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省各地热议李克强总理在贵州考察调研

17.02.2015  14:39

  亲切关怀暖人心坚定信念谋跨越

  ——贵州省各地热议李克强总理在贵州考察调研

  2月14日,李克强在贵安新区听取情况介绍。

  2月14日,李克强在贵阳市轻轨一号线朱家湾站至大寨站区间工程施工现场考察。

  李克强考察过的黎平大市场,采购年货的市民络绎不绝。

  绣娘陆香花展示自己的绣品。

  【黎平县】

  老区人民憧憬新生活本报记者熊诚

  2月14日,被浓浓年味包裹的革命老区侗乡黎平,街头巷尾都在热议李克强总理在黎平考察的大喜事。

  在黎平大市场内,名为喜多多的瓜子糖果批发店成了“明星”。“我们沾了总理的光啊,昨天到现在来买瓜子、糖果的市民非常多,从早上7时开始到晚上10时收摊,忙得连做饭的时间都没有。”店主吴红彦兴奋地说,没想到总理是那么随和、亲切,主动与她和母亲握手,还非常关心她们的生活情况,临走时总理还祝愿她们生意兴隆,日子越过越红火。

  被总理光顾过的腌鱼、腌肉摊同样受到了热捧,店主杨昌蓉高兴地说,总理走后,她的腌鱼、腌肉一天卖了500多斤,是平常的2倍多。

  前往黎平县德凤镇蒲洞村的路上,天空飘起了细雨,经过一小时车程,记者来到了13日总理到过的蒲洞村。

  在这个年人均纯收入只有2160元的贫困侗族村寨,贫困户林宪平激动地告诉记者:“你们看,这就是昨天总理送给我的年货。”他指着两个精致的小竹篮,里面放满了腌鱼、糍粑、米酒、侗果、炒米等侗家特产。

  “总理能到我家来做客,这是我做梦都不敢想的事情,总理仔细把我的房子看了一遍,还非常关心我和母亲的生活情况。总理还问我以后有什么打算,我告诉总理自己住的房子今年已被纳入农村危房改造了,最大的愿望就是尽快把房子建起来,再找个媳妇,给母亲添个孙子,然后学门技术,赚点钱。”林宪平有些羞涩地说。

  在村里极富民族特色的鼓楼里,和总理座谈过的几个学生还在回味着总理讲的话:“以前都是在电视上看到总理,没想到昨天不仅离总理这么近,还在一起交流。”在贵州大学读研究生的该村村民吴远霞掩饰不住心中的激动。她说,今年村里回家过年的30多个大学生都和总理一起进行了座谈交流。

  “刚见到总理有些紧张,但总理亲切的笑容很快就让我们放松了下来,总理非常贴心,问我们大学生活怎么样、家里经济条件怎么样、毕业后愿不愿回家乡工作或创业等问题,还就家乡的发展、教育、交通等问题和我们进行了交流。”吴远霞开心地说,当总理听到她们今后学业有成愿意回报家乡时,表示了赞赏。

  蒲洞村村支书杨昌发告诉记者,有总理和这么多领导的关心、帮助,村里有信心把工作做好,带动全村群众致富。

  14日下午,记者在黎平肇兴侗寨六洞绣品店见到了当地绣娘陆香花,就在当天早上,陆香花和该县各乡镇共60多位绣娘,在肇兴侗族文化展示中心为总理展示了自己的作品和技艺。

  “总理问我是不是从小就开始学刺绣,这个民族传统技艺传承得怎样,绣品销售怎样,我就告诉总理,我们侗家女孩从小就学刺绣,并且会一代传一代,很多游客还有老外都很喜欢我们的绣品。”陆香花告诉记者,总理听后称赞她们一针一针绣出了自己的幸福生活,既绣出了侗寨之美、民族之美,也展现了勤劳之美,足不出户为家庭创造财富,是家庭功臣,更是侗寨文化传承的功臣。

  对总理的印象,返乡农民工、黎平永从乡顿洞村村民吴奇也有一肚子话要说,14日早上,在黎洛高速中潮服务区返乡农民工服务站,刚从浙江慈溪打工回来的吴奇和同批回来的农民工见到了前来视察的总理。

  “总理十分亲和,和我们一一握手,还给我们泡面,真的很感动,他还关切地问我们在外打工的情况,是否有困难,家里怎么样等等,我告诉总理自己在外打工已有11个年头了,非常想念家人,如今在外学到了技术,正打算回家乡种植杨梅、中药材、油茶等,总理听了非常高兴。”谈到总理的关怀,吴奇眼里泛着激动的泪花。

  夜幕降临,华灯初上,此时的黎平翘街仍热闹不已,人们还在谈论着总理来到这里的点点滴滴。

   【贵阳轨道交通1号线】

  一份“特殊”的新年礼物本报记者孙晓蓉

  2月14日,李克强总理前往贵阳轨道交通1号线朱家湾站至大寨(简称朱大区间)施工现场视察。

  2月15日,记者走进由中铁五局贵州公司承建的贵阳轨道交通1号线第6标段项目部,在朱大隧道口找到了该项目车站作业队队长吴兰奎。

  吴兰奎告诉记者,当时自己只知道有领导来,但完全没想到是总理。

  “看到是总理,现场都沸腾了。”吴兰奎描述,一位钢筋工人还激动地喊“总理,你比电视上还要帅。”

  “总理来的时候,大约下午3点多,就在这个位置,当时我们100多名工人,总理第一个和我握手,和我交流。”吴兰奎指着他所站的位置,回忆头一天和总理的“亲密”接触,仍然难掩激动和兴奋。

  “握着我的手,总理很关心地问我们收入多少?工地上生活怎么样?过年回不回家?”吴兰奎说着拿出手机,把工友帮他“抢拍”的照片翻给记者看。

  照片上,吴兰奎紧挨着站在李克强左边,满脸笑容灿烂。

  “照片早就传给家里人了,他们比我还激动,羡慕说今年春节我算收到的一份‘大礼’了。”因为一些收尾工程,家在四川的吴兰奎春节无法回家,他叮嘱家里人一定要把照片冲洗出来放大挂家里墙上。

  隧道作业队队长林绍发说:“我家远在福建,又是普通工人,临近春节了总理还赶来看望大家,感觉亲切、温暖。”他说,在工地上见到总理,就像提前收获一份“特殊”的新年礼物,让人激动又感动。“总理说了,等这条轻轨修通后,要请我们这些一线建设者乘坐首发列车。”

  第六标段项目部经理陈云告诉记者,贵阳市轨道交通1号线朱大区间工程位于观山湖区,全长846米,计划今年4月全部完成土建工程。高峰期时,有七八百名建筑工人在项目工地上施工作业。了解多数建设工人都是来自四面八方的农村,李克强称赞大家是“城市功臣”,主动提出要跟工人们合影。

  陈云翻出他在现场临时用手机拍的照片说:“总理嘱咐一定要把他和大家合影的照片发到每个工人手中留着纪念。”

  “大家都依依不舍,一直从隧道口陪着总理走到工地出口,看着他上车,和他挥手告别。”林绍发说。

  【北京·贵阳大数据应用展示中心】

  总理关心贵州大数据运用本报记者王鲁铨

  “我负责操作展示大屏幕上的PPT切换,总理看得很仔细,16页的内容花了10分钟左右的时间。对于‘块数据’城市这部分内容尤其关注,一边听工作人员的汇报还一边就所关心的内容发问。”回忆起2月14日李克强总理走进北京·贵阳大数据应用展示中心时的情况,工作人员王菁菁感觉历历在目。

  作为贵州大数据产业的重点内容,“块数据”城市将应用和服务于创新创业、政府决策等内容,为推动“块数据”模式发展,贵阳正在全力推动全球首个无线全覆盖城市项目,即全域公共免费wifi城市与贵阳城市云计算中心和大数据总线项目,建立一张统一完整的城市全域互联网络。

  总理特别关心这些项目的建成是不是能让大众受益。王菁菁告诉记者:“直到要走出展示中心时还在提醒,贵阳在建设的时候要注意安全、监管等问题。”

  在展示中心,李克强总理还详细了解贵阳市“数据铁笼”计划的执行情况。负责现场移动设备终端讲解的贵阳市交通管理局云岩区分局基层民警涂文虎事后说起来也是抑制不住激动:“总理很和蔼可亲!他看到我敬礼,首先就过来跟我握手。”

  “数据铁笼”计划,是贵阳运用大数据编制制约权力的笼子,依托大数据产业优势加快网上政务建设,把能够纳入网络的行政权力全部纳入网络运行,通过制定统一的数据技术标准,优化、细化、固化权力运行流程和办理环节,合理、合法地分配各项职责,实现网上办公、网上审批、网上执法,权力运行全程电子化、处处留“痕迹”,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置于社会公众的监督之下。

  “在介绍执法记录仪的应用时,我还告诉总理,现场他和我的对话已经被执法记录仪记录,成为我个人诚信档案中的珍贵记录,总理开心的笑起来。”涂文虎回忆道:“了解完设备的使用,总理连声说好。这就是把执法权力关进‘数据铁笼’,让失信市场行为无处遁形,权力运行处处留痕,为政府决策提供第一手科学依据,实现‘人在干、云在算’。”

  现在涂文虎的朋友圈里,谈得最火的就是他与总理交谈的新闻,“上午刚分享,不到中午就收到几百个‘赞’。大家都非常激动,这不仅是对我的鼓励,也是对基层民警的鼓励。”这位把李克强总理视为偶像的80后,正在把总理的对他的鼓励传递给同事、朋友,以及所有的基层民警。

  【贵阳渔安新城】

  棚改小区安居乐业尽欢颜 本报记者王太师实习生杨雯

  “总理希望我们通过棚户区改造工程,开启新的生活。感谢党的好政策,请总理放心,我们一定做到!”2月15日,谈到前一天总理到贵阳棚改小区渔安新城看望大家的情景,刘正勤仍心情激动。

  14日下午,李克强总理来到渔安新城时,刘正勤正忙着给前来领新居钥匙的回迁乡亲们登记信息。“总理突然就站到了我的面前,关切地问我们搬迁户居住、就业和长远发展等情况。”刘正勤说,当天,总理还给棚改搬迁居民发新居钥匙,希望钥匙不仅可以打开大家的新房子,也能开启大家的新生活。

  “开启新生活,我们很有信心!”同样作为棚改搬迁居民的刘正勤,原为渔安村村民。“我家有8口人,得到8套房子,准备用4套来居住,留4套来出租。现在工作也好找,再找点工做,过上好生活,是没有问题的。”

  “村里开发前,我是跑运输的,经常跑长途,很辛苦,现在也还在跑运输,但已经不再跑长途了,条件变好了,不用再那么辛苦了。”刘正勤说。

  十年蝶变,百姓感知。

  刘正勤搬迁进去的是渔安新城石榴园小区,主要集中回迁了附近开发改造的渔安、安井、西瓜3村的居民。黔灵镇干部、石榴园居委会党支部书记张华,从2006年起,受镇里委派,长期担任安井村党支部书记。现在仍是安井村支书的张华,可以说是这一个片区发展的见证者。

  “这里与贵阳主城区就是一山之隔,但是我到来时,这里交通就一条3米多宽的公路,村民们主要靠种植蔬菜为生。安井、渔安村基层党组织比较涣散,带动群众发展不是很强,我才被派过来的。”张华说。“2008年,这个片区的首条主要通道水东路开建,接着重要城市通道北京东路修建,这一带很快融入主城区。2009年渔安新城修建,现在这一片区崛起了未来方舟等都市楼盘,从原来的城郊农村变成了城区。”

  总理到渔安新城来看望乡亲,云岩区退休干部王视平也很关注。他回忆,渔安、安井两个民族村寨,是他到任云岩区民宗局后的扶贫主战场。2000年前,确实还很贫困。当时要到这些地方去,很不容易,一般要一两个小时。有人还住在茅草屋里。

  “这些事想起来刚发生不久,谁想到,10年一过,通衢大道在这里纵横交错,高楼大厦鳞次栉比。当年扶贫扶助乡亲们改造修建了不少平房,后来听说,在开发征收时得到了补偿,当年的贫困户现在大多变成了百万元户。”王视平说。“当年在渔安、安井扶贫,和乡亲们憧憬未来,我对他们说过‘万元不算富、十万才起步、百万元也要进步。’想不到当年的愿望这么快就实现了,希望乡亲们更进一步,更上层楼。”

  “开发渔安、安井,当时按每一位居民一套75平方米的回迁房来安置。目前,回迁村民都像刘正勤一样,居住一部分,留一部分来出租。目前,这里每套回迁房的房屋租金已经达到1400元左右。”渔安新城现属水东社区辖区,刚到任负责水东社区工作的蔡佳丽说,贯彻落实总理的要求和希望,社区下一步就是要全力做好服务,推进创业、就业工作,推动搬迁户从村民向居民的角色转换,做好城镇化进程,让大家安居乐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