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省“十二五”期间救助扶贫开新局 俯仰用心皆民生

21.12.2015  09:46

数解十二五

    从粮食救助政策“最后一公里”的打通,到大病医疗救助“最难一件事”的解决,从保障基本生活“最底一张网”的兜牢,到扶贫开发“最重一份责”的落实,“十二五”期间,贵州省民政事业可谓是扶贫使命相续,救助力度不减,实践创新不断。

    提高农村低保标准,有效增强了农村低保的兜底扶贫功能。贵州省农村低保标准基数大幅抬高,全省农村低保年平均保障标准在全国排位从2014年的第28位上升到第16位,在西部省份的排位从第10位提升到第2位,为“十三五”期间通过持续提标、实现两线合一,构建起强有力的兜底扶贫格局奠定了坚实基础。

    强化精准保障的格局,有效增强了兜底扶贫的针对性和实效性。贵州省严格按政策公正有序实施农村低保减量,进一步强化了精准保障格局,确保将所有“两无贫困人口”全部纳入农村低保保障范围,及时将脱贫后的低保对象退出低保范围,确保将救助扶贫资源精准有效地用于真正需要的困难群众。

    统筹农村低保与扶贫开发两大民生工程,有效提升了脱贫攻坚的整体合力。“十二五”期间,贵州省扶贫开发着力帮扶有劳动能力的贫困群众,农村低保着力为“两无贫困人口”提供与小康进程相适应的基本生活,两项制度有效衔接、各有侧重、相互补充,合力构建所有贫困群众不掉队、与全省人民一道同步迈入“十三五”建成全面小康社会的良好格局。

    盘点民政事业的发展,“救助”与“扶贫”是周而复始的话题。“十三五”的贵州脱贫攻坚不会鸣金收兵,民政事业也将向纵深挺进,完善路径举措,更加着力增强扶贫攻坚整体合力、精准认定低保对象,开展以加强低保年度核查、严格实施低保动态管理为主要内容的农村低保减量工作;追求更大作为,更加着力提高农村低保标准,实现农村低保标准与扶贫标准“两线合一”,到2020年,农村低保保障水平与全面小康相适应。(邹晨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