山公路,向着该县城关镇陈家寨村行驶约二三十分钟,就来到了一处峡谷中。峡谷一侧的山腰上,是一条高悬的山路,另一侧,谷底深不可见。

    车在窄窄的峡谷山路上前行四五分钟,眼前就变得开阔起来。向右远眺,夜郎湖的一泓清水静卧山间。往左一拐,两旁闪现出一株株桃树。再前行,便能看到一座座挺立的石头房。

    房前屋后,全是桃树,一些农民正在翻土除草。有山,有水,有桃树,有农夫,俨然一副“桃花源”风情。这里便是陈家寨村的梭筛组。

    “前段时间,桃花从山脚开到山腰村民的院坝,再开到山顶,来村里赏花的人一天就有几千人,光车就有几百台。”村民刘兴凯表示,游客最多的一天,他从一公里外的桃山上开车回村,折腾了2个多小时。

    靠着这些桃树,现在梭筛人平均每户收入7-8万元,多的有20余万元。在过去,这是完全不可能的事。

    20多年前,梭筛坐落在现今“桃山”脚下的三岔河边,组上有农户84户、366人,耕地面积836亩。凭着沿河的肥沃土壤和优越的小气候,梭筛人过着还算不错的生活。

    1988年,这里动工修建水电站,梭筛人被迫退上山腰,良田好地被淹,仅余86亩陡、瘦、散、远的石旮旯地。多数农户全年产粮不够半年吃,生活陷入困境。

    “那时候,家家户户吃的是包谷饭,下饭的是山野菜,夹在碗里,裹着包谷面,像毛毛虫一样难以吞咽。”刘兴凯说,每年只有逢年过节才能在包谷面里掺点白米。

    面对石漠化率高达95%的生存环境带来的苦日子,梭筛人没有一丝畏惧。大部分村民选择绝地求生,用钢钎、大锤等工具凿石造地:把岩石窝凿深垒大、把岩石缝凿宽刨深,在每年的枯水季,从被淹没的田里一箩一箩地背泥土,把岩石窝和岩石缝填满,用来种桃树。

    搬上山腰后,村民陈登峰在自家地里种了几棵桃树。1993年,他发现桃树上挂满了红桃子,就摘了背到县城卖,竟然卖了300多元,相当于种一季包谷的收入。

    第二年,他叫上部分村民买来桃苗,决定专种桃树。他边种边自学种植技术、积极参加县里的培训班,经过几年钻研成了种桃“土专家”。

    1997年,他们精心栽培的第一批桃子上市,卖到了3元一斤,亩产达4000元,是种包谷的10倍。

    种桃能挣钱的消息像桃香一样飘进各家各户,于是大家跟着种。没有土,就凿石造地,村民们一捶捶地凿石,一箩一箩地背土,持续了几年时间,共撬石凿岩20余万吨,背土填石40万方。

    即使在2003年后,县政府投入上千万元资金为梭筛硬化入村公路、修建农田水利等,梭筛人依然与石作着斗争,用车从外面拉来泥土、填石造地。现在,梭筛桃种植面积三千多亩,辐射周边村寨上万亩,人均年收入达1.5万元。

    “前几年,县、镇两级政府帮助梭筛成立了桃种植专业合作社,实行了严格的质量管理后,梭筛桃的品质更好了。”村支书陈发恒表示,桃子不出村,就有贵阳、遵义、昆明等省内外的批发商上门订货。2015年,“梭筛桃”荣获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销路更俏。

    如今的梭筛,石头砌的地,石头建的房,房前屋后盘根的老桃树,桃树林里村民们的笑脸,美得让人有恍如隔世之感。而这美景,则来源于梭筛人战胜石漠化和贫困的力量。

[责任编辑: 谢素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