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现代山地特色高效农业绘就百姓富生态美的生动画卷

03.07.2017  19:21

山地之上 贵州农业如此多娇

    水城红心猕猴桃快熟了!

    叶色更深了,果子更沉了,销售商的心,更急了:下订单、做计划、写方案……

    销售商如此上心的红心猕猴桃,产自水城县现代农业产业园。

    6月14日,农业部、财政部公布了首批11家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创建名单,水城县现代农业产业园成功入选,成为西部省份入选的三个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之一。

    接着,湄潭县现代农业产业园精彩跟进,闯入第二批30个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创建候选名单……

    另一边,来自省统计局的数据显示,我省第一产业增加值由2011年的726.22亿元,增长到2016年的1846.54亿元;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2011年的4145.35元,增加到2016年的8090.28元……

    沿着两个园区的轨迹,我们去寻找贵州现代山地特色高效农业发展的美丽与激情。

    “园区示范”引领山地新农业

    贵州,喀斯特地貌占全省总面积的六成以上。

    面对因此而来的土地破碎、土壤瘠薄等种种问题,农业怎么干?

    贵州回答:大力发展现代山地特色高效农业,坚持“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念好“山字经”、种好“摇钱树”、打好特色牌,实现百姓富生态美的有机统一,建设“规模化种养基地+加工+科技+品牌营销”的现代农业产业园。

    为此,2010年,省委、省政府提出调整农业产业结构、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增加农民收入。

    2012年,省委十一届二次全会提出实施“5个100”工程,建设“100个现代高效农业示范园区”。

    2013年初,省十二届人大一次会议进一步明确重点打造“100个现代高效农业示范园区”。

    按照规划,这100个园区将作为主平台、主载体、主战场,引领和助推农业产业大发展。

    “山地是我们的本底特征,特色是我们的路径,现代化是我们的手段,高效是我们的目标。”省委农工委书记、省农委主任袁家榆介绍,根据省里的安排部署,省农业园区联席会议结合各地特色优势农业产业发展情况,共筛选出第一批113个创建点。

    正逢“退黑进绿”的水城,赶上了这个机遇——

    新建设的水城县现代农业产业园,把农业产业发展与石漠化治理、水土流失治理、矿山复绿等工程紧密结合,在石漠化严重的喀斯特山区种上了10.3万亩红心猕猴桃。

    如今,在园区带动下,水城森林覆盖率从2011年的37.88%提高到2016年的54.5%,农业总产值从2011年的17.13亿元提升到2016年的66.85亿元。

    春生夏长,秋收冬藏。

    全省园区发展也呈现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景象,目前,全省已建成农业园区1042个,其中,省级现代农业示范园区431个。

    “园区探索”引发产业新思维

    自然条件的限制,让贵州农业表现出弱而散的特点。面对市场的“茫茫大海”,以家庭为单位的小农经济往往如“小舢板”一般,显得脆弱而无所适从。

    如何化零为整,将脆弱的“小舢板”聚合为能征善战的“战舰”?成为摆在我省农业产业发展面前的一个重大课题。

    水城县以猕猴桃为主导产业,实行“三变”改革,按照村企联合、产业连片、基地连户、股份连心、责任连体的“五连”模式,培育“农民股东”,形成了企业、村集体、农民三者之间的利益链接机制。老百姓从旁观者变成了参与者,积极性空前高涨。

    “三变”改革实现了农户抱团发展,让“”农户与“”企业联合起来,实现了标准化、规模化发展,促进了农业产业增效、农民生活增收、农村生态增值。

    湄潭县积极推进土地承包经营流转管理改革,通过定期租赁、经营权永久流转、返租倒包等多种流转模式,推进茶园规模化经营。

    通过“三变”改革,在园区成立茶旅经营主体,鼓励群众将茶园、土地、山林等资产入股,整体开发茶文化旅游。或者成立村集体经济股份制专业合作社,农民将茶园入股,联手应对大市场。

    茶园澎湃成海,产业创新融合,绘就出一幅百姓富、生态美的生动画卷。一时间,“到湄潭当农民”成为美谈。

    今年2月,“三变”改革被写入中央一号文件。3月,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印发方案,在全省范围内全面推进“三变”改革。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产业化经营主体出现“千帆竞发、万马奔腾”的气象,培育了47357个农业专业合作社、731个省级以上龙头企业。

    “园区制造”引爆泉涌新行动

    “每亩地种植数量必须在110株左右。

    “授粉必须在天亮前完成。

    “疏果时一拢必须要剪掉一半。

    水城县现代农业产业园猕猴桃种植能手罗光祥嘴里的这些“必须”,给水城红心猕猴桃的种植定下了标准,也成就了其“口感好、品质佳”的特性。

    过去,农民单打独斗搞农业,带来了产品品种繁杂、规模无法扩大、种植标准不一、品质参差不齐等一些列问题,严重制约着产业的发展。

    “园区制造”就像一剂强力胶,把土地、资金、劳动力聚合起来,实现基地建设标准统一、农产品品种统一、种植管理标准统一。

    此外,依托园区实施农业科技服务、农业良种良法集成示范推广、科技成果转化等,我省农产品质量逐年提高。2016年,全省“三品一标”认证率为32.7%,今年有望达到45%左右。

    提升品质之后,接下来,就是品牌建设。

    “园区制造”的优势再次凸显。

    湄潭县以该县现代农业产业园为核心,走上了精耕细作的品牌发展路子,举全县之力打造“湄潭翠芽”和“遵义红”两个公共品牌。

    2014年,湄潭获得“全国重点产茶县”称号,在全国排位第二。

    2016年,“湄潭翠芽”区域品牌价值评估达102.17亿元,位列全国茶叶类品牌价值第9位。

    要有更多像“湄潭翠芽”一样,在国内和国际市场上立得住、叫得响的“”字号品牌!

    贵州,正在策马扬鞭。

    加大品牌培育力度。通过支持经营主体注册农产品商标、申报“三品一标”认证、著名商标、名牌产品等认证,培育一批农产品及加工产品品牌。

    加大质量监管力度。充分利用大数据,构建覆盖农产品生产、收购、储藏、运输环节的“从农田到餐桌”的质量安全追溯体系,保证消费者吃得放心、安心。

    加大营销推介力度。抓住我省内陆开放型经济试验区建设机遇,加强与“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沿线地区农业合作的同时,大力推动黔货出山风行天下,贵州绿色农产品“泉涌”工程应运而生。

    看,山地之上,贵州农业如此多娇!

[责任编辑: 吴雨 邓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