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省公共文化建设惠泽民生

25.12.2015  11:17

箫笛潜入夜 谣舞最走心 

——贵州省公共文化建设惠泽民生

乌当区偏坡布依族乡农家书屋  

观众参观艺术品展览活动

书法家下乡送春联  

摄影大赛优秀作品露天展 

前言

我省提出大力实施省级重大文化工程、市县文化馆和图书馆建设工程、乡镇(街道)综合文化站和村(社区)文化室建设工程、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农村电影放映工程、农家书屋工程、实施优秀文化遗产保护工程等“八大文化惠民工程”。目前,省、市、县、乡(镇)、村五级公共文化服务网络已逐步建立。

放眼全省,市(州)级公共图书馆、文化馆(群艺馆)、县“两馆”(文化馆、图书馆)覆盖率分别为77.78%、88.89%和89.2%,乡镇综合文化站覆盖率为90.33%,社区文化中心已建成473个、社区文化活动室已建成1146个,全省广播综合覆盖率为91.52%,电视综合覆盖率95.39%,农家书屋全覆盖,农民文化家园已建成2301个。

同时,全省各地结合“多彩贵州”主题文化活动和“四在农家,美丽乡村”创建行动计划,广泛开展文化活动。通过免费开放公共文化服务场馆,政府采购、项目补贴、实施农村公益数字电影放映工程等形式开展基础公益性服务;以定向资助、贷款贴息、税收减免等政策措施推动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鼓励和扶持成立各类业余文艺团队,发展文化志愿者队伍,初步建立省、市、县文化人才网络,形成了多种形式供给的公共文化服务格局,使得公共文化服务保障能力全面提高。

农家书屋全覆盖 广播电视“村村通

这里的课外书籍太多了,我课余时间经常到这里来学习。”在榕江县栽麻乡加所侗寨农家书屋里,小女孩杨喜悦高兴地说。在榕江县,为了节约管理成本,像栽麻乡加所侗寨这样将农家书屋与小学图书室整合在一起的村寨还有很多,书屋琳琅满目,既有文学艺术、医学保健、百科知识等类型书刊,也有适宜于中小学生的课外书籍。

贵州被原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列为全国“农家书屋”工程试点省份已近10年,我省的农家书屋,均按照统一标准、统一采购、统一配送的“三统一”标准来建设。书屋虽小,却也有书架、桌椅、标牌等,有模有样。与此同时,贵州农家书屋工程按照“政府组织建设,鼓励社会捐助,农民自主管理,创新机制发展”"的思路组织实施,把各部门、各地区在农村文化建设中的类似项目结合起来,相互补充,同步推进,实现资源整合。

到2012年,我省已实现农家书屋行政村全覆盖。书屋建成后,各级新闻出版单位又因地制宜,创新方式,把农民群众吸引到书屋里。据统计,2014年中央补助我省农村文化建设专项资金中的2896万元,全部用于农家书屋图书补充更新,共为全省17854个行政村的农家书屋补充更新图书294万册。

十二五”期间,按照国家的安排,我省分三批实施广播电视村村通直播卫星项目。截至2013年,累计安装两批共计78.3657万套农村广播电视直播卫星接收设备。与此同时,国家广电总局卫星直播管理中心数据统计平台核实确认贵州省直播卫星“户户通”录入农户信息200万户。2014年,全省启动“十二五”时期第三批广播电视“村村通”直播卫星项目,接收点达62.7752万个。目前,我省广播电视“村村通”、“户户通”工程加大力度建设,全省累计582.81万户群众受惠。

文艺人才多培养 文化服务到基层

以“我们的中国梦”为主题,从2014年至今,省文联、省文化厅开展各类送文化下乡活动,推动文艺惠民活动蓬勃发展。通过“薪火相传在路上、美术名家到基层”、“心系建设者”、“摄影大篷车到基层”、“百花电影基层行”、摄影曙光学校公益文化项目等,2014年,我省文艺工作者和文艺志愿者近千人次到高校、社区、机关、军营进行了200余场演出、采风活动,覆盖26个县(市)。

各种形式的文化活动送往基层,还是不能满足全省各地的需求,于是就建立人才输送机制,为基层培育一批紧缺的文化工作者。

5月,在2015年“三区”人才支持计划“编、导、演”培训班的开班仪式上,来自黔西南州兴义市文化馆的学员朱桂祥告诉记者:“过去,由于省内没有文艺人才培训班,想提升自己,想充电的文艺工作者们只有自己贴钱到省外的各个专业院校去学习,既费时又花钱。如今,‘三区’计划解决了这个难题。

2013年,由省委组织部、省文化厅、省财政厅、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省扶贫办联合下发《关于印发〈贵州省贫困地区、民族地区和革命老区人才支持计划文化工作者专项实施方案〉的通知》,提出从当年起至2020年,每年选派1000名左右优秀文化工作者到“三区”工作或提供服务,并为“三区”培养一批急需、紧缺的文化工作者。

与此同时,省文联还将举办第26届北京摄影函授学院贵州分院的培训班,鲁迅文学院高研班、鲁迅文学院少数民族作家培训班、鲁迅文学院西南青年作家培训班、第8届少数民族文学创作改稿班、贵州省音乐创作研讨培训班、全省小戏小品编导培训班、长江流域戏剧理论研讨会、贵州省银饰艺术大师评定及贵州民间银饰传承人研修活动等,进一步着力于发现推介文艺人才。

另外,自2013年,省文联在黔东南州凯里市炉山小学、舟溪逸夫中学及贵阳市周边农民工子弟学校启动贵州文艺支教志愿服务项目试点以来,经多方筹集,目前已有400余万元项目资金投入发展,覆盖7个市州、1个省直管县,共招募文艺志愿者390余人次,分别在66所乡镇中小学及农民工子女学校进行阅读、美术、书法、音乐、舞蹈、民族民间文艺等文化艺术课程的支教服务。

公共文化常出新 资源共享优服务

建设机会均等、服务优质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是我省一直努力的目标。今年3月至6月,由贵州省博物馆引进的重量级国际大展——“从文艺复兴到黄金时代:威尼斯之辉”在新馆展出,展览共展出油画、陶器、玻璃器等十多个种类100组、103件展品,全面展现了文艺复兴时期至黄金时代的威尼斯所创造的辉煌艺术成就。

省博物馆副馆长陈维他认为,公共博物馆一方面追求公益文化深度渗透民间的途径,一方面致力于贵州艺术家的专业服务平台,以小型个性化艺术主题活动,吸引越来越多的人亲近博物馆。接下来,博物馆书吧、博物馆展品研发销售部、博物馆与社区、博物馆与藏品拍卖等系列活动将陆续跟进,一个具有综合功能的博物馆服务理念正在迅速建立、健全中。

为吸引更多的公众阅读,省图书馆也开始从单纯的馆藏、查询,以及公共阅读空间等职能,向着更加广泛的服务发展,另辟蹊径,举办系列文化活动、讲座。“我们希望公众能够从感受图书馆的环境和氛围开始认识图书馆,慢慢地,养成前往图书馆的活动习惯,进而培养阅读的习惯。”省图书馆副馆长刘梅说。

创建于1937年的贵州省图书馆,目前拥有馆藏图书168万册(件)。贵州数字图书馆的电子图书达290万册,几乎涵盖了新中国成立以来出版的所有图书,其他的数字资源还包括论文、期刊、报纸、视听等种类。随着读者获取信息的途径发生改变,公共图书馆的服务方式也发生了变化。贵州数字图书馆内设的22个数据库的累积访问量,已经突破1亿人次。

相对于有限的馆藏空间,贵州数字图书馆的线上空间堪称海量。从建馆伊始,贵州数字图书馆就在全省范围内免费开放。相较于其他省份的将数字图书馆的线上注册与实体馆的借阅证相挂钩,贵州读者只需在线注册一张免费的图书卡,便可以免费使用所有的数据库,十分便捷。

民间资本扮角色 文化空间速拓展

发展中的城市需要更为丰富的文化形态,交响乐正是其中之一。成立于2009年的贵阳交响乐团,是全国第一家“民办公助”的职业交响乐团,由贵阳星力百货集团每年向乐团注资1200万元,用于乐团的日常开销和艺术生产运营,贵阳市政府每年给予乐团200万元的专项补贴,并一次性提供100万元资金作为添置乐器的经费,将贵阳大剧院音乐厅免费提供给乐团使用,作为乐团办公、排演和演出的场所。

贵阳交响乐团作为全国16个职业交响乐团之一,填补了我省没有职业交响乐团的空白,成长为一张靓丽的城市文化名片。乐团公演6年来,平均每周为贵阳市民带来一场包括经典交响音乐会、普及音乐会、室内乐、小型沙龙以及古典音乐鉴赏的各类演出,为贵阳培养了大批的古典音乐听众。

引入民间资本后的《多彩贵州风》十年磨一剑,将文化与旅游相结合,至今已成为贵州对外宣传的一块鲜亮招牌。而一直注重演出质量和引进精品剧目的贵阳演出季,从2012年开幕以来,已为筑城观众带来了孟京辉的《恋爱与犀牛》《活着》、久石让的钢琴演奏会、杨丽萍的舞剧《孔雀》、西班牙经典默剧《安德鲁与多莉尼》等诸多好戏。

随着人们精神生活需求的日益提高,公共文化空间也吸引着民间资本的注意力。在贵阳,最早崛起的民营书店“西西弗”,早已从省内开到省外。去年7月,与三联书店有着战略合作协议的雕刻时光咖啡馆入驻贵阳亨特购物中心,一起带来的还有旗下各种文化项目。

我希望这个城市给人们留下的记忆,不仅仅只是肠旺面和火锅,还有属于自己的精神生活。”在今年3月开展的“地方:贵阳、重庆当代艺术联展”现场,策展人管郁达期待着自己与本地艺术家们的创作力,能够成为重塑贵阳精神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作为全省的旅游集散中心,贵阳市的游客接待量正以每年30%以上的速度递增。为使城市的旅游资源配置适应发展形势的需要,在推进“快旅漫游”的过程中,贵阳市旅游产业发展委员会去年8月成立“爽爽贵阳——城市旅游空间”,以左藏三库、醉美夜郎城、多彩贵州城为代表的30个文化活动场所,成为贵阳城市旅游空间的首批品牌形象店。

遵义市:五年投入五亿推进建设开展活动  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  

2011年6月,国家文化部、财政部公布了首批28个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遵义市名列其中。以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为契机,遵义市按照创建规划,建设遵义大剧院、美术馆、文化馆、新闻中心、市民体育健身中心、游泳馆、棋院、奥体中心等一批市级大型文体设施。

而后5年,遵义市共投入5亿多元用于公共文化设施、文化服务和文化活动,有力地推动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陆续创办了“激情广场·遵义会议纪念广场红歌会”、“百姓剧场·舞台精品剧目免费展演”、“名城大讲堂·名家学者作客市图书馆博物馆讲座”、“乡村大舞台·农村文艺演出”、“农民科技文化体育活动周”5大群众文化品牌。遵义市还以“四在农家”活动为载体,大力加强农村文化建设,所辖14个县(市、区)均有文化馆、图书馆,其中达部颁三级以上标准的文化馆13个、图书馆12个;有乡镇综合文化站222个、村(居)文化活动室2000个;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市级支中心1个、县级分中心14个、乡镇基层服务点222个、村(居)基层服务网点(电子阅览室)1803个;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实现全覆盖。

红花岗区充分利用“全国历史文化名城”名片,深挖红色文化内涵,将红色文化融入公共文化服务,创作出了《娄山关月》和《红军魂》等为代表的红色剧目;将红色文化融入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中,加强对红色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和修缮,并向广大群众免费开放,充分展现红色文化的社会价值。

平塘县:民间文艺团队五年公益演出超千场  政府采购推动惠民工程  

从“自养自演”到“政府采购”,发端于平塘县的“幸福进万家”公益文化活动,无疑是近年来我省推动“文化惠民工程”中的典型案例。

2011年,平塘县推出“幸福进万家”公益演出群众文化活动举措,通过政府采购杠杆,在民间购买有创造力的节目,实现群众文化发展繁荣。此前,平塘县每年开展的“送文化下乡”活动,都是采取文化部门自编自导自演的形式,巡回乡村开展“送文化”演出。“政府采购”之后,全县每年只需30余万元,就完成覆盖121个行政村的文化演出服务。从2010年至今,全县组织民间文艺团队到村开展公益演出超过1000场次,民间文艺团队已成为开展公共文化服务重要力量。

在公益文艺演出活动推动下,全县大部分行政村都建设了文化活动场所,每年的春节、端午、六月六、重阳节等重要节日,“山寨春晚”、山歌会等文化活动担纲主要角色。目前,全县的民间文艺宣传队伍已达80多支,群众演员2000多人。每年春秋两季,参加政府采购中标的民间文艺团队到全县各村开展演出达250余场。创作在民间,表演在民间,这些“草根艺术团”每到一地,深受群众欢迎。

平塘县各艺术团在多年的市场“洗礼”中迅速成长。仅通州镇荷花艺术团,2013年9月至今年2月就演出76场次,收入22.36万元。据团长谭林春介绍,从创办至今,荷花艺术团已跨过50个春秋。如今,每个团员每月演出费达1500元,一年演出达120场。

类似的案例还体现在卡蒲乡毛南风情艺术团身上。经过多年发展,毛南风情艺术团已从县内演到了县外。演员全职从事专业演出,每月平均开展商演达十五六场。

钟山区荷泉社区:丰富文化生活传递正能量  文艺科普相得益彰  

三月举办妇女节娱乐活动,四月邀请书法、美术家走进社区培训,五月“全民奔小康”文艺演出活动,六月倡导居民拥抱绿色低碳生活……在六盘水市钟山区的荷泉社区,每月的文化艺术活动,将社区居民的生活妆点得色彩斑斓。

荷泉社区自2014年挂牌成立以来,不断落实、完善文化健身设施,在辖区内5个区委会建立群众文化图书室,可供阅读的图书达万余册。同时,社区坚持以人为本,按照居民的不同年龄层次开展文化活动,除了定期举办书法、美术培训班邀请老师来社区上课外,还积极整合辖区内文艺团队和文艺人才资源,于今年2月9日组建了“七彩荷泉”艺术团。

川心居委会居民马世俊说:“自从社区成立了七彩和泉艺术团以来,我们这些爱好文艺表演的人,有了展现自己才艺的平台和机会,感觉社区的文化生活更加丰富了。文艺表演不仅给广大居民带来了快乐,还宣传了党的方针政策和国家的法律法规,传递了社会正能量。”目前,“七彩荷泉”艺术团共有15支队伍。

在组建艺术队伍的过程中,荷泉社区的做法是,首先由居委组织居民自愿报名参加,展示才艺,而后鼓励艺术团现有成员走访邻里,通过沟通交流发现人才,并动员大家加入到“七彩荷泉”艺术团中来。组织团员分组创作排练表演作品,邀请专业老师加强节目创作和排练指导。

荷泉社区还将文艺与科普结合起来,为社区内居民提供“文化营养”。目前,已有松坪北路居委会取得省级科普示范社区的荣誉,人民中路居委会、麒麟居委会、区府路居委会也成为六盘水市科普示范社区。(乔啟明 曹 雯 吴伟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