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贵州精准扶贫方式的革命性变化

15.12.2015  09:26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蓝图已经绘就,扶贫攻坚决战决胜的号角已经吹响。让我们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鼓起劲来抓发展,弯下腰来拔穷根,携起手来奔小康,坚决打赢科学治贫、精准扶贫、有效脱贫这场输不起的攻坚战,努力闯出一条贫困地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新路子!(陈敏尔)------题记             当前,贵州的精准扶贫工作已进入深水区,贵州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印发了《贵州省领导干部遍访贫困村贫困户试行办法》,深入开展了领导干部遍访贫困村贫困户活动。在实施“33668”扶贫攻坚行动计划的基础上新出台了《关于坚决打赢扶贫攻坚战确保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定》及10个配套文件,鲜明提出了全省精准扶贫的奋斗目标、着力重点和具体措施,从扶贫政策上给我们当前的扶贫工作提供了有力的保障。精准扶贫是对传统扶贫方式的巨大改革,必然引起扶贫方式的革命性变化。那么,如何准确把握精准扶贫的内涵,充分认清并积极适应由此带来的深刻变化呢,笔者认为应该从以下“三个转变”准确把握精准扶贫的内涵,认真贯彻落实好当前的精准扶贫工作:           第一,从“传统扶贫”向“精准扶贫”转变           以往的传统扶贫方式划定了贫困线,强调扶持贫困人口,但由于没有对贫困人口进行准确识别,未建立可查询、追踪的管理数据库,扶持对象实质上停留在抽象层面,没有深入和准确到具体层面。落实精准扶贫机制,国家制定了统一的扶贫对象识别办法,按照县为单位、规模控制、分级负责、精准识别、动态管理原则,全国扶贫系统用一年时间,调动各方面力量,完成了对精准扶贫具有基础和战略意义的“一号工程”,即对全国所有贫困村、贫困户进行准确识别并逐一建档立卡,建立了全国扶贫信息网络系统,使得扶持对象一目了然。不仅如此,精准扶贫要求扶贫措施与贫困识别结果相衔接,要深入分析致贫原因,逐村逐户制定帮扶措施,集中力量予以扶持,确保在规定时间内达到稳定脱贫目标。由此,不仅实现了扶持对象查询追踪的“可视化”、具体化,而且实现了帮扶措施和帮扶效果检查考评的明确化、具体化,这体现了当前的扶贫工作已由传统的扶贫方式转向了精准扶贫。           第二,从“扶志”向“扶智”转变           一段时间以来,随着扶贫帮困力度的增大,一大批贫困户用自己勤劳的双手摘掉了贫困帽子,但仍有一部分被帮扶的对象,仍然家徒四壁、一贫如洗。    究其原因,抛开因病因灾和知识水平低下等客观因素,少数贫困户患上了动力不强、心力不足、努力不够的“思想病”,甚至养成了“等、靠、要”依赖观念,更有甚者沦为怎么都扶不起的“阿斗”,失去了脱贫的信心和愿望,而没有敢于拼搏脱贫的意志。         “扶志”就是要让贫困人口克服对干事创业的畏惧心理。治穷要治本,致富要治心。物质上的贫穷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安于贫穷的现状而不思进取。信心决定希望,信心激发斗志,信心是力量源泉,没有信心和斗志,再扶也是无根之木。         “扶智”就是要增强和提高贫困人口摆脱贫困的智慧和能力。从实际情况看,贫困户受教育程度整体偏低,学习新知识、掌握新技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如果没有克服和战胜贫困的雄心壮志,就很难学会和掌握一两门实用生产技能,要成为懂技术、会经营、能致富的新型农民就会成为一句空话,更难以彻底摆脱贫困。要彻底摆脱贫困,就要提高贫困人口的文化教育水平,加强农业科技培训,提高贫困人口的智慧和能力,从根本上把贫困人口的智慧和能力扶起来,才能最终战胜贫困。             第三,从授“鱼”向授“渔”转变         几千年前道家学派创始人老子就说过:“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授人以鱼只救一时之急,授人以渔则可解一生之需”。通俗的解释是:直接给人鱼能帮助人们解一时之饥,却不能解长久之饥,如果想永远有鱼吃,那就要教会需要帮助的人学会钓鱼的方法。笔者认为,道家留下来的经典学说除了在教育界备受推崇外,对于当下国家的扶贫工作也有莫大的指导意义。         为了促进社会公平、改善我国贫困人群生活的物质保障,党和政府及社会各界人士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通过最低生活保障、农村安居工程等政策将大量扶贫资金发放到贫困居民的手中,这无疑有效的改善了当前一些贫困人群的基本生活,然而,从长远来看,光靠各种“救济式”扶贫并没有真正改变贫困地区的面貌,很多地方贫困的“帽子”不但没有在扶贫中被摘掉,反而我们会发现,每年在基层群众诉求工作中不乏因低保问题到政府、村委会缠访闹访的群众,为了申请低保争相为自己“戴上”贫困帽子,在增加基层开展工作压力的同时,农村一些深层次的矛盾也进一步显现和激化。         出现此种争相“戴贫困帽子”的怪现状,关键在于目前很多地方采取的是“授鱼式”扶贫,让很多人滋生了“等靠要”的懒惰思想,结果只能导致贫困的人仍然贫困,同时不享受低保标准的人也竞相争低保。扶贫不是扶懒,而是加快农村发展的一种手段,要解决这些问题,关键要循序渐进的改革扶贫方式,变“授鱼式”扶贫为“授渔式”扶贫,光靠“输血”是不够的,解决不了长远问题,更应该教会他们如何“造血”,不仅要对贫困人群在扶贫中实施“拉一把”,还要积极以发展的眼光和扎实的举措“推一手”。只有加大扶贫开发力度,创新扶贫开发工作机制,加快培养脱贫产业,教会贫困人口脱贫致富的方法,鼓励贫困人群依靠自身努力脱贫,才能最终实现同步小康的目标。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扶贫工作“要更多面向特定人口、具体人口,实现精准脱贫,防止平均数掩盖大多数”。中共中央办公厅和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创新机制扎实推进农村扶贫开发工作的意见》明确要求,建立精准扶贫工作机制,切实做到扶真贫、真扶贫。精准扶贫是对传统扶贫方式的巨大改革,必然引起扶贫方式的革命性变化。因此,在精准扶贫新形势下,准确把握精准扶贫的内涵,充分认清并积极适应由此带来的深刻变化,对于我们掌握精准扶贫工作主动权,鼓起劲来抓发展,,弯下腰来拔穷根,携起手来奔小康,,坚决打赢科学治贫、精准扶贫攻坚战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宋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