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省“四在农家·美丽乡村”创建带给农民看得见的实惠

28.02.2015  13:43

    清新的空气、错落有致的乡村别墅、造型精美的小喷泉、独特的陶制工艺品……用青山绿水、阡陌田园、风格秀丽来形容遵义县枫香镇花茂村一点也不过分,而花茂村不过是贵州省美丽新农村的一个缩影。到目前,贵州省“四在农家·美丽乡村”已有17600多个创建点,覆盖9900多个村,占全省行政村的55%,受益群众达1650多万人。

    近年来,贵州省持续深入开展以“富、学、乐、美”为主要内容的“四在农家”创建活动,大力推进“美丽乡村”建设。特别是2013年以来,贵州省委、省政府把“四在农家·美丽乡村”创建作为全局性、战略性任务加以推进,先后下发了《关于深入推进“四在农家·美丽乡村”创建活动的实施意见》、《贵州省“四在农家·美丽乡村”创建行动计划(2014—2017年)》,成立了创建工作领导小组,实施小康路、小康水、小康房、小康电、小康讯、小康寨基础设施建设六项行动计划,“四在农家·美丽乡村”创建有力推进。

    创建中,按照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方针,贵州省坚持科学发展、统筹兼顾,以“富在农家”推动经济发展,以“学在农家”培育新型农民,以“乐在农家”实现文化惠民,以“美在农家”建设美丽乡村。以实施基础设施六项行动计划为抓手,既抓硬件建设、又抓产业发展,既抓环境整治、又抓素质提升,既抓典型、又抓一般,全面丰富创建工作新内涵。

    贵州省还启动了小康路、小康水、小康房、小康电、小康讯、小康寨六项行动计划,重点解决农民群众最急需的饮水安全、道路硬化、房屋改造、环境整治等问题,使农村基础设施明显改观,农村生态环境持续改善,农村经济快速发展,农民生产生活条件大为改善,带给了农民群众看得见、摸得着的实惠。2014年,全省六项行动计划完成投资400多亿元,推动了基础设施向乡镇以下延伸,公共服务向农村覆盖,打通了更多“最后一公里”。

    打造精品、彰显特色,是美丽乡村建设的重点。兴义市做足特色文章,发掘特色,保护特色。兴义市万峰林上纳灰村、下纳灰村依托自然山水和特色产业,狠抓基础设施建设,开展建筑立面整治和村庄净化、亮化、绿化,逐步实现“宜居、宜业、宜游”,现已发展农家乐、农家旅馆、旅游特色商品店100余家,从业人员600余人。两村年旅游收入超过亿元。2013年,纳灰村被国家民委和省民委授予“民族特色村寨”称号,还被评为“中国十大最美乡村”。

    从2013年起到2017年,贵州省将每年投入不少于300亿元资金,深入推进“四在农家·美丽乡村”创建活动,力争三五年内使全省农村面貌发生根本性变化。

    遵义市作为“四在农家”的发源地,通过13年的创建,全市农民受益率已达90%以上。2014年遵义市启动了“四在农家·美丽乡村”升级版创建工作,新增创建点322个。其中,按照全景域理念,按照4A级旅游景区的标准推进33个市级精品工程;完成6条高速公路沿线林业绿化美化景观通道建设,完成120个重要景观节点、面积10481亩,种植花草点37个、面积3528亩。

    “以前农村人羡慕城里人住高楼大厦,一心想往城里跑。现在是城里人羡慕农村人,一到周末就往乡下跑。”盘县滑石乡哒拉农庄老板自豪地说。目前,盘县已建设“四在农家·美丽乡村”创建村122个,受益群众32万多人。

    随着工作纵深推进,贵州省将以每年10%的递增速度推进“四在农家·美丽乡村”创建,力争到2017年创建点覆盖90%以上的行政村,2018年实现全覆盖。人与自然和谐共处、城乡发展协调推进、两个文明建设比翼齐飞的贵州正阔步向前。(赵勇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