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国理政新实践贵州答卷:看得见的笑脸 摸得着的幸福

25.04.2016  12:04

治国理政新实践——贵州答卷

    镇远县报京乡侗族姑娘刘惠梅利用外出打工学到的技术,开起了刺绣坊,深受侗族村民及游客喜爱。图为顾客在购买刘惠梅绣的女式提包。田茂昌摄(贵景网发)

    黔中大地,群山苍翠。春风拂过,茶香沁心。

    正是春茶采摘季节,梵净山下的松桃正大茶园,近百名苗家群众正在采茶。

    一片片翠芽,映照着茶农增收致富的幸福笑脸,也承载着黔茶出山的希望。

    689万亩茶园,面积居全国第一,是贵州巨变的生动注脚之一。

    “走遍大地神州,醉美多彩贵州”。人们忽然发现,贵州的声音响了,贵州的步子快了,贵州的第一多了。

    “天无三日晴,地无三里平,人无三分银”,曾几何时,世代流传的俗语,道出了贵州之艰,贵州之穷。

    时光倒回五年前,贵州仍是处境尴尬的经济洼地,多项硬指标落后全国平均水平。

    贵州,等不起,慢不得。

    贵州,按下快进键,跑出加速度。

    贵州变了。

    “两天半观摩铜仁8个区县、两个开发区的19个点,这在以往不可想象。”4月9日,参加2016年全省第一次项目观摩会第五组的代表们对便捷的交通感慨不已。

    “八山一水一分田”的贵州,是全国唯一没有平原支撑的省份。

    补齐短板,“唯一”变“第一”。到2015年底,全省高速公路通车历程超过5100公里,在西部地区率先实现“县县通高速”。

    贵州的“交通”天亮了。沪昆高铁、贵广高铁,把贵州带入“高铁时代”,极大缩短了与长三角、珠三角和中原地区的时空距离。乌江复航在即,融入长江经济带快马加鞭。九市州均通航空,贵州不再山高“”远。

    不止是交通。一大批水利工程滋养黔中大地,宽带通到了行政村,黔电东送南粤。

    贵州变了。

    现代农业、新兴工业、山地旅游,贵州同步发力。在全省布局“5个100”工程,盆景变风景,产业发展强势起跳。

    麻山腹地,“菜篮子”成了村民的“钱袋子”。

    罗甸县麻山高效蔬菜产业园,公路两边绿油油的菜地里,随处可见辛勤劳作的农民。园区主打高效蔬菜,探索出“菜—稻—菜”一年三熟种植模式,菜农们鼓起了腰包。

    黔东大门,村民们当上了企业的股东。

    大龙开发区九龙村村民杨先海不仅在园区就业月薪300元,还入股龙头企业中伟集团当上了股东。前不久,杨先海等194户贫困户首次分红97万元。

    黔北花海,让村民们端上了旅游饭碗。

    桐梓县杉坪村村民胡志学在景区内承包了几间门面开起小卖部,生意好的时候一天能赚一千多元。去年8月建成的1500亩花海,40多天就接待游客50万人次,全年旅游综合收入达1.58亿元。

    ……

    一张张百姓的笑脸,勾勒出贵州跃起的身影。

    过去五年,贵州经济增速连续跃居全国前3位,主要经济指标翻了一番以上,经济总量和人均生产总值实现赶超进位的历史性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