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石漠化治理迎历史性机遇 将取得突破性成效

15.02.2015  09:37

    “对贵州的发展来讲,‘绿色贵州建设三年行动计划’意味着‘守住生态底线’已经从思想认识层面上升到实实在在的行动;意味着自然生态系统将会不断修复、野生动植物的栖息地将会不断扩大、生物多样性将会日益丰富;也意味着贵州石漠化治理迎来历史性机遇,并将取得突破性成效。

  2月13日,在省政府新闻办举行的“绿色贵州建设三年行动计划”新闻发布会上,省林业厅有关负责人兴奋道出感言。

  从2000年以来,我省已经完成了3600万亩的营造林任务,林业生态建设取得长足发展,森林覆盖率连续14年保持年均增长1个百分点以上,2014年达到49%,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奠定了良好的生态基础。

  2014年国家林业局发布的有关数据显示,我省的森林面积和森林覆盖率在全国排名已经达到了第15位,森林蓄积在全国排第14位。良好的森林植被已经成为贵州最响亮的生态品牌、最突出的生态优势。

  推进“绿色贵州建设三年行动计划”,贵州有良好的基础,但难度也不容小觑。

  新闻发布会上,省林业厅有关负责人表示,难度主要体现在两方面。

  一方面,我省将在三年内开展造林绿化的1042万亩宜林荒山,特别是8558个重点村的642万亩宜林荒山,大多分布在石漠化严重或交通不便的贫穷落后地区,地块零星破碎、土壤瘠薄、保水能力弱,造林难度大、造林成活率低、苗木生长缓慢、植被恢复难度大、需多次补植补造才能成林,成为我省造林绿化工作的“硬骨头”和“拦路虎”,采取一般的技术手段和常规的组织方式完成造林绿化工作的可能性不大,效果也不会好。

  另一方面,投资也是“绿色贵州建设三年行动计划”面临的重要挑战。据测算,要完成1042完万亩荒山的造林绿化工作,共需筹集资金19亿元,其中需从各项林业工程项目筹集10亿元,从省、市、县三级财政筹资9亿元。而我省林业行业90%以上的造林绿化资金都是依托国家重点工程,这些工程的单位面积投资较低,人工造林每亩投资才300元,远不能满足这些造林困难地带的要求。

  为此,有关部门提出,充分调动全社会的力量,积极参与“绿色贵州建设三年行动计划”——

  积极研究出台鼓励扶持造林绿化的政策措施,化解造林地落实困难、造林绿化投融资渠道少、投资标准低等难题,充分调动社会力量造林、育林、护林积极性;

  抓住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契机,落实“谁造谁有,谁经营谁受益”等各项优惠政策。同时把造林绿化与农民增收和绿色产业发展有机结合,调动农民造林护林的积极性;

  积极培育林业专业合作社、龙头企业、大户等新型造林经营主体,同时借鉴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稳步推进国有林场改革,发挥国有林场的示范带动作用;

  创新体制机制,逐步实现先建后补的造林模式,实行包栽、包活、包管的造林管护措施;

  发挥绿化委员会的作用,加强部门绿化协同,通过各有关部门、共青团、机关、学校、部队、绿化基金会、民主党派等各方面的力量,大力推进义务植树活动、植绿护绿爱绿活动,掀起绿化贵州新高潮。本报记者 罗石香

    相关新闻:

贵州省协同推进生态林业和民生林业 实现百姓富生态美有机统一

实施“绿色贵州建设三年行动计划”,在实现生态美的同时,如何促进百姓富?

2月13日省政府新闻办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省林业厅对外合作与产业处有关负责人进行了解答。

他表示,生态林业和民生林业是林业工作的一体两翼,只有协同推进,良性互动,才能真正把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

资料显示,我省山地丘陵面积占国土总面积的92.5%,林业用地面积1.32亿亩,占国土面积的50%,决定了农村经济发展和扶贫攻坚的潜力在山上,希望在林业。

西部大开发以来,我省在大力加强林业生态建设的同时,大力发展林业产业,全省林业产业呈现提速转型增效的良好态势,2014年全省林业产业总产值达到了610亿元,林业已经成为农民增收的重要渠道。

据悉,在“绿色贵州建设三年行动计划”实施中加快发展林业产业,我省将按照“生态建设产业化、产业发展生态化”的发展理念,通过实施林业产业三年倍增计划,加快推进林业产业结构调整,目标是到2017年全省林业产业总产值达到1200亿元以上,在2014年的基础上翻一番,努力把林业培养成生态建设的增长点、农民收入的增长点、产业发展的增长点,将林业产业培育成我省现代山地高效农业的重要支撑。

发展林业产业,一是突出特色优势,根据我省林业资源禀赋,重点发展木竹精深加工(林纸、林板、家具)、林产化工(油桐、五倍子)、森林生态旅游、花卉苗木、木本油料(油茶、核桃)、木本中药材(红豆杉、黄柏、厚朴)、精品果业(刺梨、蓝莓)、林下经济等8大主导产业。

二是结合生态建设,以坡耕地和立地条件较好的宜林荒山为重点,因地制宜、合理布局,紧紧围绕8大主导产业,实施标准化种植、集约化经营,提高林地生产力,为产业发展奠定基础。

三是加快结构调整,促进加工业转型发展,引导企业向工业园区聚集,形成产业集群。鼓励现有木竹加工、林化加工和木本油料加工企业延长产业链,提高资源利用率和产品附加值。

四是加强基础建设,以全省森林公园和自然保护区旅游小区为重点,科学编制森林旅游规划,将森林旅游培育成林业经济新的增长点。力争在“十三五”建成和完善6处森林公园度假示范区,建成3至5处在国内享有较大影响的重点森林公园和5处高标准的生态文化教育示范基地。2015年全省森林公园接待游客人数达到3500万人次。

五是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支持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组织与林农建立利益联结机制,营建优质高效的产业基地,让群众分享“绿色红利”。落实好省级林业发展专项资金、林业项目贷款贴息、林权抵押贷款等财政金融方面扶持政策,扶持企业做大做强。继续做好林产品质量建设、科技支撑、市场开拓和林业产业发展投融资平台建设,为我省林业产业健康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本报记者 罗石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