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红”之最:重温红色记忆 铭记伟大转折

05.09.2014  13:52

  中国是一个红色的国度,红色的国旗、红色的党章、红色的建筑、红色的崇拜、红色的春节、红色的形形色色,当然,还有最纯正的红色的血液。

  红从民国时期到建国前,是属于每一个中国人刻骨铭心的回忆。当这股红色的回忆随着时间的推移,不但没有被历史的尘埃磨灭,反而越发的鲜艳,越发的勾起那份来之不易的珍惜。红,不简简单单是一个颜色。

  在贵州,红色是属于这个地区独特的鲜明印记,从奠定基础的黎平会议到拯救党于危难的遵义会议,再到红军烈士陵园……在这个高原上,先后作出了多少重要的决定,又走出了多少让我们引以为傲的革命烈士。这些,就仿佛一张巨大的革命名片,代表着贵州为新中国所作的贡献。

  如果你厌倦了都市的车水马龙、人头攒动,那么,就背上行囊,带着崇敬与信仰,走进贵州,沿着红色伟大的转折回忆,慢慢体验红色带给你的触动,体验着历史长河最浩瀚的历史情节和正气。就好比那首诗里的描述:

  大山深处月色幽,

  一道红光劈浑浊。

  革命自此有星光,

  红旗漫卷飘神州。

  这里的红色,是作为一个中国人你想要的。

   “红之最”之一

  遵义会议会址:见证伟大转折

  说到贵州的红色景点,最著名的要数遵义会议会址了。这栋原为国民党二十五军二师师长柏辉章的私邸,是遵义城上世纪三十年代最宏伟的建筑,位于遵义老城子尹路96号,占地面积11885.42平方米,建筑面积62018平方米。1935年1月中国工农红军长征到遵义,在这里召开了政治局扩大会议,纠正了王明“”倾路线,确立了毛泽东在中国共产党和中国工农红军中的领导地位的会议,史称“遵义会议”,是中国革命一个不寻常的转折点,其会址也因此成为了承载革命光辉的重要历史建筑。

  遵义会议会址修建于30年代初,分主楼、跨院两个部分。正楼悬挂的门匾“遵义会议会址”正是由毛泽东亲自题词,这六个大字也显得格外苍劲有力,金碧辉煌。而遵义会议会议室则在楼上,呈长方形,约27平方米,里面的陈设基本上都是当年开会的原貌。看着这房中的摆设也会让人不由自主地联想到当年革命家们激烈辩论的场面。

  建筑里不起眼的房间还曾经作为周恩来总理的办公室兼住房。街面房连接主楼与跨院之间有一座青砖牌坊,牌坊上方用碎蓝瓷镶嵌着“慰庐”二字,牌坊的另一面有“慎笃”二字。遵义会议会址主楼坐北朝南,一楼一底,为曲尺形,砖木结构,歇山式屋顶,上盖小青瓦。楼层的走廊上,可以眺望四围苍翠挺拔的群山,指点昔日红军二占遵义时与敌军鏖战地红花岗、插旗山、玉屏山、凤凰山诸峰。会址主楼上下的门窗,漆板栗色,所有窗牖均镶嵌彩色玻璃。紧挨主楼的跨院纯为木结构四合院,仍漆板栗色。

  遵义会议会址现有馆藏文物780余件、复制品600余件、辅助品150余件、革命文献资料60余件、革命文物照片2500余张、历史资料1000多份。陈列文物丰富,是进行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的重要课堂。

   红之最”之二

  黎平会议会址:扭转乾坤 此地印证

  黎平会议从根本上扭转了红军自长征以来的被动挨打局面;也为遵义会议的胜利召开,在政治上、思想上、军事上做了必要的准备,从而揭开了伟大历史转折的序幕。所以,黎平会议会址可以说是仅次于遵义会议会址的一个重要红色景点。

  黎平会议旧址位于一条叫“翘街”老街上,是一座清代中叶的古代建筑物。占地面积近1000平方米,外高约20米。会址正堂门面塑二龙戏珠;楼上走廊四周是卷板方格栏杆,窗权精雕细刻;左间摆设八张太师椅和两张八仙桌,当时的会议就在这里进行。黎平会议在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1934年12月14日,中央红军长征由湖南通道进入贵州一举攻克黎平县城。18日,党中央在城东二郎坡胡荣顺商号内召开了政治局会议,史称黎平会议。房后有小天井,墙壁上有八仙过海、太白醉酒等壁画,壁间开有一石臼合门进入后院。会址占地面积近1000平方米,高约20米的封火墙围绕,森严幽静。

  黎平会议会址自1984年正式开放以来接待的中外参观者达40万人次,黎平会议会址发挥自身的优势,在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方面取得了明显的效果。

  本组稿件 刘舒霓/文

  图片均为资料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