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省召开《仡佬族文化研究丛书》研讨会

05.09.2014  19:49

      由遵义师范学校教授周帆主编、中央财政支持地方高校发展专项资金项目资助,民族出版社2012—2013年出版的《仡佬族文化研究丛书》,是目前国内第一套较全面、系统展示仡佬族文化形态的丛书。

  所谓仡佬族文化,指仡佬族人民千百年来在语言、文学、艺术、习俗、生活和生产方式等方面创造的物质和非物质形式的集合体。仡佬族是我国56个民族大家庭中的一员,是源于古代濮人、僚人的古老民族。在《元和郡县志》、《新唐书》、《溪蛮丛笑》、《老学庵笔记》等书中记载有“葛僚”、“估僚”、“讫僚”和“讫佬”等称谓,专家认为这些称谓是“仡佬”的同音异译。据1953年全国第一次人口普查统计,仡佬族人口仅11667人。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贵州仡佬族有559041人,其中居住于遵义的就有40多万人,其余则分散在黔、滇、川、渝、桂等省区市以及越南等地。1956年遵义县成立的平正仡佬乡,1980年代后在遵义市设有务川、道真两个仡佬族苗族自治县。

  作为古夜郎人的后裔,仡佬族的文化源头可上溯到夜郎时期其先祖的神话和传说。据《魏书》、《北史》、《博物志》、《溪蛮丛笑》、《炎微纪闻》、《云南志略》、《黔书》、《蜀中广记》、《贵州通志》等大量文献记载,自魏晋以来,僚人在日常生活方面就有住“干栏”、穿“桶裙”、葬“崖棺”、“凿齿”等习俗。仡佬族的某些习俗今天还大量保留。然而十分遗憾的是,仡佬族文化一直未得到过全面介绍,所以显得神秘而朦胧。2008年6月,道真仡佬族苗族自治县的仡佬族傩戏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近20年来在市场经济冲击、交通发展、城镇化以及强势文化的影响下,原生态的仡佬族文化正处于高频危状态。

  近日,由遵义师范学院主办,省仡佬族学会、遵义市民间文艺家协会、遵义市文艺理论家协会、遵义师范学院黔北文化研究中心协办的《仡佬族文化研究丛书》研讨会在遵义师范学院举行,来自省内社科界、文学界、高校的专家学者就该《丛书》出版的价值和现实意义进行了讨论交流。

  周 帆:(遵义师范学院名誉校长、主任、教授)

  仡佬族文化是典型的弱势边缘民族文化,其千百年来虽不断受到冲击甚至压制,至今仍顽强保有自我民族性这一事实,是世界民族文化史上的一个奇迹,发人深省。仡佬族文化研究的意义有三:

  一、有利于发掘,特别是抢救仡佬族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一个千百年来备受强势文化冲击及多民族文化影响、至今却仍具顽强生命力的典型边缘民族文化,其历史上形成的应对强势文化冲击和他民族文化影响的内在机制,对当今弱小民族在全球化背景中如何应对强势文化冲击、发展自我的民族文化,不无一定的借鉴意义;作为一个不少文化现象目前正处于严峻的濒危状态的民族文化,从其自身文化机制中富有生命力的因素入手,探讨如何有效抢救、保护和发展的策略,有助于民族文化的发展,符合十七届六中全会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精神。从民族的也就是世界的意义看,在全球化的今天,深入系统地研究仡佬族文化,发掘、抢救、保护仡佬族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地方民族文化建设的当务之急。

  二、有利于系统深入地把握仡佬族文化。关于仡佬族文化的研究一直受到有关部门和国内外专家的关注。在亚洲从事仡佬族傩文化研究的日本学者有广田律子(《日本传统戏曲与中国民俗艺能之继承关系与运用立体坐标法解释》)、森由利亚(《道真傩文化调查研究》)等。新中国成立后国内出版了不少关于仡佬族历史、经济、文化、教育、语言、习俗等方面的专著。经文献检索,迄今涉及仡佬族研究的论文共有481篇。这些研究成果大多虽是描述性的,但它们为进一步的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由于全球化的冲击、社会转型、急剧的经济发展,仡佬族原有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正在发生迅速的变化,许多极富特色的习俗、艺术和文化传统正处于濒临消亡的边缘,因而给进一步的研究既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又提出了新的问题新的要求。

  三、有利于搭建人才培养、教学科研与服务地方文化发展双赢的平台。开展仡佬族历史文化、文学艺术等方面的研究,发掘、抢救仡佬族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一是可促进地方经济社会和文化发展;二是可提升教师的教学科研水平,培育高层次科研人才;三是可为人文学科学生提供社会实践基地。作为仡佬族聚居地的地方本科高校遵义师范学院有责任有义务开展此项工作。

  研究仡佬族文化,遵义师范学院具有得天独厚的地理和人文环境优势。2009年,我组建科研团队,主持申报了“中央财政支持地方高等学校专项资金项目——仡佬族文化研究”。2010年9月,该项目获批准立项(黔财教【2010】149号),在遵义师范学院成立了仡佬文化研究基地。由民族出版社出版的这套“仡佬族文化研究”丛书就是基地近两年来取得的初步成果。

  不容讳言,由于参与研究的成员专业学科不一、理论素养不齐、田野调查和资料收集不够等诸多方面的原因,本套丛书在不少方面并未达到预期的目标。但作为国内第一套“仡佬族文化研究”丛书,毕竟迈出了系统研究仡佬族文化的尝试和探索一步。我相信,在国内外有关专家的指正和帮助下,在遵义师范学院“仡佬族文化资源共享平台”建设的基础上,仡佬族文化的研究定会由此迈上一个新的台阶。

  郭定高:(省民宗委副巡视员、省仡佬族协会秘书长)

  随着多彩贵州风在中国乃至世界的掀起,关注贵州少数民族文化、关注仡佬文化的人也越来越多,贵州省领导也越来越重视少数民族地区文化的传承及发扬。

  黔西南州是少数民族聚居较集中地区,早年就将当地的较少少数民族——仡佬族视为扶持的重点,而今遵义市是贵州省仡佬族聚居较多的地区,当地政府也应该抓紧对仡佬文化的研究、出台相关政策予以支持。

  王 刚:(遵义师范学院副校长)

  《仡佬族文化研究丛书》是由遵义师范学院教授周帆主编,由申健强、罗中昌、袁礼辉等30多位老师共同参与、通力合作的结果,是老师们多年来艰苦付出的回报,它凝聚着老师们的心血和才华,是老师们智慧的结晶。该丛书是目前国内第一套较全面、系统展示仡佬族文化形态的丛书,它对仡佬族历史变迁、文学、语言、艺术、习俗以及生产、生活方式等方面进行了阐述,为弘扬和传承仡佬族文化提供了文献见证、田野证明和论述体系。

  据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得知,现今仡佬族有550746人,其中,务川仡佬族苗族自治县有19.2万人,道真仡佬族苗族自治县有15.2万人,共34多人,占全国仡佬族总人口的62%,其余分布在遵义平正、仁怀、正安、石阡、镇宁等市县,少数分布在广西、云南等地。仡佬族是黔北遵义的土著,仡佬族文化源远流长,研究仡佬族,走进仡佬族,能感觉到仡佬族历史的悠久,感觉到仡佬族民俗的独特,感觉到仡佬族民风的纯朴,感觉到仡佬族的原始与神秘,感觉到仡佬族的文化印迹。

  对仡佬族及其文化的研究,遵义师范学院率先垂范,周帆院长和撰写丛书的各位老师付出了许多宝贵的心血,也希望从事民族文化研究的专家学者继续发扬“大胆怀疑,小心求证”的学术精神,在民族文化研究领域出更好、更多的成果,把民族文化研究推向一个更高、更新的台阶。

  翁家烈:(贵州省民族研究院原院长、研究员)

  仡佬族是贵州高原最古老的民族。汉族称之为仡佬族,或古老族,甚而简称为古族,文献称之为卜;布依族称之为布戎;苗族称之为老。其先民是我国至秦汉时期存在最长的“西南夷”,地域最广,实力最强,声望最为显赫,并率先纳入一统的地方政权——“夜郎”的创建者。

  西汉末年,夜郎“国”灭而弱衰。两晋之际,成汉政权为填补因长期战乱造成的人口大量流失、田土荒芜局面,而从牂牁郡大规模、集团性地引僚入蜀。解析历代官府镇压及与四方移入的各民族先民长期接触交往过程中,不断被融合、消解而渐之式微。至民国年间,从贵州“天地天仡佬”的广泛分布变为仅存2万余人散居于黔、桂、滇数十县内呈零星、点状分布。成为中国民族史上人口剧减而又大范围散居的典型。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使古老的仡佬族获得新生,1956年建立首个民族乡——平正仡佬族乡。通过民族识别,数十万人得以返本归源、恢复民族成分,并在连片聚居地分别建立务川、道真两个仡佬族苗族自治县。

  仡佬族在贵州高原上创建了最为古老、独具特色的民族文化,是灿烂中华民族文化中的一丛奇葩。在近两千年沧桑的历程中,虽于近、现代服饰渐失、语言濒危,但其崇山、吃新、“男不亲近”,打篾鸡蛋、岩洞葬、岩阡葬、打耙祭祖等民族文化特征仍在多地活态传承,十分珍贵,确乎不易,展示了仡佬民族的顽强及对自己传统文化的坚守。

  2010年秋,遵义师范学院创建“仡佬族文化研究基地”后,不足两年即编写出版了洋洋十册组成的《仡佬族文化丛书》。这部系列的专项科研成果的问世,反映出周帆院长的远见、卓识和研究团队老师们的积极进取精神及深厚的学术功底。这种为宏扬民族文化而奋斗的精神,在物欲横流的当今是十分难能可贵的。功在当代,利在千秋。也是教学与科研并重型学校建设的一种成功实践,于此,深表敬意。

  周国茂:(贵阳学院教授)

  由周帆教授任总主编的“仡佬族文化研究丛书”包括《仡佬族文化研究论文集》,《仡佬族民俗文化研究》、《《仡佬族方言比较研究》、《仡佬族地区民间游戏荟萃》、《远山信仰的魔力:仡佬族崇拜与祭祀》、《黔北仡佬傩仪式大观》、《黔北仡佬族当代作品选》(诗歌散文选)、《黔北仡佬族民间文学作品集》、《黔北仡佬族当代作家作品选》(小说卷)、《黔北地区仡佬族歌曲集》10种,涉及仡佬族历史、语言、信仰、民俗、文学艺术等各个方面,有学术论文和论著,也有调研报告,还有资料收集整理汇编,作为丛书一次推出,具有很强的冲击力和震撼力,无疑是仡佬学研究的重大成果。本套丛书由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

  一、前面、系统

  有关仡佬族历史文化的研究成果,近几十年陆续问世不少,但多是单独对仡佬族某方面研究成果。尤其是历史和语言方面的成果较多。本套从书涉猎面广,几乎覆盖了仡佬族文化的各个方面。作为丛书,有统一的策划和编辑、写作要求。我们看到,丛书内容不仅包含了历史、语言、文学艺术、信仰、民俗、游戏等各个方面,而且从写作包括资料搜集整理、描写研究和深度理论研究几个层次,成果形式则有论文集、专著、调研报告、资料汇编等。这使丛书体现了全面性和系统性特点。除了丛书总体体现出来的全面性和系统性而外,每一领域研究成果也体现出全面性和系统性,比如文学方面、既有民间文学,也有作家文学,文学体裁也囊括了各方面:对仡佬族仪式的研究,用“大观”命名,就充分反映了其内容的全面系统。可以说,本套丛书是仡佬族历史和文化研究成果的最新的展示

  二、资料翔实,研究深入

  由于黔北是仡佬族主要聚居区,因此有丛书有相当一部分都是以“黔北”命名的,如傩仪式、当代作家作品、民间文学、歌曲集等,都是如此,这些调查报告或资料集,为我们认识黔北地区仡佬族文化提供了丰富翔实的资料,也为仡佬族研究奠定了厚实基础。

  仡佬族是贵州具有悠久历史的古老民族。由于历史的原因,现在仡佬族除黔北、黔中等部分地区有些县、市居住相对集中而外,总体情况时居住相对分散。本丛书研究成果不局限于黔北地区,而是注意从分布于不同地区的仡佬族中搜集资料,从另一个角度体现了本套丛书资料翔实的特点。

  除了资料的翔实之外,本套丛书中对一些问题的研究进一步深入。比如,关于仡佬族历史,过去有诸种说法,最普遍的是来源于百濮,也有学者认为广西越人于秦汉进入贵州后,与濮人相互杂处、相互影响而形成“僚”,最后形成仡佬族。本丛书基本沿用此说,并进一步概括为“由周王朝时期南方的‘百濮’民族和生活于东南及沿海地区的‘百越’河流又逐步经‘僚人’发展而成。”这里,除了把百越活动范围局限于东南及沿海这一说法值得商榷外,把仡佬族历史源头追溯到濮和越,我认为是有说服力的。又如仡佬族语言研究,过去的研究成果多集中在共时的比较,本丛书中的《仡佬族语言研究》加强了对仡佬语的历时比较研究,从语音,语法和汉语借词几个方面,对仡佬语的发展演变进行了深入的分析论述。这标志了仡佬语研究的新进展。

  三、丛书体例统一、合理

  本丛书采用总序、前言、正文、后记几个部分构成,正文简要介绍仡佬族历史源流、分布以及仡佬族文化,阐明仡文化研究的意义,交代本项目(丛书)产生的缘由和过程,前言或后记主要交代该成果研究和写作的相关情况。不仅使整套丛书显得统一,并且由于这些设计除了使读者了解每本书内容之外,回答了读者可能的关切,因此显得合理。

  总之,本丛书是迄今为止有关仡佬文化和仡佬学研究的重大成果,为仡佬学研究的进一步深入奠定了新的基础。虽然存在一些问题,但瑕不掩瑜,本项目的最终成果——“仡佬族文化研究丛书”不仅推动了仡佬学进一步深入,而且为仡佬族历史文化研究培养了新的研究力量,这点值得充分肯定。

  韦兴儒:(省政府原参事、省民间文艺家协会原主席)

  在这套丛书里,我很关注与文化相关联的内容。

  文化空间的基本要素是在相应固定的时间,相应固定的地点,相应固定的人群,相应固定的内容举办大型的民俗活动。从许多资料来看,“吃新节”是仡佬族较有典型意义的文化空间之一,文化空间的仪式过程和民间诠释,往往会包含着一个群体的历史、文化、文学、艺术,继而宣示着一个群体的思想精神。

  我的家乡那块叫大扁担山的地盘,包括了镇宁自治县原扁担山和丁旗区,关岭县原坡贡区、六枝特区原落别区,普定县原化处区,南北向四十公里,东西向三十公里。从记事的时候开始,我老感觉那地方较早应该是仡佬族的繁衍区之一。在“文革”前和改革开放以后,每年农历六月上、中旬,总会见到三五成群的仡佬族妇女,背着箩筐,口中念念有词,每坝稻田割三穗稻谷,稻杆编成铜钱状放进箩筐带走。我们布依族的老人,每到那几天,就会反复告诫我们的后代,“那是仡佬族替他们的老祖宗来收租,不要乱去干扰他们。”后来,我来学做文化,我猛然发现,在那块地盘,每间隔三公里左右,就会有一处与仡佬族的族名相关的地名,随处可见。至今仍保留下来的有36处之多。布依族称仡佬族叫“布荣”,带“荣”字的地名随处可见。再后来,我疑惑了。现今在大扁担山,只剩六枝特区原落别区一个叫“比公”的地方有两个仡佬寨和一个叫板煤的地方有一个仡佬,普定化处有三、四个仡佬寨。仡佬人走了,哪时候走的?为什么走?走哪里去了?

  上世纪八十年代,我到史料,到地方志,到田野作业中去寻找答案,在这过程中,我渐渐理出了一点头绪,便开始仰视仡佬族的民族气节。地方上的许多宗族族谱都有“明调北征南,自江西入黔,祖籍吉安府,原住朱代巷等等记载,但仡佬族人却鲜有这样的族谱记录。后来发现史料有记载,明王朝为了强化改土归流的成功,有三条政策:即土人不能为官,不能参政科举,土人荷重税。为逃避三大政策的束缚,许多宗族纷纷跟着本地流官改家谱;流官不论来自何处,都在现山西省井岗山地区的吉安参加过培训,朱家当皇帝,固而都是“原住朱氏巷”,形成了广大民间宗族的“克隆”型家谱。仡佬族认为改家谱是“出卖老祖宗”的事情,不干。那怎么应对“三大政策”呢?斗争:就有了普定西堡明洪武二十八年仡佬族大起义被擒5326人,成化十四年万民起义等多次震惊王朝的斗争,便有了仡佬族自明至清区域渐缩小、人口渐减少的变化趋势。仡佬人就这样为了民族尊严,为了祖宗尊严,一次次地去牺牲,一次次地被迫迁离黔中大地。

  大多数仡佬人离开了黔中大地,给我们留下了永远的“吃新节”,留下为了民族尊严永不屈服的民族气节。

  农文成 (贵州民族报社社长、总编辑)

  《丛书》由10本专著构成,内容涉及仡佬族的历史、文化、语言、文学、艺术、生活和生产方式等方面,具有学术性、史料性、知识性、文学性、思想性的特征,是仡佬学的重大研究成果,也是又一诠释多彩贵州的文化读本,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和现实意义。

  一、《丛书》是仡佬族的“人文百科全书”读本

  在传承与变异交互运行中发展,文化个性突出、特色鲜明.透过仡佬族的种种生产生活生态和文化生态等社会文化事象,从中可感受到仡佬族先民们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景象及生存、发展的轨迹。《丛书》内容有对仡佬族历史的记述和研究解析,有对仡佬族生产生活生态的描述性展示,有对仡佬族语言、习俗等文化的阐释,有仡佬族当代文化精英对现代文化、生活、社会的认知、解读、感悟、审美。从广义文化概念的意义上,《丛书》是一套仡佬族文化研究的集大成的系统展示和集中检阅,这样的系统性全面的研究成果,具有文化品牌标志性,是仡佬民族的“民族记忆”再现,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和审美、学术价值,用仡佬族的“人文百科全书”读本对其进行评价也不为过。

  二、《丛书》发挥了凝聚仡佬民族向心力,促进仡佬民族认同的“集体记忆”的文化密码,是构建仡佬族精神高地的“金矿”。

  《丛书》“人文百科全书”的价值,传达出了仡佬族了解世界、认知世界的方式和文化知识,凝结了仡佬族的文化特质和群体精神,反映了仡佬族的世界观和价值系统,是仡佬族文化的“条形码”,和社会民众认知仡佬民族的“文化密码”、“社会密码”。《丛书》无疑是仡佬族成员认知自己“我是谁,我从哪里来”的“心灵史”;是面向未来“我要到哪里去”的自我审视,是构筑仡佬族精神高地的“金矿”。

  三、《丛书》的出版对维护仡佬民族的文化权益和确保仡佬族文化安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文化安全是发展巩固民族认同的根本保证。文化,不仅仅是语言、文字、文学、艺术等体现,它表述并支撑着一个民族的文明体系。在特定的经济基础之上,文化诠释和界定人们的行为规范、道德准则、价值理念、政治信仰。在经济全球化、信息传播全球化、市场经济背景下,注重对各民族文化的保护、传承、研究、教育、宣传显得尤为重要。这既是维护少数民族文化权益的需要,更是确保中华民族文化安全的需要。《丛书》的出版无疑为维护仡佬族群众文化权益,和确保仡佬族文化安全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更为构建传承、保护、发展仡佬族文化的良性机制奠定了基础,也为其它世居民族的文化保护传承发展工作提供了可借鉴的成功“样本”。

  四、《丛书》提升了仡佬族文化的传播力和影响力,使仡佬族在参与全球化进程中体现了其独特的存在价值,和发挥了促进仡佬族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助推器作用。

  从文化传播学意义上,《丛书》提升了仡佬族文化的传播力和影响力,是人们了解、认识仡佬族文化的重要“载体、平台、窗口”;而从经济学意义上,仡佬族文化是贵州独具特色、不可替代的宝贵旅游资源,是推动仡佬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生产要素。从社会文化学意义上,仡佬族文化的唯一性、差异性、独特性。使仡佬族文化在多元文化的世界中拓展了生存空间和存在价值,成为仡佬族在参与全球化进程中的强大武器和强大资源,《丛书》的出版,从一定意义上,对仡佬族参与全球化进程起着助推器的作用。

  五、《丛书》是诠释多彩贵州的生动文化读本,丰富了多彩贵州的精神文化内涵。

  贵州作为一个多民族的省份,17个世居少数民族都有着自己鲜明的民族特色文化。贵州民族文化的多样性构成了多彩贵州文化品牌的核心,是构建贵州对外宣传话语体系的重要支撑。《丛书》的出版不仅丰富了多彩贵州的精神文化内涵,更成为了解和诠释贵州的又一张亮丽文化名片和文化读本。

  六、《丛书》的出版方式为建立民族文化安全保护机制提供了路径借鉴。

  建立文化安全是一个长期的重大战略工程,必须有顶层设计和全面的计划与安排。虽然历史证明,真正的文化进步与发展,都是由社会主导完成的,但在以主流文化(国家机器代表的文化)为主导的、多元的、有序的、非线性的社会发展模式下,非主流文化的民族民间文化的安全受到排挤所带来的冲突,所造成的民族认同困境、文化认同困境、政治认同困境、国家认同困境,必然带来种种社会危机,危及社会的稳定、民族的和谐,国家的统一。《仡佬族文化研究丛书》作为一种出版形式和方式,既是保护仡佬族文化的一种方法,也是一种行政举措,获得了中央财政的支持,但从建立仡佬族文化安全保护机制意义上,由政府主导设立“仡佬族文化保护区”、“仡佬族文化发展基金”等这样的机制,才能使仡佬族文化事业得到全面发展,从而进一步促进仡佬族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进步。从宏观层面的意义上,这对促进少数民族对伟大祖国的认同、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对中华民族的认同、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认同具有重要的政治意义和现实意义。

  袁礼辉:(遵义市黔北文化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

  此时,我能代表学校《仡佬族文化研究丛书》的各位作者说几句,心理很是感激,也很激动。

  在我看来,人都是好逸恶劳的,趋乐避苦是人的本性。人做事的激情与冲动多来自压力与鼓励,而压力与鼓励多双来源于动机与需求。我想,我和丛书的各位作者之所以要从事饿其体肤、劳其筋骨的调研,并能苦其心智、空乏其身地撰写出论文或著作,一方面是源于学校“强本争硕”的目标降大任于各位老师;另一方面,因学校的发展与教师自身的发展和利益休戚相关,它牵动着教师的每一根神经。正因如此,教师自身的成长与学校的发展犹如春潮涌动,拍打着每一们老师的心扉,也牵引着我的神经,开启了我参与学术、科研的意识,诱发了我从事学术、科研的行为。于是,我记诵着“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的古训,根据自己的特点,开始在仡佬族文化的一隅“寻寻觅觅”。寻觅中,我暮然回首,荣幸地加入了周帆院长主持的课题团队,主动承担了“仡佬族崇拜与祭祀”的研究任务。经过几年的努力,拙著《远山信仰的魔力:仡佬族崇拜与祭祀》,在“三更灯火五更鸡”的境界中缓缓告竣。说真的,掘著的社会效果如何,能不能为学术界所认可,我惴惴不宁地等待着,等待着同仁、专家真诚的批评与赐教。

  回想对拙著的撰写过程,悠悠韶光已经流逝了好几个年头。几年来,我且不谈伏案振笔、甘苦自知的日子,此刻,映现在我脑海里的是和“仡佬族文化课题研究”的老师们一起跋山涉水深入仡佬族民间进行实际调查的情景。为了解、收集和占有仡佬族崇拜和祭祀的相关资料,我和课题研究的老师们一道,利用寒暑假、节日休息时间,驱车前往毕节、大方、道真、务川、正安、遵义平正、仁怀等仡佬族聚居地,或爬山越岭深入山间仡佬人家实地观看仡佬族的傩戏演出;或在山涧人家的院坝、堂屋中同仡佬人促膝谈心;或出入在风光旖旎的洪渡河畔,寻觅仡佬先人的遗踪;或漫步在仡佬族第一乡(遵义平正)的小街上,感受仡佬人的风土人情及习俗。在春天,我们披上一身仡乡的蒙蒙烟雨;在夏天,我们顶着仡乡的炎炎骄阳;在秋天,木叶摇落时,我们迎着朝霞,走向金黄的田野,分享仡佬人丰收的喜悦;在冬天,万物收藏,我们冒着严寒,住进仡佬人家,伴随仡佬人度过祭拜的夜晚。

  成绩与奖励只能说明流逝了的昨天,它不应把人的价值定格,更不应成为炫耀的资本,对仡佬族文化的研究,还任重道远,我们承诺,将继续秉持“大胆怀疑,小心求证的”学术精神,在文化研究的征程上不懈努力,开拓进取,奋力做出我们应有的贡献。

  李良福:(遵义市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遵义市博物馆馆长)

  古老的仡佬民族是贵州这片土地历史拓荒者之一。仡佬族是一个善于“吸纳”的民族,从芙蓉江、洪渡河等流域出土的文物就不难看出,早在春秋战国时期,仡佬族就吸纳了秦、楚、巴、蜀等文化。

  由于贵州的高原地区,黔北大地交通不便,信息较为闭塞,仡佬族在历史的长河中才得以保存下来。现在遵义师范学院成立了专门研究仡佬文化团队,深入探究仡佬文化,我认为是非常好的一件事。编辑的仡佬族系列丛书,对仡佬文化全方位地进行了介绍。该书自2011年开始编写,2012年、2013年出版,对弘扬、传承仡佬族文化,提供了全面的资料,必将推动仡佬文化的传播。

  周真刚:(贵州省民族研究院 编审)

  仡佬族是世居贵州较早的少数民族民族之一,千百年来,仡佬族同胞在生产、生活中不断总结并创造了丰富的民族文化,而这其中的崇拜和信仰民俗文化不失为仡佬族传统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按袁礼辉老师说,为“仡佬族民族文化中最外显、最物化、最活跃的部分,至今仍存在于仡佬人的生产、生活之中”。大千世界,祭礼繁杂。环境和民族的不同,构成了各具风格的祭祀文化。纵观中国历代各民族的祭祀,可谓千姿百态,异彩纷呈,它吸引我们探骊得珠。

  万物有灵形成多神崇拜,也使人们的祭祀对象繁多。因此,我们可把众多的神灵分为天神、人鬼和地只。仡佬族把信仰民俗作为一种历史文化现象,作为一种社会形态,作为一种生活方式,作为一种价值观念,在仡佬族社会的发展中一直占据着重要地位,一直伴随着仡佬族人民的生产和生活,并发挥着重要作用。研究和利用民族传统文化,特别是优秀的民族传统文化,对于实现民族复兴和民族梦、中国梦有着不可估算的作用、价值!

  合上书本,心中铭记袁老师的“前言”点题:“无所惧怕的人,不知谦卑;懂得惧怕的人,才知敬畏。”“冥冥之中,人仿佛得到神灵的启示和庇护。”

  田金海:(贵州省仡佬族学会副会长)

  首先,感谢大家对仡佬文化的关注。该丛书从编写到出版,绝对可以称得上是一个浩大的工程,它开启了仡佬文化研究的的新篇章。同时,这也是一个大突破,近年来,无论是从已经出版的《濮祖经》、《仡佬语仡佬文汉字近音识别读书写大全》、《仡佬语汉字近音识族大全》到现在的《仡佬族文化研究丛书》,能说明的是,文化底蕴深厚的仡佬族从没有淡出过人们的视野,今天在现场看到有这么多专家学者对它重视,我认为仡佬族文化传播的明天会更加辉煌。

  龙耀宏:(贵州民族大学教授、省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

  这套“仡佬族文化研究丛书”的出版面世,无疑是近年来我省民族文化研究领域生产的力作,这是以周帆教授为首席专家的遵义师范学院仡佬族文化研究基地结出的阶段成果之一。周教授带领遵义师范学院的教师们在仡佬族文化研究中挖了一口深井。丛书内容广泛,涉及仡佬族文化研究和建设的多个方面,集系统性、学术性和挖掘保护于一体,充分彰显了丛书的资料价值和学术价值。另外,遵义师范学院通过基地平台的建设,培养了一批青年人才,将对学校的学科建设产生积极长远的影响,我认为这是这套书编写过程和的出版又一价值意义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