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生水起 绽放活力 贵州省产业园区步入快速发展期

14.06.2015  11:41

    看着手里泛着金属光泽的油封,黎阳产业园区主任杨忠眼里闪出希望之光——这个“小家伙”经过改良材料和设计之后,能够保障汽车连续跑30万公里不漏油,此性能将全球同类产品远远甩在身后。

    此刻,国内许多重型机械车辆的制造商都在主动联系杨忠,希望园区能够为他们批量提这种供这种新性能油封。

    “这只是第一步。”杨忠说:“我们想把油封生产企业打造成园区高新技术产业龙头,再逐步培育较为成熟的产业链条,经过努力,相信成为百亿级园区将不再是梦想。

    杨忠所说的梦想,正是贵州在工业强省主战略和“5个100工程”的推动下,各地产业园区蓬勃发展、升级转型,争相朝着重量级别成长的共同目标。

    目前,贵州省实现工业总产值100亿元以上的产业园区有21个,今年1至5月全省规模以上园区工业总产值达3054亿元,为支撑工业经济增长夯实了基础。

    从无到有、从弱到强,5年时间,贵州产业园区强势起笔,成为工业经济的坚挺脊梁。

    2010年,贵州省工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的比重仅为33%。当年10月26日,贵州召开历史上第一次工业发展大会,省委、省政府提出大力实施工业强省战略。

    战略第一行动计划,就是实施产业园区建设,把大企业办到园区里,把小企业办到标准厂房里。

    2013年,“5个100工程”成为全省重点打造的发展平台。100个产业园区,担负聚集创新资源、培育新兴产业、推动城镇化建设等重要使命。

    此后,全省各地产业园区发展风生水起,百花齐放。

    截至目前,全省产业园区资产总额达到2059亿元。今年1至5月,全省新建标准厂房达到213万平方米。

    从量变到质变,从阵痛到调整,贵州通过转型升级产业园区,走出一条符合贵州实际的新型工业化之路。

    2013年10月25日,全省第二次工业发展大会,开启工业转型升级的新征程。

    理念需要转变、模式需要转型、路径需要创新——一场全局性的战略变革在全省产业园区点燃。

    经历多年沉寂,“老三线”基地绥阳开发区重整新容,拉开新型工业化的建设大幕。昔日传统老工业,今日腾笼换鸟,大健康和电子信息产业蓬勃生长。

    2014年,大龙开发区被纳入国家级循环化改造试点示范园区,是贵州唯一入选者。其中原因,便是该园区坚决淘汰高污染、高耗能项目和落后产能,推动现有企业上档提速。

    “前拉后推”,提高园区发展质量,把扩大园区规模效益和主导产业培育作为工作重点,帮助省级30个重点园区明确升级路径。

    “一园一策”,帮助13个发展困难县和23个发展相对缓慢园区因地制宜、错位发展,一批小而特、小而精、小而优的地方特色园区冉冉升起。

    转型路上,“”过之后,便是“”,便是活力绽放。

    展开2014年贵州工业数据报告,一连串的亮点频现于纸上——以大数据为重点的电子信息产业实现规模总量1460亿元,同比增长62%;新医药产业投资同比增长30%以上,在十大产业中增速第一。

    从散到聚,从小到大,贵州产业园区集聚效应愈加明显,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为产业拓展无限发展空间。

    2014年起,全省产业园区发展突飞猛进,各项主要指标同比增速大幅攀升,从“起步建设期”迈入“快速发展期”。

    园区推进速度和建设规模前所未有,承载项目和集聚发展的能力显著提升,一批具有示范带动作用的重点园区初具规模。

    作为全省园区“领头羊”,小孟工业园去年产值突破500亿元。该园区有着一个更大的目标,2017年,建成全省首个千亿级工业园区。

    两年时间,如何实现产值翻番?

    答案是,产业集聚是引擎。

    按照“大项目——产业链——产业群——产业基地”的规划路径,小孟工业园通过布局完善高端装备制造业、大数据产业、医药大健康产业,一步一步实现目标。

    戴尔、华为、英特尔、甲骨文等企业成立大数据产业技术联盟,全省首家以创业投资为主题的新三线咖啡厅备受创客青睐,一款微型智能飞行器远销56个国家和地区——这一切,都发生在贵阳国家高新区。

    该园区千方百计将打造以大数据产业为引领的高新技术产业聚集地,至今已聚集大数据关联企业535家,成为全国投资者和创业者心目中又一块宝地。2014年,园区实现营业收入200亿元。

    装项目、抓产出,资金、市场、人才、技术等资源不断汇聚,为园区带来了高产值,也助力园区向更高更远的天空翱翔。

    根据省经信委提供的数据显示,去年全省工业园区实现总产值6800亿元,同比增长20%以上,占全省工业总产值的62%,新建标准厂房1070万平方米。全省新增入园企业2260户,新增入园项目2507个。(王璐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