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经济社会发展六百年历史审视研讨会发言概览

23.12.2014  15:47

  编 者 按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学习党史、国史,知史爱党、知史爱国,在对历史的深入思考中做好现实工作、更好走向未来,不断交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合格答卷。2013年是贵州建省六百年。10余年前,经省委、省政府同意,有关部门联合发起了贵州经济社会发展六百年研究,最终推出了《贵州经济六百年》、《贵州文化六百年》、《贵州社会六百年》和《图说贵州六百年》四部重点图书。为鼓励广大干部群众学习贵州历史,增强文化自信,更好地推进全面小康建设,省委宣传部、省委党史研究室、省新闻出版广电局于近日在贵阳召开了“学习贵州历史 增强文化自信——贵州经济社会发展六百年历史审视”研讨会。省政协原主席龙志毅,省委常委、省委宣传部部长张广智出席并讲话。与会领导和专家学者围绕主题谈了各自的体会和看法。现将相关发言摘要刊发。

   批驳“贵州是蛮荒之地” 的谬论

  龙志毅(省政协原主席、著名作家):今天在这里举行“学习贵州历史,增强文化自信——贵州经济社会发展600年历史审视”研讨会,我表示热烈祝贺。贵州建省六百年有组织的研究活动,至今已十一个年头了。在参与研究活动的专家、学者和广大同志们的共同努力下,已经取得了阶段性成果。最后确定的四本书,即:《贵州经济600年》、《贵州社会600年》、《贵州文化600年》以及《图说贵州600年》,已全部出版。在此之前,已出版了九部可独立存在的专题著作。这些丛书的出版,将有力地批驳“贵州是蛮荒之地”的谬论,从而树立起文化自信。这些研究成果,凝聚了我省广大社会科学工作者的艰苦劳动,真可谓十年磨一剑呀。

  就我个人来说,虽然从头到尾都参加了,和学术委员会一道,认真审读并提出审读意见一万多字,但这是微不足道的。在整个研讨过程中,特别是最初阶段,大概由于身份的缘故吧,我提出的建议得以很快立项,并得到了时任省财政厅厅长李隆昌先生的大力支持和各方的共同努力,使这项研究活动能得以从始至终。因此,要问我起了什么作用?实际就是沟通的作用,确切一点说:就是起到了参与贵州建省600年的研究者和省委领导之间的桥梁作用。中国文联的前主席,大家熟知的周巍峙,八十岁时给自己写了一首自嘲诗:“来自贫寒户,混迹文坛中,奔忙六十载,一个打杂工。”套用他的最后两句加以修改,我是“奔忙七八载,一个桥梁工!”如此而已。四本书出了,但对贵州文化(不止六百年)的研究没有完,预祝新的研究和实践取得新的成果。

   我们贵州人应有文化自信

  张广智(省委常委、省委宣传部部长):贵州建省六百年研究,是一项很有文化价值的系统工程。由我省史学界、学术界一批专家学者历经10年潜心研究,推出的四部很有分量的著作,标志着这一工程完成了阶段性任务,是贵州史学研究上具有开创性意义的一件大事、喜事,令人振奋。在贵州加速发展、后发赶超的今天,能够回过头来认真梳理我们刚刚走过的六百年,全面深入地进行思考和总结,具有重要历史意义、现实意义和学术价值。

  翻阅厚厚书卷,聆听历史足音,贵州六百年建省史镌刻着文明发展轨迹,闪烁着文化自信光芒。这套书从经济、文化、社会等层面,全面系统地叙说贵州建省600年来的辉煌历史,记述了一代代贵州儿女开拓奋进、同心攻坚的非凡历程,向世人展示了贵州厚重的历史、灿烂的文化、优良的传统和宝贵的精神财富。有了这份文化自信,也就有了把贵州建设得更好、发展得更快的底气。

  对历史的研究是需要不断深化的,只要往深处挖,还会发现贵州历史更多更精彩的东西。我们要拉开历史的广角和长焦,以更宽的文化视野和更长的历史眼光,深化拓展对贵州历史的研究。一是要从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科技、生态等各个领域,拓展对贵州建省600年历史的研究。继续补充和完善贵州这些领域的历史研究资料,继续深入挖掘贵州历史文化中的自信基因,使贵州历史研究更加全面系统深入,进一步彰显它的学术价值。例如,贵州绿水青山的良好生态,既是自然地理条件决定的,也与贵州人爱护生态、保护生态的文化传统密不可分,从江县芭沙村的苗族同胞,爱树如命,把树看作生命的延伸,这种鲜明的、科学的生态观念值得挖掘和弘扬,我们的历史研究应当在这些方面多下功夫。另外,在医疗、生产技术、科学发明等科技史方面的研究也显得不够,还需要加强。二是在审视贵州六百年的基础上,从中华文明的历史长河来研究贵州历史文化。贵州历史是中华文明史的有机组成部分,六百年只是全部贵州历史的一个阶段。与源远流长的华夏文化一样,贵州历史同样辉煌,贵州文化同样灿烂。既要研究透贵州建省六百年史,更应上溯至遥远的历史源头,克服实物、典籍不完善的困难,把湮没在历史长河中的闪光、辉煌、灿烂的东西挖掘出来、展示出来,在中华民族共有的文化基因中找寻反映贵州特质的因素,看清贵州是如何从遥远的历史源头走到现在,讲清楚作为中华文明史组成部分的贵州通史,为我们进一步增强文化自信,走向美好未来提供更多更好的借鉴。这既是对历史负责,也是对未来负责、对贵州人负责,必须舍得花本钱下功夫,把这件利在当代、功泽千秋的事业做实做好。这就是它的历史意义。

  理清历史脉络,把握历史规律,最终是为了开创美好未来。相信这套著作的出版,可以长贵州人的志气,强贵州人的信心。我们要把贵州建省六百年研究的成果运用好,使之在增强贵州人的文化自信中发挥应有的作用。文化自信的问题解决了,就会有发展的自信,贵州人的精气神就更加振奋起来,就会以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谱写精彩的中国梦贵州篇章。

   学习贵州历史 凝聚赶超动力

  徐静(省委党史研究室主任):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就学习党史、国史问题发表重要讲话。他在纪念毛泽东同志诞辰120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中说,“历史就是历史,历史不能任意选择,一个民族的历史是一个民族安身立命的基础。”他在中央党校建校80周年庆祝大会暨2013年春季学期开学典礼上说,“要认真学习党史、国史,知史爱党,知史爱国”。他在中央政治局第七次集体学习时说,要“在对历史的深入思考中做好现实工作、更好走向未来,不断交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合格答卷。”他在全民族抗战爆发77周年纪念活动上说,“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也是最好的清醒剂。

  作为贵州人,作为今天这一贵州六百年研究工程的坚守者,见证诸多社科工作者辛苦付出后结出的硕果一一问世,欣喜之情无以言表,角色使然下最粗浅的认识是,认真学习党史、国史,一个很重要的方面,就是要认真学习好贵州历史,尤其是要学习好近现代以来的中国共产党贵州历史。贵州是党史资源大省,1930年到1936年间,先后有红七军、红八军、红三军、中央红军、红二军团、红六军团在贵州开展革命活动,足迹遍及全省68个县(市、区)。在长征途中,党中央召开了以遵义会议为标志的系列重要会议,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实现了党的历史上生死攸关的伟大转折。中央红军进行了强渡乌江、遵义大捷、四渡赤水等著名战役,取得了战略转移中具有决定意义的胜利,逐渐打开了中国革命的局面。这些丰厚的党史资源,不仅是贵州的财富,而且是全党全民族的宝贵财富。学好、用好这些历史,对增强贵州历史自信,增强贵州人的自信,并以充分的自信承续贵州经济社会发展六百年历史的后发赶超使命,进而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我们将以六百年研究工程和今天的研讨为新起点,进一步深化对贵州历史尤其是贵州党史的研究和宣传,为贵州的发展凝聚强大的赶超动力。

   建省六百年研究是 贵州文化自信的彰显

  徐圻(省新闻出版广电局局长):长期以来,贵州人老是在自卑和自大这两种情结之间纠结、徘徊。一方面是自卑、自怨,另一方面是自满、自负,作为一种“集体无意识”,存在于不少贵州人的深层心理当中,成为观念的顽疾。表面看,自大与自卑是两个极端,深入看,其根源相同。两者都是自信心缺失的结果。而自信心的缺失,其根源又在于脱离实际、坐井观天,由此造成要么妄自尊大,要么妄自菲薄。总而言之,一切都只在自己的主观感受里打转,不能客观、现实地看待自己、看待他人,在自我定位上严重偏离。如何走出文化的自大与自卑,我认为一个重要的方面是要正确地学习和研究我们的历史,正确对待我们的历史。“贵州经济社会发展六百年研究”工程就是这样一项重要的文化建设工程。该工程自2004年启动以来,在老同志龙志毅的带领下,在一批专家学者的努力下,历时10余年,终于完成两个阶段的全部研究工作,先后完成《贵州:区域地位的博弈》等九个专题,最终推出了《贵州经济六百年》、《贵州文化六百年》、《贵州社会六百年》和《图说贵州六百年》四部很有分量的著作。这是我省史学界、学术界的一件盛事。这些成果从经济、社会、文化等各个层面系统、全面地阐述贵州建省600年来由封闭走向开放、由落后走向崛起、由自卑走向自信的历史轨迹和发展态势,对我们深刻认识贵州建省以来的历史,增强贵州人对贵州文化的高度自信有积极的价值。从这个意义上讲,这个工程本身就彰显了贵州的文化自信。

   认识贵州、了解贵州、 建设贵州的好书

  曹维琼(贵州人民出版社原社长):贵州建省六百年丛书是一套认识贵州,了解贵州,建设贵州的好书,表现在三个特点上。其一,这是对贵州经济社会文化发展研究的积累性工作。丛书领导小组聚集数十位专家用了数年的时间完成了这一文化工程,全书260余万字,1550幅珍贵的图片,是贵州经济社会文化研究的集大成巨著,具有重要的文献价值。其二,这是贵州社会经济文化六百年展示的创新性工作。丛书以《贵州经济六百年》、《贵州文化六百年》、《贵州社会六百年》、《图说贵州六百年》四部一体的新构架,专题互补,图文互动,第一次全方位地展示贵州的发展,文中有大量的新观点,新思路,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其三,这是贵州社会经济文化六百年发展的传播性工作。全书为专家撰写专著,专题合成通史,专著然而可读,较好地实现了研究是为了更好地传播的价值,丛书推出后引起各界的关注,得读者的好评。到达推动贵州人民的文化自知,增加贵州人民的文化自信的目的。

   看见贵州文化的曙光

  熊宗仁(省社科院研究员):作为多元一体共生的中华文化组成部分之一的贵州文化,相对于中原及沿海发达地区而言,虽不曾成为具有较强影响力、辐射力的成型的地域文化。但绝不能据此而否认它的存在及其不容忽视的影响。从历史与现实、自然与人文,贵州文化的个性,无论从什么角度去提炼,都不会超越出“多民族文化”这一大的概念中提炼。

  贵州文化“墙内开花墙外红”和贵州人“”变“”,“”变“”的现象,六百年来屡见不鲜,层出不穷。贵州不乏智慧、不乏文化、不乏人才,但缺乏整合、集聚、彰显智慧、文化和人才的平台与环境。贵州六百年来出现过许多国内知名的历史人物,他们在各自领域中对中华文化也都作出过堪称杰出或突出的贡献。

  回溯贵州建省六百年的文化史,不难发现,影响贵州发展快慢、好坏的一个重要因素,是国家制度设计是否关注贵州和向贵州倾斜。已经出现和可以预期的是,国家制度设计对贵州关注度的提高和倾斜度的加大,与贵州制度创新的结合,不仅让贵州尽快填平与全国经济发展差距的鸿沟,而且是推动贵州文化走出山门,走向全国和走向世界的巨大引擎。

  如果我们用贯穿历史、现实和未来的文化事理逻辑去思考,用近代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并非个案的诸多史事去分析证明,贵州在经济相对的贫困之下,已潜藏着文化的绝对富饶;在政治经济领域相对的边缘化之下,仍形成了文化遗产富集的中心区域;在相对滞后的现代化进程之下,却蕴涵着可供人类思考的人与自然和谐的辩证哲理;在文化发展遵循经济发展的一般规律之下,却已表现出并实现着经济洼地上有文化高地,文化是可以跨越发展的实例与六百年终于盼来的机遇。这是走过漫漫六百年后所看见的贵州文化的曙光。

   把文化自信落实为 发展自信

  向阳生(省委办公厅原主任):纪念贵州建省600年学术研究,历经十年的努力,结出了累累硕果,形成了丛书、文集、画册煌煌数卷,深感这些阶段性的成果来之不易,参与其中的学者专家们的工作卓有成效,确实是我省文化建设中强学力行的盛事。

  今天研讨会的定位是“学习贵州历史,增强文化自信”,颇有启发意义。回望和审视我省600年来的曲折历程,我们理当充满作为贵州人的文化自信,同时,我们也一定要务在博见,将这种文化自信转化和落实为贵州的发展自信。我分析了贵州经济社会发展长期处于落后状态的主客观原因,认为贵州自建省以来得到一定程度开发的机遇只有过两次:一次是抗日战争时期贵州作为“大后方”在经济文化上得以有效开发,另一次是“三线建设”时期贵州得以出现真正意义上的现代化工业,但两次的发展和后续进展都有很大局限性。只有决策和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以来,贵州才迎来了历史上前所未有的大发展机遇。近年来,中央又通过颁发国发2号文件等政策措施,帮助贵州增强具有可持续性的自我发展能力,解决造成贵州落后的根本性问题。我们必须以高度的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牢牢抓住和切实用好这十分难得的历史性机遇,全力以赴实现历史性跨越,加快奔向全面小康。在此进程中,我们还必须把文化自信和发展自信落实到坚定不移守住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上,努力做到百姓富和生态美的有机统一。我们要用实效证明,贵州不仅切盼发展,而且一定能够做到科学发展、又好又快发展。这也应是我们深入探索贵州历史、研究贵州省情的基本目的。

   建立贵州人“认识我自 己”的参照坐标

  何光渝(省文联原副主席):由于贵州地域与区域的整合具有十分复杂的背景,因此贵州社会建构所遭遇的困境非常特殊。一是贵州主要是从湖广、四川、云南三省“析地”而置,是出于政治、军事(而非文化、经济)的战略考量,因此,自然地理和人文环境上“先天”的多源性与“后天”的可塑易变性,势必对贵州的社会构成带来诸多的干扰和不确定性。二是建省所析之地,多为不同少数民族的土司领地,不同的族群,不同的历史沿革、风俗习尚和文化传承,如何吸纳、融合各种族群的社会文化,始终是贵州社会面临的大难题。三是建省后的数百年间,贵州一直是不断有大量人口迁徙而入的“目标地”,来自不同地域的移民,在贵州区域社会建构中发生着各不相同的重要影响。要在如此复杂的背景中,建构一种个性突出、色彩鲜明、完美整合的区域社会,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这一点,也正是贵州经济社会发展滞后的一个重要原因。

  还要强调贵州社会的多民族特性。贵州自古以来是一个多民族地区,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今天生活在贵州的各民族,汉族与各少数民族之间、各少数民族之间,相互之间对流、穿插、交汇、融合,经济、社会、文化的交流从未间断过。贵州六百年社会变迁的研究,某种意义上是对贵州六百年来不同民族共同体的社会变迁历史的研究。

  因此,至为重要的是,如何通过历史资料,通过深入的研究,将贵州社会的历史变迁讲清楚,为今天的和未来的贵州人以及对贵州有兴趣的人们,提供一个清晰认识贵州社会的窗口,有一个较为全面、系统的认识,从而建立起一个让贵州人“认识我自己”的参照坐标。

   传承弘扬 弥雅弥智

  马骏骐(贵州师范大学教授):明清两季,革故鼎新,贵州建省,惠蒙转折,黔疆改观,时逢际会;贵州多元文化,借鉴建树,叶茂花繁,卓然不凡,各民族人民,各美其美,和合共美,浓墨重彩地绘制了贵州绚烂多姿的文化历史画卷。嗣后百年,天地翻覆,多元文化,碰撞交融,创拓新宇。在受容先进文化的进程中,以先进文化为滋养剂、复壮剂,贵州文化,采择吸纳,以石攻玉,认同内化,综合创新,欣欣向荣,气象万千;多彩贵州,靓丽呈展,风景这边独好。

  六百年弹指一挥间,沐浴着五千年中国文化智慧之光的贵州文化,多元一体,蓄丰涵美,魅力独具。最美多彩贵州,多彩源于多元,多元发端于生息繁衍于黔疆的各世居民族的文化,多元是贵州文化的起始点,一体是贵州文化的归旨,正是多元的贵州文化,汇入博大精神的中华文化的洪流,为之增添异彩。“多彩”乃贵州文化之魂,“多彩”乃吮吸了外来文化的菁华滋补了自身文化的血脉,且保持、宏扬了本土文化的本色与特点。

  黔疆山水、世居民族人民孕育、滋养、铸就了贵州文化,魅力四溢、弥香弥美的贵州文化,彰显了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自身和谐相处,奋发有为的多种样式与生存智慧,其无疑是中国文化宝库中熠熠闪烁的瑰玉。迄今,沐浴着千禧曙光,生机勃勃的贵州文化迈向了现代化转型的历程。回眸历史,令人欣喜,仰望苍穹,发人深省。倾力挖掘、宏扬贵州六百年文化的精髓与精神,精心运筹、建构与时俱进的贵州多元文化,既是众多挚爱贵州文化学人的期盼与追寻,更是贵州后发赶超、跨越发展的需要。

  贵州文化,蕴藉宏富,异彩纷呈,绚丽夺目,韵趣无穷,其与中国文化血缘相连,且独擅其美,华夏文苑,独秀奇葩,弥智弥艳。迄今,贵州文化的独特性、重要性,日趋彰显,令人瞩目,成为了贵州不可或缺的软实力。

   丰富的历史资源是 建立文化自信的基础

  范同寿(省地方志办公室原主任):“贵州经济社会发展六百年研究”成果的问世,集中体现了贵州有着极其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这些资源正是贵州各族人民建立文化自信的基础和先天优势。

  贵州的历史文化是在东亚高原山地独特生态与社会环境下,经历长达数千年孕育、形成、发展、成熟起来的一种独特地域文化。这片土地不仅秀美、多彩、充满人间传奇,更曾经创造过辉煌的史前文明。贵州的高原山地文化,某种程度上集中体现出中华民族文化的精髓。这里的各族人民以“真、善、美”作为主要价值取向,这一点与今天我们所倡导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吻合的。

  贵州历史文化形成了一个特色鲜明的文化系统。她内涵丰富多彩、神奇玄妙,所包含的文化要素,既有自然的、社会的、历史的、民族的,亦涵盖物质形态与观念形态的内容,持续时间长达从人类旧石器时代到迈入文明社会以来数十万年的时空。

  我们需要传承贵州历史文化,增强文化自信,这是时代赋予的使命。人没有对自身文化传统和内在价值的充分肯定与坚定信念,就会缺少坚守文化传统的从容,鼓不起进取勇气,焕发不出工作中的活力。建立文化自信,在贵州是有着历史与实践基础的。这包括厚重的历史积淀、优越地理环境、良好的地域文化特质与社会氛围、丰富的文化资源。尚处于落后状态的贵州,只有增强文化自信,才能以坚毅、执着的态度,甩开膀子、昂首阔步地去实现自己的目标。

   在历史反思中 增强发展自信

  常明明(贵州财经大学教授):明清贵州经济的发展,主要表现在农业、手工业和商业三个方面。清末民初,贵州经济发展迟缓,与发达地区的差距进一步拉大。加之政局动荡,难以提供发展经济的社会环境。抗战期间,贵州作为陪都重庆的南部屏障,其军事地理位置和经济区位凸显出来。20世纪60年代中期到70年代末的“三线”建设期间,为贵州工业化的起步奠定了重要基础。2000年,国家开始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贵州经济持续较快增长。2010年,贵州确立“加速发展、加快转型、推动跨越”主基调,深入实施工业强省和城镇化带动战略,坚持“三化同步”,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坚持科学发展,贵州经济快速、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势头日益显现。

  贵州建省600年来的经济发展历程中,农业长期占据主导地位,直到1992年,第二产业的增加值才超过第一产业。贵州工业与全国相比、同东部省份相比,显得更为落后,贵州工业化进程缓慢,工业发展方式相对粗放,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低效益的现象依然严重。工业总量不足、净资产较小、所有制结构单一、企业资产负债率较高且效益较差,工业落后是贵州发展滞后的根本原因。2010年,贵州省委、省政府确定了经济社会发展的“主基调”和“两大战略”之后,全省上下正大力推进工业化和城镇化建设。

  近年来,贵州经济社会发展指标大幅前移,各项工作迈上了新台阶,出现了可喜局面。但由于基础差、底子薄,贫困面广且贫困程度深,到2020年实现与全国同步建成小康社会是一项艰巨任务。尤其是中国经济发展进入了新常态,贵州面临既要“”,又要“”的双重任务,需要坚定不移地深入贯彻“主基调”和重点实施“两大战略”,进一步扩大改革开放,守住发展与生态“两条底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