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省发布自然生态系统保护成果

14.07.2014  20:35

        在7月10日下午的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2014年年会“自然保护与美丽中国梦”主题分论坛上,贵州省林业厅副厅长黎平对外发布了“贵州省自然生态系统保护成果”。

      目前,贵州已经形成包括自然保护区、湿地公园、森林公园、地质公园、风景名胜区、世界自然遗产地等在内的野生动植物资源和自然生态系统保护体系。

      黎平从四个方面阐述了贵州野生动植物和自然生态系统保护取得的丰硕成果。一是物种保护成效突出。全省已查明有脊椎动物1012种,包括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87种,其中国家Ⅰ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15种;种子植物和被子植物共8491种,71种被列为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其中国家Ⅰ级重点保护野生植物16种。

      贵州省特有分布的黔金丝猴、梵净山冷杉、幅花苣苔等珍稀动植物被列入国家抢救性保护和就地重点保护濒危野生动植物名录。

      二是栖息地保护日益完善。目前贵州省境内80%以上的珍稀濒危野生物种及其栖息地、85%以上的自然生态系统以建立自然保护区等各种保护形式得到了有效保护。近年来,鸟类栖息地保护工作效果显著,贵阳市已记录到的鸟种达232种。宽阔水自然保护区成为中国乃至亚洲重要的鸟类栖息地,目前记录到的鸟种为148种。草海自然保护区记录到的鸟种为225种。

      三是脆弱生态系统保护受到重视。荔波、赤水丹霞、施秉中国南方喀斯特3处世界自然遗产地的申报成功,标志着贵州脆弱生态系统保护受到各级各界的高度重视。草海高原湿地的水污染治理、水域及周边生态修复、生物多样性保护等草海湿地生态系统综合治理工程全面启动。贵州特有的喀斯特藓类、灌丛沼泽湿地非常珍贵,生态价值极高,目前正通过湿地立法、编制湿地保护发展规划、组建湿地保护体系加大湿地保护力度。

        四是科研宣教平台不断丰富。依托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湿地公园等保护地丰富的自然资源,综合科学考察、野生动植物及其自然生态系统研究、科普宣传工作等不断推进,先后出版了《贵州鸟类志》、《贵州珍贵动物图谱》等28二十八部专著,以及贵州梵净山、茂兰等自然保护区综合科学考察或单项科学考察专集30多部。目前,贵州我省梵净山、茂兰、雷公山、草海等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已经成为国内外关注的科研教学和科普宣传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