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美丽乡村三重奏

21.12.2015  11:40

贵州旅游发展观察系列报道·乡村旅游篇

美丽乡村三重奏 

福泉市黄丝江边寨,青山争秀,碧水蜿蜒。  

黎平县肇兴侗寨,小伙们在寨门吹奏芦笙迎接游客。

贵州美丽乡村,令人心生向往。

它尘封在唐诗的墨香中,“水声巫峡里,山色夜郎西”,映射的是黔中大地高山峥峥、流水淙淙之间那一座座或居于高山之巅、或隐于山坳之中、或坐落于溪水之畔的美丽村寨。

它萦绕在游子的梦里,“游子吟乡愁,静夜思荷塘”,珍藏在苗岭人家田园堆叠、阡陌交错的稻田里,随鼓楼明月夜的飞歌,越过满坡牛羊,定格在日暮时分农家小院的袅袅炊烟中。

它是雷山西江、平坝天龙屯堡、贵定音寨、黎平肇兴、丹寨石桥、余庆松烟、桐梓九坝······是贵州大地上群星闪耀的美丽乡村。

贵州吹响大力发展乡村旅游业多彩的号角,“明珠”上的尘埃拂去,贵州美丽乡村艳惊四座,“倾慕者”纷至沓来。

贵州乡村旅游奏出一曲华彩乐章,旅游业界刮目相看,好评如潮。

世界旅游组织更将贵州乡村旅游作为重点观测点。

以“保护一方山水、传承一方文化、促进一方经济、造福一方百姓、推动一方发展”为乐谱,贵州乡村旅游妙音连连。

扶贫有道:造福一方百姓

12月15日,遵义县枫香镇纸房村,一场旅游扶贫的“春风”正在涌动,“沉睡”已久的山村即将迎来万物肆意生长的时节。

枫香镇副镇长周成军的语气里,有种迫不及待的急切,“明年3月之前,纸房村将会焕然一新。

纸房村和花茂村、苟坝村三足而立,依托花茂村和苟坝村的旅游资源,打造休闲观光农业大有可为。”周成军信心十足。

翻开纸房村精准扶贫实施方案,一个令人无比期待的“”村寨跃然而出——

发展刺梨种植739亩;配套种植葵花3000亩;新建林下养殖示范场1个,年养殖土鸡1万羽······

纸房村正朝着小康目标铿锵迈步。当向日葵的笑脸沿着纸房村的山坡蔓延,当金黄的刺梨挂满枝头,当林下土鸡的美味四处飘香,一个农旅融合发展的纸房村将全新面世。

旅游活水浇灌,纸房村脱贫指日可待。

纸房村正在踏上的正是乡村旅游扶贫的贵州路径,用旅游解扶贫难题,多年来,这一扶贫模式战绩赫赫。

花茂村和纸房村毗邻而立。从“荒茅田”到“花茂”,村寨名字的变化背后有个致富秘诀——乡村旅游。

花茂村核心地段处,全万琴的旅游路子越走越宽,“去年5月开的乡村旅馆,今年7月农家乐开业。”而今,全万琴正在筹谋着装修“升级”自家的乡村旅馆。说起旺季时农家乐里一天上百人吃饭,她语气里全是满足。

清澈的白腊河穿村而过,土墙草垛牵住无处落脚的乡愁,青墙黛瓦间,土陶制品随处可见,那是数百年时光孕育出来的“珍珠”。再问乡愁何处寻,游客以脚投票,让花茂村乡村旅游红红火火。

去年9月,在外打工的王治强回到花茂村。头脑灵活的他一眼看到乡村旅游带来的商机,立即拿出多年积蓄开起了农家乐。

如今,农家乐可以同时接待10桌客人,还有4间可供游客留宿的客房。一年在家就能挣上十几万元。”王治强算的这笔账为贵州乡村旅游扶贫做了最好的注解。

从荒茅田到花茂村,诉说的是一个贫困村寨花繁叶茂的故事。

2012年,花茂村人均收入6478元;2014年,人均收入飙升至10948元,全面小康实现程度97.62%。

花茂村只是全省乡村旅游扶贫的一个缩影。

截至2014年,我省已有1630个村寨投身乡村旅游,乡村旅游收入550亿元。预计今年全省乡村旅游收入将达到676亿元,带动社会就业287万余人,受益人数超过577万人。

贵州大扶贫的号角吹响,花茂村的脱贫路径将在全省铺开,乡村旅游正在挑起贵州脱贫攻坚的大梁。

国家旅游局和国务院扶贫办明确我省517个贫困村作为乡村旅游扶贫对象。

省旅游局正在筛选宜于发展旅游文化产业的村寨,从规划、项目、建设、经营等方面加大扶持力度,确保“宜游则游”的村寨在旅游发展中脱贫致富。

乡村旅游扶贫,更多的精彩故事正在上演。

发展有路:促进一方经济

12月14日,福泉市黄丝江边寨,乡村旅游强劲拉动,江边寨产业蓬勃兴起。

寒风微微,细雨迷离。乐在其中农家乐老板娘可没有闲着,火炉上的清炖鸡汤香味正在溢出,午时将近,迎客正好。“虽是冬天,还是有客人过来玩的。” 

冬天已至,江边寨现代农业产业园的葡萄并未“化作深秋的露水”。葡萄园里,正是“南玉”、“魏可”品种成熟的时节,一拨从贵阳过来的游客朝着葡萄园走去。不一会儿,5斤葡萄、35斤自酿葡萄酒就销售出去了。

农业产业园负责人李静乐呵呵地向游客解释说,“四季都有果实可摘,是我们江边寨观光采摘园的特色,那边还有草莓呢。

江边寨内,草莓、葡萄、红心猕猴桃、樱桃、无花果等蔓延1200余亩。春赏花、夏避暑、秋采果,因着这片四季有果可摘的果园,江边寨的游客络绎不绝。黄丝社区村委会主任吴佳焘亮出了一个让人惊叹的数据,“今年过来的游客大概在30万人左右。

江边寨的旅游业已经颇具规模。接踵而来的游客让村民们纷纷放下锄头,转行做起了旅游服务,农家乐、乡村旅馆、租车行等应有尽有,吃住行游购娱的旅游业态逐渐完善。

今年,核心景区的人均收入在2.1万元以上。”吴佳焘告诉记者。

发展旅游,江边寨从传统农业村寨中一跃而起,转身成为旅游村寨。

江边寨的旅游产业发展步伐并未停歇。“我们正着手升级旅游业态,走一条高端的乡村旅游发展之路。”吴佳焘说。

江边寨内,鱼梁江蜿蜒而过。沿江溯流而上,已经达成合作意向的水上四季花海项目即将落户,总投资高达8千万元。两年工期后,将集水疗与景观一体,成为江边寨打造健康养生旅游的主力军。

沿江而下,核心景区一侧,全省最大的休闲度假山庄醉苗乡山庄正在进行最后的装修。依托江边寨优势地热资源,醉苗乡山庄深挖游客的吃、住消费,并着力开发旅游地产,以期让游客留下来。

在吴佳焘看来,江边寨的高端旅游产业发展之路的“胜负手”是圣水寺的重建,其背后的深意是佛教文化与旅游产业的融合发展。

江边寨将在圣水寺原址修复建设寺庙,在保持原寺庙文化的基础上扩大规模。从圣水寺修复建设规划图中可以看出,修复重建后圣水寺占地面积将达到3.06万平方米,并建设2.5公里的人行步道从山脚通往寺庙,配套建设1.2公里的观光索道。

以旅游为核心,江边寨从传统农业村寨华丽转身,产业蓬勃兴起,乡村经济前途光明。

纵观全省,处处都有“江边寨”。

满山翠玉连天际,茶香优雅蝶自来。凤冈县田坝村,因茶腾飞。

背靠茶海仙人岭,陈江的茶庄生意红火,茶庄推出的茶文化主题旅游备受青睐。

去年光旅游这块,就收入上百万元,接下来准备扩建一栋旅店,继续做大做强旅游接待能力。”说起自己的生意,陈江底气十足。

如今,田坝村已有40余家这样的茶庄。以田坝村为核心的“茶海之心”景区有69平方公里,茶叶生产、销售、旅游接待等可吸纳劳动力近2万人。

游西江而知天下苗寨。

2008年的旅发大会,开启了西江旅游飞速发展之路,造就了西江惊喜。西江村民纷纷转行,据统计,西江景区个体工商户由2008年的65户增加到今年上半年的523户。

保护有方:传承一方文化

12月13日夜,花茂村。江小明顶着严寒深夜前往袁华志家,“一定要找他谈谈,我也想加入。

江小明想要加入的是袁华志即将筹办成功的陶瓷专业合作社。

上个世纪90年代,花茂村家家户户以制陶为生,村中土陶制品一度畅销市场。

经济发展,机械制陶冲击之下,花茂村制陶人家纷纷另谋出路。如今,村中只有一位70多岁的老人仍坚持着制陶。

村中的年轻人,更愿意去打工、开农家乐,对这门手艺他们并不怎么推崇。”采访中,大多数村民都开始意识到,制陶,已经和花茂村渐行渐远。

现在会制陶的,年龄至少都在40岁以上。”袁华志从14岁起便跟着父亲学习制陶手艺,被认为是花茂村手艺较好的“甲级”师傅。

真的是很喜欢制陶,想要留住这门手艺。”袁华志对于制陶的喜爱从言谈中流露出来,“这也是我要成立陶瓷专业合作社的原因。

袁华志的计划是依托花茂村红火的旅游,结合游客喜好,改造传统土陶制品,“复兴”花茂的土陶技艺。

袁华志的小院里,砌着两堆和好的白泥。院子的一侧,新搭建起了一个制陶作坊。

已经有5个制陶师傅加入合作社了,明天我们会试着烧出第一批陶艺品。”袁华志一点也不担心师傅的技术和陶制品的市场,他琢磨的是如何更好地将传统工艺和现代审美结合,更好地占有市场。

做旅游商品,讲究的是美观,我们正在朝这方面努力。”袁华志对于自己的尝试信心十足,“花茂游客很多,销路不是问题。”袁华志瞄准的还不仅是花茂村的市场,“我想把花茂陶艺品做成遵义特色旅游商品。

坚持制陶的老人母先才更加看好花茂村制陶技艺。“订单太多,忙不过来啊。”这是母先才“幸福的烦恼”。

花茂村旅游业兴起,渐行渐远的制陶技艺正在复苏。

当艺术价值转化为经济效益,花茂制陶技术一定不会失传。”周成军曾一度担心的问题有了解决之法,令他松了口气。

在黔东南州“非遗”中心主任粟周榕眼里,乡村旅游的发展让部分乡村文化重现生机。

丹寨石桥造纸的柳暗花明,印证了粟周榕的观点。

发展乡村旅游之后,村中来了很多游客,这都成了石桥古法造纸的市场所在。”石桥黔山古法造纸专业合作社负责人王兴武指着门口的大街告诉记者,“这叫纸街,多年前街上全是造纸户,消失一段时间后,现在又慢慢多了起来。

石桥黔山古法造纸专业合作社已有68户村民加入,各项工作已经步入正轨。村民告诉记者,每年靠造纸能赚到20万元左右,石桥古法造纸再次在市场上活跃起来。

乡村旅游的灵魂是文化,发展乡村旅游,应更加注重保护乡村文化,文化生态才是真正的金山。”在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2015年年会上,联合国世界旅游组织执行干事兼亚太部主任徐京为贵州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建言时说道。

贵州拥有得天独厚的生态资源,要将之与文化相互结合才是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之道。” 

乡村旅游兴起,乡村文化正在复苏,贵州乡村旅游所践行的正是一条可持续发展之路。(周清)