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汇川区“一条龙”服务群众

11.06.2014  20:03

    贵州省汇川区在教育实践活动中,拓宽服务渠道、注重服务方式、展现服务效果,积极构建“一条龙”服务方式,帮助群众实现“中国梦”。

    拓宽服务渠道,打通群众“绿通道”。 通过多种服务渠道,打通服务群众“绿色”通道。一是成立了以区委副书记任书记,4位副县级领导任副书记,42家单位主要负责人为委员的区委群众工作委员会,投入100多万元建立1个群众工作中心,9个群众工作站,95个群众工作室,把服务工作直接延伸到群众家门口,方便群众直接向单位和主要领导反映问题;二是1000多名机关党员干部在开展“四进网格”活动中,深入基层,直接走到群众家中,发放“干群联系服务卡”,方便群众面对面向干部反映情况;三是全区50多个区直部门结成对子2156户积极开展“321”干群结亲活动,送上印有联系电话的“民情联系卡”,“结亲”群众可以经常直接与“亲人”联系,方便随时反映需要解决的问题。

    注重服务方式,点燃群众“新希望”。 采取多种服务方式,为解决群众实际问题带来新希望。一是充分利用区镇村105个群众工作服务机构,采取直接答复、现场调处、约时调处、转送交办、下访调处及调查研究等方式,积极开展接待接访“一站式”的高效服务。接访中,各级建立详细的民情台账及时梳理,定期回访办理情况,跟踪处理结果,确保责任落到实处,群众话有地方说、事有地方办、困难有人帮、问题有人管,切实做到“事事有着落,件件有回音”;二是深入开展“四进网格”活动,结合“八大工程”、2014年九件民生实事和“三点三线”工作,深入到网格积极参与重点项目、文明城市创建、“四民社区·美丽城市”、“四在农家·美丽乡村”、园区建设等重点工作,大力实施“六大行动计划”,协助解决小康创建推进中的困难和问题。在工作中,党员干部每月深入网格开展联系服务不少于2次,整个活动服务时间总量不少于2周,使60%以上的群众得到服务。重点开展“八个一”服务活动,做到问题落实一件销号一件,解决一件销号一件,确保有求必应,有问必答;三是积极开展“干群结亲”活动,采取电话联系、上门走访、蹲点调研、记“民情日记”、制作发放“干群连心卡”等多种方式,采取一对一、一对多、多对一等形式,开展县级及以上领导干部至少帮扶3户、科级领导干部至少帮扶2户、一般干部至少帮扶1户对口“结亲”工作,有针对性地制定帮扶计划,切实帮助结亲对象解决致富无路、生活无着、无人关切、亲情缺失、求助无门等现实问题。

    展现服务效果,实现群众“中国梦”。 积极深入基层,深入群众,实打实的主动为群众办好事实事。上海路街道办事处网格责任人在深入走访中了解到松庄小区由于历史遗留问题,多户居民没有房产证只有宅基证,不能办理户口,出现了一个大家庭分家后仍然共用一个户口簿,遇到办事、孩子上学要用时拿来拿去十分不便的情况后,积极与上海路派出所沟通协调,于4月中旬起为该小区150户居民办理了分户。区林业局在高桥镇新桥社区新庄组调研时得知供水管网与排污管重叠,污水对供水管网造成污染,危及132户居民生活用水问题后,当即与自来水公司联系,通过现场协商处理,对供水管网水表设置进行了改造,解决为群众安全用水问题。烂田村是董公寺镇最偏远、最贫穷的农业村,全村11个村民组,489户,1481人散居在山间沟岔里,如何让烂田村村民脱贫致富成了驻村工作组的心结,为了村里的经济发展,改变雨天“水泥路”,晴天“扬尘路”的现状,驻村工作组深入到每户群众家中征求意见,积极向镇、区相关职能部门汇报沟通,得到了他们支持,目前,该村8.3公里通组路已经区交通局完成前期勘测,将为当地老百姓修筑一条致富路。教育实践活动以来,全区通过群众工作网络、“四进网格”、“干群结亲”和同步小康驻村挂职等多种渠道积极联系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帮助群众解决各类困难1000多件次,实现了群众心中的“中国梦”。(韩现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