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度中共贵州省委重大问题调查研究课题

21.11.2014  17:02

   【导语】 扶持人口较少民族发展工作是2005年党中央、国务院为帮助人口较少民族地区加快发展作出的重大决策,解决了人口较少民族的小康问题就意味着解决了一个民族的发展问题。我省有毛南族、仫佬族两个人口较少民族,主要聚居在63个行政村,总人口76257人,分布在黔东南、黔南两个自治州。近年来,省委、省政府对全省人口较少民族的经济社会发展高度重视,2012年,省委书记赵克志在全省扶持人口较少民族发展工作会议上,提出了对两个人口较少民族聚居区63个村优先给予扶持、优先建成全面小康社会的“两个优先”战略;2013年,副省长蒙启良在全省扶持人口较少民族发展推进会上,为贯彻“两个优先”提出了2017年全省63个人口较少民族聚居行政村率先实现全面小康的要求。

  为了积极探索我省人口较少民族聚居行政村率先实现全面小康的路径,为扶持人口较少民族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理论支撑,2014年初,由省民宗委申报的课题《贵州省人口较少民族聚居村率先全面小康问题研究》被列为2014年度中共贵州省委重大问题调查研究课题。11月11日下午,由省委政策研究室、省委重大问题课题调查研究领导小组办公室组织中央政研室、省委政研室、省民宗委、省统计局、省扶贫办、省社科院、贵州民族大学等单位专家,在贵阳召开评审会对2014年度中共贵州省委重大问题调查研究课题《贵州省人口较少民族聚居村率先全面小康问题研究》进行评审。专家组认为,本课题研究报告内容丰富、重点突出、措施有力,“开展人口较少民族聚居村率先全面小康统计监测指标”、“推进美丽特色民族村寨建设”等对策建议较强的决策参考价值,同意通过评审。

  以下为与会评审专家评审意见

      【 专家组评审意见】 贵州省人口较少民族聚居村率先全面小康问题研究》按照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快民族地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的指示,根据省委书记赵克志关于“力争我省人口较少民族地区优先建成小康社会,省里的扶贫资金优先向这两个少数民族倾斜”的“两个优先”要求,对贵州省人口较少民族聚居行政村的发展现状、主要特点、存在问题和率先实现全面小康环境条件等开展全面调查分析,总结出人口较少民族聚居村率先实现全面小康的标准、目标,并分析了全面小康实现程度,提出相应的实现路径、重点任务和保障措施,特别是提出人口较少民族率先小康行动计划,分解落实了全面小康建设任务,具有较强实践性、针对性和可操作性。相关工作建议被省委、省政府决策采纳,产生了良好的示范效应。本课题研究报告内容丰富、重点突出、措施有力,研究报告提出的“开展人口较少民族聚居村率先全面小康统计监测指标统计监测”、“发展村级经济”、“推进美丽特色民族村寨建设”等对策建议,具有较强的决策参考价值,同意通过评审。建议课题组根据评审组专家提出的意见,就进一步完善贵州省人口较少民族聚居村率先全面小康统计监测指标体系等问题进行完善。

  

蒙启良(省人民政府副省长)

  开展《贵州省人口较少民族聚居村率先全面小康问题研究》,既是贵州全面小康建设的工作需要,更是党和国家扶持人口较少民族发展的政治任务。课题以我省两个人口较少民族聚居村为对象,以“五通十有一减少二达到三提升”为基础,用18项指标、40个具体指标,可触摸地、具体地描述了村级小康的状况形态。这些指标包括了经济发展、社会和谐等六个方面,本人完全赞成。人口较少民族的全面小康,可概括为8个方面16句话80个字:道路全硬化,安居园林中;户户自来水,家家三网通。入学全覆盖,住院账能“冲”;病灾不用愁,全保人轻松。办事在村内,购娱十分钟;民主议事好,自治安民众。劳力有岗位,一业促繁荣;收入过七千,小康火样红。

  我省至今尚未制定村一级全面小康的实现标准,本课题成果不仅对我省人口较少民族聚居村率先实现全面小康具有重大推动作用,而且对全省以行政村为单位如何实现全面小康提供了十分有益的参照和借鉴,是以县为单位实现全面小康的深化。希望该成果评审通过之后,省民宗委按照省政府出台的《贵州省人口较少民族聚居行政村率先实现全面小康行动计划》,认真抓好成果的实施,确保2017年63个聚居村如期全部实现全面小康目标。

薛宝生(中央政策研究室《学习与研究》杂志总编辑)

  这是一个优秀的课题,在选题上比较有创意。贵州近年来经济社会的发展很快,在多个领域创造了很多很好的经验,在全国都具有典型意义。从选题上具有创意,研究的过程面临很多困境,课题组研究人员在这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贵州经济上落后,但在精神上、文化上并不落后,许多方面甚至走在了全国前列,特别是在民族文化建设上站在了制高点上。国家出台专门措施扶持人口较少民族,是中央关心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建设中华民族一体多元文化的重要举措。贵州开展的这个课题研究,在全国都具有重要借鉴意义。

  人口较少民族的全面小康建设,首先是民族的文化保护要做好设计,其习俗和文化是对中华民族文化的贡献,如何发扬光大应有系统的思考,这是“软文化”;在“硬文化”方面,比如建筑风貌、村落的设计如何保护和发展等,也应有思考。在产业发展方面,也应有专门的设计。人口较少民族的扶持和发展建议以民族为单位来推进。人口较少民族的扶持,要避免“被小康”的问题,经济的发展不可能每家每户齐头并进。贵州提出以县为单位的全面小康,是对自己的一个很大的挑战。

  对农村的发展,要预测20年甚至30年后,村子还在不在。如果不进行预测,将来这些村子里的老人去世后,将会变成空巢村。如果盲目投入,这些村子将来就会造成极大的浪费。村子在未来的变化,一定是一个递减的趋势,要进行预测,不要做无效投资,有些条件不好的村子,可考虑进行生态移民。

  农村的发展,还得跳出“三农”看“三农”。“三农”问题是一个世界难题,争取在工业、服务业、金融等方面,有一些支撑,可以联合起来搞一些资金公司,应在农民的财产性收入方面多做文章。人口较少民族的村级小康,应与贵州以县为单位的小康相衔接。这个课题不一定能解决人口较少民族的所有问题,但由此而产生的关于农村发展的思考应予以充分肯定。

吴大华(省社科院院长、教授)

  党和国家近些年来对我国人口较少民族的发展高度重视,实施了“兴边富民工程”等一系列举措,省委、省政府对我省人口较少民族地区优先建成小康社会也有明确的要求。由省委政研室、省民宗委联合开展对我省人口较少民族聚居村的基础条件、发展环境、发展现状、存在问题的调查研究,很有针对性,有数据分析,问题意识较强;提出的“实现路径及重点任务”思路明晰,重点凸显,具有可操作性;提出的“保障措施”具体、有力,责任到部门。是一份优秀的调研报告,建议通过评审。

  同时建议根据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和省委十一届五次全会精神,把文中提到的“法制”改为“法治”更为贴切,建议增加民族法治在推动人口较少民族发展中的重要作用,特别是村规民约在小康建设中的重要作用。

徐飞(省民宗委副主任)

  本课题在省委、省政府领导的高度重视下,被列为2014年度中共贵州省委重大问题调查研究课题。这个课题的深入研究,为我省扶持人口较少民族经济社会文化等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理论支撑。省委政研室、省民宗委组成联合调研组,结合国家扶持人口较少民族发展“十二五”规划和全省开展同步小康创建活动,对我省人口较少民族聚居村的基础条件、发展环境、发展现状、存在问题等开展了全面的调查分析,着重研究人口较少民族聚居村实现全面小康的标准、目标、措施,提出率先实现全面小康行动计划,为我省民族地区加快全面小康建设探索路子,为省委、省政府提供决策参考。人口较少民族聚居行政村率先实现全面小康,对我省2020年与全国同步建成小康社会具有重要意义,课题从七个大的方面对我省人口较少民族聚居村率先实现全面小康问题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和论证。对专家提出的意见和建议,课题组将进行认真的归纳和梳理,进一步充实、修改和完善。

冯育毅(省统计局副局长)

  这是一个探索性的课题,其深入研究对于贵州的小康社会建设具有积极意义。目前我省的村级小康标准还没有,本课题就人口较少民族聚居行政村率先实现全面小康存在的问题、实现的路径以及解决保障措施等作了深入的研究,具有较强的现实指导意义。但是,课题受到很多约束性限制,要设法突破,课题研究应与省里“小康寨、小康路、小康水、小康电、小康房、小康讯”的“小康行动计划”紧密结合起来。

胡忠良(贵州民族大学副校长)

  《贵州省人口较少民族聚居村率先全面小康问题研究》从背景与意义、现状评估、环境条件分析、思路目标原则、监测指标体系、实现路径及重要任务、保障措施等七个方面作了详细阐述,条理清晰,层次鲜明,数据翔实,措施具体,是一个有理有据,具有可操作性和指导性的优秀课题。本课题应从学术专业角度,进行进一步的整理和完善。

顾唯学(省扶贫办规划处处长)

  《贵州省人口较少民族聚居村率先全面小康问题研究》分七个部分,有现状分析、有目标、有任务、有措施,可行。特别是在贫困村减贫方面走在了前面,在贫困村率先小康提出来走在了前面。我省贫困面大,有以县为单位的小康县考核,以县为单位的减贫摘帽,但以贫困村小康提出来,走在了扶贫开发工作的前面。

  建议课题组进一步完善。对人口较少民族聚居村的贫困发生率应有一个准确的阐述;在“基本原则”中加上“坚持精准扶贫、整村推进”的内容,将识别出来的贫困村、贫困户找出致贫原因,分类制定发展规划,对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采取“一对一”结对,实施干部结对帮扶、产业扶持、教育培训、农村危房改造、扶贫生态移民和基础设施建设“六个到村到户”等措施,实行建档立卡登记,实现对贫困村、贫困户的精准扶贫。对于丧失劳动能力的群众,通过低保和社会救助保障其基本生活,同时把精准扶贫与产业发展、区域发展等有机结合;建议在“实施人口较少民族聚居村率先全面小康行动计划”的“重点任务”中,专题增加提升人口较少民族聚居村自我发展能力方面的内容。事物的发展是内因和外因共同起作用的结果。如何有效激发、培养和增强该地域自身的“内生动力”,是实现人口较少民族聚居村永续发展的根本途径。

王翰武(课题评审专家组组长、省政府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

  这个课题是一个探索和创新,“人口较少民族聚居村率先实现小康”的提法非常好,对于促进人口较少民族的发展、繁荣和幸福,推进全省各民族团结和谐进步有重大意义。课题思路清晰、资料全面、数据翔实、测算方法科学、文表并茂,建立了人口较少民族全面小康的监测指标体系,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建议进一步对63个人口较少民族聚居村的现状,进行详细的定量和定性分析,把问题分析透彻,要用数据说话,用事实说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